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今學者對于社會有機體的探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形成發展具有深厚理論背景和實踐基礎。經過長期發展,馬克思闡釋了社會有機體的構成要素、主要特征和最終旨歸。如今,吸收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精粹,在個人、國家和世界層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有機體∣啟示
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結論,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基本思想貫穿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研究之中。在新時代,黨中央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一系列布局,從戰略的高度對國家各領域發展進行部署,其特點都是把社會發展看成一個整體,重視社會發展的系統性和協調性。充分研究并積極落實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和思維方法,掌握其發展脈絡和當今價值,對于理論聯系實際地做好新時代各項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形成發展
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是馬克思在研讀前人文獻資料、揚棄以往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資本主義社會現實情況總結出來的。馬克思并沒有對社會有機體一詞進行定義解釋,他的有關論述分布在《資本論》等著作的文本中。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展開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其輪廓逐漸清晰。
(一)對有機體和社會有機體概念的闡釋
“有機體”的表述源于古希臘,常和“軀體”“器官”相聯系,在政治領域用于描述城邦的整體性。19世紀以來,隨著德國古典哲學的演進,“有機體”和“機械體”成為對立的概念,國家和社會內部的種種要素像生命體內的物質一樣“鮮活地”運動。在現代,“有機體”一詞在生物學領域是動植物的統稱即各類生命體,在哲學、政治學等語境下則是一種比喻,意指相互作用、不可分離的整體。
古今學者在研究社會歷史及其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了社會的“有機性”,孔德、斯賓塞等學者將社會學研究建立在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試圖聯系和比較生物有機體和社會有機體。馬克思在前人的基礎上,克服了唯心主義歷史觀和機械論的局限,深刻認識到社會中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各個局部之間的關系。“社會有機體”作為一個復合概念,概括了社會整體、內在結構及不斷運動著的復雜關系,在這一視域下,社會是由多個方面、多個層次的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辯證統一、始終活動并產生新事物的物質形態。我國學者李秀林首先將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的有關論述提升至理論高度,指出社會有機體理論在歷史唯物主義體系中的地位[1]。社會是可被人們認識的,具有多重性、相依性等豐富多樣的生命屬性的動態整體,對社會有機體的內涵應作兩方面理解,一方面,社會有機體是與自然界既相聯系又有區別的特殊物質運動形態;另一方面,社會有機體可以理解為一切社會要素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這一整體的運動過程表現為變化發展著的辯證過程[2]。
(二)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理論背景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之前,社會有機體思想經歷了古代樸素社會有機體思想、德國古典哲學的社會有機體思想和近代社會學家的社會有機體思想三個發展階段,為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形成鋪墊了理論背景。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蘇格拉底人本主義哲學思想的延續者,克服了蘇格拉底囿于單個個體而沒有考察社會中的人的缺陷,試圖構建一個挽救雅典城邦危局的“理想國”。“國家是大寫的人”,在城邦中,勞動者、武士和政治管理者這三個社會階層各有分工,“在生活中各自完成自己的事”才能使得國家正常運轉[3]。亞里士多德注意到了人的社會屬性,認為人聚集起來不是簡單的追求自給自足,家庭、村坊以至整個城邦在經濟、道德、政治等層面相互聯系[4]。總體而言,古希臘時期初步形成了社會有機體思想的萌芽,但具體表述尚不明確,具有樸素性的特點。
德國古典哲學代表人物康德以目的論為基礎,重視人主體作用的發揮,認為社會是一個共生的集合體,在理想情況下應該實現人民掌握立法權、君主掌握行政權的“二權分立”,“各要素都是以交互作用為目地的”[5]。黑格爾認為社會是在“絕對理性”的基礎上建構的,各個要素必須趨于同一。家庭是市民社會的基本結構,社會關系中包括倫理、道德與法,是社會有機體的紐帶,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要為整體服務,“單個人是次要的,他必須獻身于倫理整體”。這一時期的社會有機體思想具有抽象思辨的特質,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具有積極貢獻。
近代社會有機體思想的代表學者是孔德、斯賓塞。孔德將生物學有機體的概念和組成遷移至社會學領域,認為家庭是人類社會有機體的最小單位,社會從整體來看具有相互聯系的特征,語言、財富、社會分工等因素共同構成了動態的、復雜多變的有機體,達成和諧的狀態。斯賓塞認為,社會的正常運轉和發展和人類身體具備的營養系統、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類似,也建立在生產、分配、調節三個系統的基礎上。受拉馬克、馬爾薩斯等學者思路的影響,斯賓塞指出生物體進化的法則同樣適于社會進化,強調自由競爭的重要意義,“國家同生物體一樣需要遵循同樣的生長以及運行的規則”。這一時期的實證主義研究開拓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將生物學研究成果遷移至社會領域,但并未對生物領域和社會領域的區別做出正確論斷,為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一定程度的辯護,因而具有理論缺陷。
(三)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現實基礎
