吳舒亞
摘 要:在當前幼兒園教育體系中,生態教育課程已經受到了重視,并且開始提上日程。通過生態課程模塊,可以較好地提高幼兒的生態環保意識,帶領他們更好地接近大自然,推動他們的健康成長。文章先闡述了幼兒園生態農場建設的重要意義,接著從打造真實自然環境、積極使用生活材料、靈活調整環境要素三個方面,探討了幼兒園生態農場環境創設的有效策略,最后探究了幼兒園生態課程的開發實施策略,給幼兒園生態教育工作帶來了較好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幼兒園;生態農場;生態環境;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1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9-0224-03
隨著我國教育行業的快速發展,學前教育的關注度也開始增加。不僅如此,很多家長也開始重視學前教育,要求幼兒園可以提高自身的教育質量,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與發展。目前很多幼兒園都開始加快生態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提高幼兒的生態素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幼兒園在設計生態教育課程的時候,并沒有結合幼兒身心發展層次進行專項設計,導致生態教育課程很難發揮預期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結合幼兒園生態農場環境創設與課程開發實施,展開深入論述與研究。
一、幼兒園生態農場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挖掘資源豐富幼兒園教學
幼兒園進行生態農場的建設,可以進一步挖掘教育資源,豐富幼兒園教學元素。幼兒園教育內容是比較煩冗的,對教學資源的要求也比較高。而生態農場可以提供自然環境資源、生活材料資源等多種教學資源,給多個教學環節提供較好的資源支撐。因此,對幼兒園來說,如果能夠建設高質量的生態農場,就可以給幼兒園內部多個教育環節帶來較好的幫助,提高幼兒園教學質量。
(二)引導幼兒感受大自然氣息
幼兒園生態農場的建設,也可以引導幼兒感受大自然氣息,帶領他們接近大自然。在當前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城市居民更加集中,很多幼兒在平時都沒有接觸大自然環境的條件。在幼兒園中建設生態農場,可以適當還原大自然環境,使幼兒在日常學習與生活過程中充分感知大自然的魅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顯著拉近幼兒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提高幼兒的生態意識,并使幼兒在大自然環境中得到情感熏陶。
(三)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園建設高質量的生態農場,可以較好地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幼兒的身心發展層次較低,對周圍世界的認知也比較模糊,正處于快速成長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生態農場就可以強化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知水平,加快他們的身心成長與發展速度。不僅如此,很多幼兒在幼兒園生活與學習期間,容易滋生一定的負面情緒。大自然環境可以讓幼兒的心靈得到凈化,給這些負面情緒的合理宣泄提供相應路徑,提高幼兒的身心發展層次。
二、幼兒園生態農場環境創設與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園生態農場環境創設的問題
在學前教育階段,生態農場環境創設可以提高幼兒園教育環境的和諧性與親和力,使幼兒更容易融入周圍環境中,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目前很多幼兒園已經開始關注生態農場的創設,并且開始引入一些生活化材料和自然環境材料,提高幼兒園教學環境的生態氣息。但是結合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幼兒園在生態農場環境創設過程中還存在較多問題,導致最終創設的生態農場很難取得預期的應用效果。一方面,部分幼兒教師在設計生態農場環境的時候,雖然使用了富含生態氣息的材料,但是材料類型與數量比較少,導致最終打造的生態農場環境相對單一。在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幼兒對生態農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由于生態農場沒有得到及時更新,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都維持同一種環境。這也導致幼兒逐步對生態農場失去了興趣,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另一方面,部分幼兒教師在打造生態農場的時候,存在盲目套用其他幼兒園建設成果的情況。生態農場建設需要結合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契合幼兒園內部布局,保證生態農場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但較多教師都沒有關注這一點,導致最終建設的生態農場存在顯著的不協調性。
