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婷
《茶文化與茶藝》是高職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專業的一門專業素質拓展課,該課程旨在通過茶文化發展史、茶葉基礎知識、茶藝操作等內容的教學,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與人文素養。在《茶文化與茶藝》課程中推行崗課賽證綜合育人,以“崗”來提升課程學習標準,以“賽”來提升教學水平,以“證”來評價課程學習效果,全面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發揮職業教育在文化傳遞、技能培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作用,是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在使命與價值追求[1]。
如何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間內職業教育改革的總要求。“崗課賽證”是落實這一要求的保障措施。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明確“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新要求,為高職院校“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的積極探索提供政策保障[2-3];2022年,教育部發布的工作要點中,著重提到要“推進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助力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這是貫徹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的要求:“職業教育是傳承技術技能的重要途徑”,也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
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明確將高職類酒店管理專業更名為“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專業”,此次更名不涉及本科、中職,只針對高職類酒店管理專業,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新需求,也從側面反映了酒店行業對基層人才能力的新訴求。在數字化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酒店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質的轉變,專業人才培養理念與模式要順應時代要求和改革變化,才能從根本上緩解人才供需側結構性矛盾。“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既緊扣崗位需求,又借鑒大賽理念探索“基于教學但高于教學”的教學標準,突出了職業教育的類型教育特征,是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專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優化人力資源供給的重要抓手。
“客來敬茶”、“以茶會友”歷來是中國的傳統風俗,茶與人們的生活聯系緊密。茶因具有物質與文化雙重屬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飲茶也被視為是追求生活品質和健康的象征。隨著市場的升溫,對茶相關的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除了茶學類專業外,一些大中專院校旅游類專業也開設茶文化類課程[4]。但是,在一些院校,《茶文化與茶藝》課程被邊緣化,具體表現為:一是學分和學時不足。以安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在2022級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該課程的學分為2,學時為32,為專業核心課程及部分專業基礎課程的一半;二是課程相關資源建設的動力不足。如教學場所單一,一些高校茶藝實訓室設備缺乏,部分設備如茶具茶器因預算有限而數量偏少,到校外茶園茶廠去學習的機會就更少了。職業教育“十四五”發展規劃對職業教育工作提出的改善辦學條件、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等要求,強調學習針對性與實效性。《茶文化與茶藝》是一門融傳統文化知識與技能學習于一體的課程,符合“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的“學練賽考”模式,適應從普通教育的知識育人方式到技能教育的有機轉變。
“崗課賽證”融通是對以往教學實踐的“回溯”,也是對行業快速發展的再適應[5]。“崗課賽證”的邏輯起點是崗位的標準與要求,課程建設是融通的重點,“賽”和“證”既是課程教學的高端展示和效果檢驗,也是課程建設的方向指引。
將職業崗位與課程育人融合貫通,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體表現,也是踐行“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要求。在《茶文化與茶藝》課程中融入崗位工作任務,要求企業專家、茶學專家、教師等共同提煉出簡潔、基本而又重要的崗位工作信息,梳理出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并轉化為可學、可教的具體教學任務單元,并重視吸收行業發展的新知識、新規范,力求滿足崗位需要與行業需求,培養“畢業即上崗、上崗即能手”的人才。

表1 《茶文化與茶藝》課程功能定位
200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啟動,2018年教育部等 37部門聯合發布《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章程》,十年間,基本確立了“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大賽總基調,“課賽”融合的實踐條件日趨成熟、成效顯著。2022年,“中華茶藝”被列入了“首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簡稱“世校賽”)展演類比賽項目名單中,為展現人才培養成果、課程改革成效搭建了高端平臺。在目前“校、省、國、世”完整的賽事體系下,《茶文化與茶藝》課程應堅持以大賽為引領,將比賽機制全面融入教學過程,實現賽教一體化、賽項資源普惠化,破解競賽與教學兩張皮的問題。