回溯世界歷史,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歐國家接連發生工業革命,以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分散的小規模手工勞動,并引起社會分工的發展,過去狹小的地方市場逐步聚集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和世界市場。世界逐漸成為各民族、各階層相互聯系的共同體,社會物質、文化產品前所未有地豐富,生產力得到迅猛發展,生產關系與社會關系也隨之達到空前水平。然而,資本主義制度統治地位的確立逐漸使得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激化,資產階級無止境地追求剩余價值,國際性經濟危機頻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由生產力發展的推動者變成阻礙者。資本主義的發展,為馬克思正確地闡發社會形態變革的物質基礎及社會形態更替的動力提供實踐基礎,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形成的社會條件。同時,19世紀德國、英國和法國的三大工人運動持續發酵,社會階級矛盾激化;在自然科學領域,能量守恒轉化定律、細胞學說和生物進化論三大成果相繼問世,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類比研究提供了可能,改變了人們看待物質世界的片面觀念,這些都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形成的科學基礎。
(四)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形成過程
伴隨馬克思對社會歷史的固有矛盾、組成要素和更替規律的不斷探索以及唯物史觀理論的確立,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經歷了從萌芽到成熟的漸進過程。對此,可以以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論為指導對這一過程展開探析。
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主編時期,開始關注社會的政治、經濟領域錯綜復雜的矛盾并進行了闡釋。在《摩澤爾記者的辯護》一文中,馬克思開始進行社會物質關系的研究,“這些關系決定私人和個別政權代表著的行動,而且就像呼吸一樣地不以他們為轉移”,認識到社會是具有客觀聯系的有機體,向唯物史觀的創設推進了一步。在這段工作經歷中接觸到的社會實際使得馬克思拋棄了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哲學路線,得出國家和法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結論,堅定了其唯物主義觀點。隨后,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的撰寫中,馬克思逐漸發掘勞動在剖析社會歷史領域時的關鍵作用,認為世界歷史在根本上是人的勞動而不斷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手稿》中,馬克思還闡釋了個人和社會的統一關系,個人作為社會存在物,表現著人的類本質,而并非抽象地與社會對立。系統說明生產力與物質交往的關系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識形態》,提出了市民社會、生產力、生產方式、交往、社會意識等唯物史觀基本范疇,已經將社會的各要素進行全盤考量并認識到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社會有機體思想真正走向成熟和完善是在巨著《資本論》中,馬克思繼《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等著作的撰寫后,完整而系統地展開了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理的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構成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其中生產力是人類發展進程最根本的推動力量,當現有社會制度妨礙生產力繼續發展時,就會在革命運動中轉向新的社會形態,人類最高級的社會形態就是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以資本主義社會背景為大框架,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有機體的各個組成部分,歷史性地提出社會形態的暫時性,描繪了人類社會的未來趨勢,使得社會有機體思想日趨豐富、成熟。
二、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主要內涵
(一)辯證統一:社會有機體的構成要素
認識社會有機體的運行情況并概括其特征,需要先從有機體內部的構成要素入手。其中,自然是人類開展一切實踐活動的基礎,沒有自然,人類生存與發展就不可能維持。對于自然的開發,人類必須做到張弛有度,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和取用,最大可能地防治自然風險。人是物質資料生產的主體,人的相互交往構成了基本的社會關系,把握現實的人及其本質是把握人類歷史的前提。在任何歷史時期,開展物質生產都必須以一定數量的勞動者為基礎,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結合是具體的、歷史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結構、水平和發展要求,違背這一規律將導致生產力的破壞。同樣,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始終存在著適合與不適合之間的矛盾,矛盾始終處于產生、解決、再產生和再解決的反復運動過程中。簡言之,自然、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都是構成社會有機體的重要要素,它們不僅自身相互聯系,還不斷與外界交換信息和能量。
(二)實踐主導:社會有機體的主要特征
作為社會關系的起源,人類的實踐是社會有機體的本質特征,這是從科學的實踐觀出發認識社會得出的科學結論。社會有機體具有獨特的結構,包含了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是三者的有機統一。社會有機體表現出系統性、動態性與開放性等主要特征。系統性是指社會有機體不是各個構成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是自我調節、相互配合、相互制約,按照一定規范運行的整體。動態性是指社會有機體的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永遠在自我更新,從而高于被動適應環境的生物有機體。其中,社會有機體的活動既有自為、自然的活動,也有自覺、自為的活動,始終以自身需求為根據進行革故鼎新,新的有機體是在舊的社會有機體中孕育出來的。它運動的動力產生于自身,其中決定性的因素是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究其根本是生產力的作用。開放性是指社會有機體必須置于開放的環境中,不斷與外部環境展開物質、信息的交換。人類社會的早期形態是孤立、相對封閉的,人們忙碌于自給自足而與外界交流極少。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被打通,整個世界發展成一個聯動的有機體,繼續孤立存在很難趕上開放的社會機體的趨勢。社會有機體思想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來源于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實踐探索,也包含了否定之否定等辯證視角。
參考文獻
[1]李秀林.簡論社會有機體[J].哲學研究, 1980.
[2]李秀林.論社會有機體[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1987.
[3]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169.
[4]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4-12.
[5]康德.判斷力批判(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25.
(作者簡介:金梭,北方工業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