(二)幼兒園生態農場課程開發的問題
幼兒園在建設生態農場的時候,也需要做好課程開發,進行基于生態農場環境的幼兒園教學活動。但是結合當前幼兒園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生態農場課程開發還存在較多問題。第一,部分教師在開發生態農場課程的時候,并沒有關注幼兒的身心層次,導致最終設計的課程內容與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現割裂。在這種情況下,生態農場課程就很難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需要在后續時間里進行針對性調整。第二,部分教師設計的生態農場課程教育內容比較單一,沒有實現德育、美育等多項要素的聯動統一。目前幼兒園教育工作已經開始全面貫徹核心素養相關理念,要求教師可以關注幼兒的美育、德育、社交等多個領域的內容。生態農場課程設計也要融入這些元素,提高幼兒園教育效果。但是目前很多教師在融入多種教育元素的時候都存在顯著不足,導致基于生態農場環境的教育工作表現比較單一,應該在后續時間里引起充分重視,并進行針對性調整。
三、幼兒園生態農場環境創設策略
(一)打造真實自然環境,切實提高生態氣息
當前我國很多幼兒園在建設生態農場的時候,都存在“拆墻造綠、見縫插綠”等情況,導致最終建成的生態農場跟大自然環境存在較大的差距,很難讓幼兒感知大自然氣息。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園應積極進行生態農場建設方式的優化與調整,結合大自然環境完成生態農場內部布局和生態作物的優化,使幼兒可以真正走進大自然環境。這也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時候可以關注自然生態環境,多前往田園環境中感知大自然氣息,使最終建成的生態農場環境具有濃厚的自然氣息,能夠對幼兒產生熏陶教育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教師還可以聯合多個主體,共同打造真實自然環境。比如,幼兒園可以結合家長、社區等主體,共同建設“農家小院”的自然生態環境,量身定制灶臺、鍋碗瓢盆、小水井等農家環境,以及紅薯地等田園環境。在打造自然生態環境的時候,可以讓幼兒從家中帶一些可以使用的道具,具體有不再使用的鍋碗瓢盆、廢舊塑料等。在搭建“農家小院”的時候,可以使用這些道具,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參與度,同時也使“農家小院”具有更加豐富的自然氣息。在后續教學中,由幼兒結伴在紅薯地中尋找紅薯,并還使用農家小院中的工具完成紅薯清洗、去皮、下鍋等多個環節。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讓幼兒帶入農村田野大自然環境中,提高生態農場的生態氣息。
(二)積極使用生活材料,強化日常生活元素
生活中的很多小物件,稍加制作就可以變成有用的道具。幼兒園在建設生態農場的時候,也可以積極使用這些生活材料,不僅能夠降低生態農場的建設成本,同時還能有效拉近生態農場與幼兒的距離,有利于生態農場發揮更好的作用與價值。比如,幼兒園可以使用生活中常見的PVC水管制作“空中微菜園”。由于幼兒園的土地資源有限,能夠用于生態農場建設的土地空間比較小,因此,幼兒園可以靈活開發空中空間。在具體制作“空中微菜園”的時候,教師跟幼兒一起將收集而來的PVC水管進行切斷處理,并放入幼兒喜歡的蔬菜與水果。隨后教師和幼兒一起照顧這些蔬菜與水果,進行日常記錄,觀察蔬菜與水果的生長情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較好地提高幼兒對大自然環境的認知水平,并感悟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狀態,全面貫徹了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念。
(三)靈活調整環境要素,實現環境和諧統一
幼兒園在建設生態農場的時候,也應靈活調整環境要素,實現生態農場內在要素的和諧統一。特別是當前部分幼兒園建設的生態農場缺乏科學合理的空間規劃,導致環境要素散亂堆積,很難起到生態教育的作用。因此,幼兒園在設計生態農場之前,一定要做好前期建設方案設計,結合幼兒園的資源情況完成內部空間的生態布局。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園一定要摒棄直接套用其他幼兒園生態農場建設方案的模式,而應進行創新設計與拓展,保證生態農場的特色,促使生態農場可以在后續生態教育中充分發揮作用。在建成生態農場以后,教師還要關注生態農場的后期使用效果,進行生態農場建設布局的動態調整與優化,使其在長期教育中可以取得更好的應用價值。
四、幼兒園生態農場課程開發與實施對策
(一)貼合幼兒身心發展層次,提高課程體系合理性