2020年,涉及到茶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書茶藝師、評茶員等相繼退出國家職業資格目錄。這意味著國家機構不再進行此類證書的等級認定,而是由用人單位或第三方機構來認定。真正實現了“誰用人、誰評價”,使人才的評價與培養相結合,暢通了“課證互融”的融合路徑。要實現《茶文化與茶藝》課程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融合,需要凝煉茶藝師、評茶員等職業等級證書的考核要點,在課程教學中融入考證內容與行業標準,讓“課證”融通不以考取證書為終點,而是將職業資格證書的標準和要求貫穿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
《茶文化與茶藝》以介紹茶文化基礎知識和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為目的,將學生培養成為懂茶、愛茶、推廣茶的綜合型人才。按照課程對接崗位職業能力、各類比賽的賽項要求以及茶藝師、評茶員職業崗位能力為標準,學生需要具備的職業能力有:茶文化及茶品類的推介能力;能展現每一種茶最優品質的沖泡能力;具備茶藝表演能力;能夠進行主題茶席設計、編創茶藝表演的能力;具備茶藝館的經營管理能力。圍繞以上職業能力,對《茶文化與茶藝》課程進行內容重構,共分為三大模塊:基礎知識模塊、實操訓練模塊和創新管理模塊;六個情境:通茶史、識茶葉、賞茶藝、鑒茶品、創茶席、懂營銷[6];十七個子任務(表2)。

表2 《茶文化與茶藝》課程內容的重構
教學方法的設計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推動力,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果的關鍵。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堂講授法是課程教學中最常見也是不可缺的教學方法,除此之外,為更好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須強化課程的實踐教學方法。
(1)現場化教學:帶課入企
帶課入企,讓專業教師和學生零距離了解行業的新發展、新態勢,實現課程教學內容與工作崗位內容的對接,避免因“關起門來上課”導致與行業的脫節;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教學主動權,避免因“由企業來授課”而偏離了專業建設目標和課程改革方向。例如在“任務四六大茶類知識”學習中,為更好了解六大茶類的基本知識,將學生帶到周邊茶園、茶廠,參觀體驗茶葉采摘、茶葉加工工藝及流程等,感受“一杯好茶”所凝結的匠人精神。因此,在《茶文化與茶藝》課程教學中,把課堂移到酒店、茶園、茶廠、茶樓等生產經營一線,讓“課堂教學現場化”,有利于深化產教融合、找準校企合作共贏著力點。
(2)任務驅動教學:引崗入課
基于工作過程、立足崗位真實任務而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實現“實踐活動課堂化”。工作任務是核心引導,知識內容是背景支撐。教學過程的實施、教學目標的實現是通過學生自主完成和展示具體任務的方式來達成的。例如,在“任務十四主題茶會設計”中,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或二十四節氣為主題,撰寫主題茶會策劃方案并進行匯報展示,從中遴選出一到兩個方案,依此安排具體茶會活動,后期再推薦給企業,促進課堂教學成果向企業產品的轉化。
(3)情境化教學:身臨其境
創設一定的參與式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新知、感受成長。如在“任務一茶文化知識”的學習中,創設“茶文化知識大講堂”情境,要求學生以“茶文化傳播大使”的身份完成一次角色扮演,在講臺上展現自我,傳播茶文化知識;在“任務十六互聯網營銷”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化身“互聯網主播”進行茶葉直播銷售,班級其他同學作為觀眾,根據其表現進行模擬打賞、下單,教師根據“主播”的表現及銷售業績進行點評。
教學評價的實施是檢驗教學成果、完成教學改革的重要一環,也為教學改進提供了依據。遵循“評在平時、考在過程”的原則,注重線上線下聯動考核、過程性和結果性全面考核、多方參與共同考核的方式,構建多元、全方位評價體系。
(1)評價手段上:線上線下聯動考核
線上,可以依托職教云等平臺,跟蹤學生學習數據,掌握課后學習情況。例如,教師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布置課后作業、課后測驗、課后討論、資料學習等內容,根據完成情況考察學習狀態和效果;線下,學生課堂考勤、學習主動性、團隊項目貢獻度等作為過程性考核的重要評價指標。
(2)評價內容上:過程性和結果性全面考核
過程性考核方面,根據學生平時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如小組項目任務完成情況、模擬茶葉直播營銷業績、創新創意表現等列入考核內容;結果性考核方面,引入職業技能大賽和考證的考評方式,將職業技能大賽的理論題庫及中級茶藝師、中級評茶員考證題庫的測試成績按照一定的比例計入理論成績;對照大賽和考證的實操要求,將基礎茶藝、創新茶藝、茶葉審評操作成績按照一定的比例計入實操成績。
(3)評價主體上:校、企、生三方評價
邀請企業、行業專家參與教學評價,如將學生茶藝操作的視頻、茶事服務的視頻上傳至線上平臺,請校外專家登錄云平臺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將小組項目任務方案發給校外專家,請其根據方案可行性、可推廣性等給予評價;另外,教師、學生還要進行師生互評、生生互評。最終,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和企業評價的綜合成績即為學生該門課程的成績。
“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工程具有系統性、廣泛性和持續性特點,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并非逐一對應,也無須面面俱到,而是要在把握“崗課賽證”基本內涵要義的基礎上,把握其價值取向、探尋其實施路徑,構筑出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育人模式。《茶文化與茶藝》課程在遵循“崗課賽證”育人理念的基礎上,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和課程自身特點,積極實施課程教學改革,是順應職教改革的要求和趨勢,體現了學校、教師等多方合力提升育人效果的決心。這是一種有益嘗試,也是拋磚引玉,期待引起更多學者、教師的關注,持續推進課程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讓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專業的畢業生更貼近企業和市場需求,用實際行動和結果來詮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