在生態農場建設完成以后,幼兒園還要設計生態教育的相關課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園一定要緊密貼合幼兒的身心發展層次,切實保證課程體系設計的合理性。一方面,幼兒園應區分大班、中班、小班等教育階段,分析不同教育階段下幼兒的身心特點以及心理狀態。比如,小班幼兒剛剛進入幼兒園,還處于熟悉幼兒園環境的狀態。因此,生態課程內容應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并且以小游戲為主,使小班幼兒在幼兒園生態教育中可以獲得更多快樂,盡快適應幼兒園環境。對中班和大班幼兒,生態課堂內容可以偏向于生態理念、生態技能等要素,使幼兒通過課程教學可以真正形成較強的生態素養,并通過大自然環境獲得更多生命感悟。在設計具體課程內容的時候,也要偏向于生態實踐課程,使幼兒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生態理念與素養,錘煉他們的生態素質。另一方面,幼兒園在設計生態教育課程的時候,也應立足于當前園內園外的生態資源情況進行針對性布設,使生態教育課程可以在后續教學過程中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
(二)融合勞動以及德育課程,拓寬教育內容覆蓋面
幼兒教師在設計生態教育課程的時候,也應適當融入勞動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相關內容,更好地實現教育合力。這是因為生態農場可以作為勞動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場所,給這類教育活動提供較好的資源。在勞動教育課程方面,教師可以依托于大生態農場設計“種菜”活動,讓幼兒在農場田地中種植自己喜歡的農作物,并自行完成除草、遮陰、澆水等多項勞動活動,跟農作物一起生長。通過這些勞動課程,就可以引導幼兒理解勞動的意義。事實上,很多幼兒都非常喜歡自己動手種菜,在這類課程中會表現出較強的積極性。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提高種菜過程的趣味性,并讓他們在種菜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與滿足感,最終使種菜活動對幼兒產生持續吸引力。在德育課程方面,教師可以在生態農場中設計“生態小衛士”“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等課程內容,引導幼兒感知傳統道德元素,潛移默化提升幼兒的道德修養。在設計這些德育課程的時候,教師需要關注幼兒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接受水平,使他們能夠充分理解傳統文化和生態理念,主動成為生態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三)設計班級主體實踐課程,優化教育過程體驗性
幼兒教師在設計生態教育課程的時候,也應注意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統一。幼兒的身心發展層次比較有限,他們對抽象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普遍不高。因此,生態教育課程體系中的理論課程占比應適當降低,并提高實踐課程的整體比重。充分考慮到幼兒愛玩天性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生態教育的小游戲,具體有“水污染小實驗”“垃圾分類小游戲”“青蛙捉蟲”等。由于幼兒的身心發展層次不高,他們在參與游戲的時候很難照顧其他人的感受。因此,教師需要關注幼兒的游戲過程,觀察每個幼兒的行為,結合實際情況判斷是否要介入其中,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意外情況,充分保證游戲的安全性。此外,在引入這些生態教育小游戲的時候,教師還要充分觀察各個幼兒在游戲中的具體表現,明確幼兒對生態教育小游戲的感知體驗情況,最終立足于幼兒角度明確生態教育小游戲存在的不足與欠缺,在后續時間里進行課程內容與方式的優化與調整。這樣,生態教育課程就可以發揮預期的價值,提高生態教育的整體效果。
五、結語
綜合來看,幼兒園生態教育課程開發實施非常重要,可以較好地提高幼兒的生態素養,推動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對各個幼兒園來說,應充分關注生態教育課程開發現狀,并結合幼兒身心發展層次設計課程體系。在設計課程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考慮引入勞動教育、德育教育等其他學科領域內容,使生態教育課程變得更加豐富,并能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此外,教師還要做好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和諧統一,優化生態教育課程的進行過程,有效提高幼兒參與生態教育的體驗性,推動生態環境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瀟月,劉小娟,劉洋.幼兒園“親自然”生態美育活動開發與實踐——以自然材料蠶繭為例[J].環境教育, 2021(12).
[2]魏發.幼兒園生態課程的創設與應用方法分析[J].考試周刊,2021(01).
[3]施婷.巧用生態材料,開展幼兒園美術活動[J].家庭生活指南,2021(12).
[4]王巍娜.生命教育背景下的幼兒園生態種植活動探究[J].成才之路,20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