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劍飛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的知識面變得更寬廣,培養其發散思維,提升其認知能力。教師所用閱讀教學方法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閱讀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教師應運用科學的閱讀教學方法,并且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進行合理教學,正確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
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注意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主動積累、梳理整合、形成語感,重點培養其形成閱讀、感悟、理解、分享、展示、交流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下面,我從五個方面談一談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激發濃厚的閱讀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設“整本書閱讀”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由此可見,閱讀在教學中有相當大的比重。如果學生對閱讀沒有興趣,甚至對語文學習有厭煩情緒,不愿閱讀,沒有語感,更別說有感情地朗讀,那么是很難學好語文的。所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非常重要。教師如何讓學生由被動閱讀變為積極主動閱讀呢?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用有趣的謎語、生動的故事、充滿懸念的問題、緊張的競賽等來創設情境導入,調動學生的好奇、興奮等情緒,使學生迅速進入閱讀情境。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教師可通過圖片、視頻等展示桂林的山水美景,激起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為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打下基礎。
在教學中,師生還應平等地進行討論、交流。教師應是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在互相討論、互相促進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見解,使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例如,在《麻雀》一課的小結環節,我總結道:“讀了這篇課文,我們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描述中,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話音剛落,一名學生立刻舉手,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我聽后,馬上笑著說:“你讀得很認真,想得也很好。看來老師的概括不準確,那怎么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同學們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在這種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并且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
另外,教師應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之前,教師可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通過課文題目,你能想到什么?課文會寫什么,會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或有什么樣的主題思想?誰發現的問題多,老師會獎勵他。”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高漲起來。教師還可以豐富閱讀教學資源,查找一些和文章相關的內容與學生分享,或經常繪聲繪色地向學生講述自己閱讀整本書的收獲和體會,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教師要把閱讀的種子種在學生的心田,使其發芽、開花。教師還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與書本交朋友,通過師生共讀、親子閱讀、快樂讀書吧等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書海中徜徉,享受閱讀的美好時光。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學生的寶貴財富,讓學生終身受益。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主動進行閱讀,自主探究,學有所得。
好的閱讀習慣很多:閱讀時,做到手腦并用,讀思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對書中的好詞好句進行圈點、批注,記錄閱讀感受和體驗,并主動與他人分享;及時記下自己的感悟和疑惑;通過誦讀、改寫、表演等形式,表達對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在閱讀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試著解決問題;善于總結心得和感悟;創意續編故事……
閱讀教學不是封閉、單一地在教室內讀課文,也不是單純認識幾個詞句。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漢語文化的精髓,從而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因此,閱讀應該在閱覽室或在廣闊的生活實踐中進行。教師要結合閱讀教學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學生架起從課內到課外的閱讀橋梁,引領學生走進博物館、科學館、紅色教育基地等,使其拓寬閱讀范圍,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
指導有效的閱讀方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各個學段的要求和重點不同。教師要認真研讀課標,把握不同學段的閱讀要求,并將其滲透于教學,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隨著年級升高,教材中出現了不同題材的文學作品,閱讀方法及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如寫景抒情類散文側重朗讀,說明文、游記類文章需要邊讀邊想,童話故事可分角色朗讀、帶著動作表演,體驗情感。朗讀,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培養語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以講代讀,而應該讓學生在讀中感知、體會。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給他們親近文本、理解文本的機會,再進行適當點評。讀完之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多方面、多角度地各抒己見,對文本進行多元化評價,做到教學評一體化。例如,教學《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由讀并在小組內交流。學生知道課文講了作者兩次到“鳥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第一次是黃昏,作者看到美麗的大榕樹生著無數根,枝葉繁茂,郁郁蔥蔥;第二次是早晨,作者不僅看到了大榕樹,還看到了無數的鳥,證實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小組閱讀法、師生共讀法等,或組織角色扮演,開展閱讀比賽、詩文朗誦比賽等閱讀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進行閱讀交流,一起探討文章的寫作特點、優美句段、思想感情等。在自己的見解被肯定之后,學生就會與文章、與教師產生思想共鳴,從而產生閱讀的成就感,由此激發閱讀的興趣和激情。這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進而全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
在閱讀教學中,只有教學設計條理清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啟發得當,才能使學生與教師的節奏合拍,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思想共鳴。
閱讀教學過程設計基于教學目標而定。首先,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以寥寥數語,既簡單介紹了作者,喚起學生的興趣,又將閱讀引向更深處,一舉兩得。其次,整體感知課文。這既是對字詞的檢查,又是對學情的調查,還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不過短短的十幾分鐘,卻能做得扎實有效,充分顯示了教師的備課功底。再次,在精讀課文環節,教師舍棄枝蔓,專注主枝“學習抓住關鍵詞句揣摩人物特點的閱讀方法”。教師以“默讀課文,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人物身上的品質,畫出來并簡要地寫出你的感受”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精讀課文,并試著找關鍵詞、做批注。在這一環節中,學生抓住關鍵詞說出自己的不同理解,教師適時點撥,在生生、師生、文本的對話中看到學生的成長。最后,寫字指導。教師不僅要求學生把字寫正確,還要寫美觀,將寫的目標落到實處。一節課下來,課堂整體感覺就是“簡約而不簡單”,每一步都走得那么扎實,每一個環節都著眼于學生成長,環環相扣,相得益彰。
如果教師一味地讓學生讀課文、寫板書,那么是達不到教學目的的,學生也難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目的。教師的設計和主導作用很關鍵。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目前,在語文檢測中,我們發現有一定篇幅的閱讀理解試題,有課內的文章也有課外的閱讀題目,學生不容易得分。這主要是因為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不夠強,平時沒有注意很好地去理解課文,課外閱讀量不大等。所以,教師在平時應多注意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養成通讀整篇文章、總結中心思想的習慣,學會正確理解字詞句段篇的方法,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平時多讀課外書,多查閱工具書,這樣就不會因理解片面而失分。例如,對《兩只小獅子》一課中的“本領”一詞,聯系文中“一只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一句,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本領”的含義。
教師要適當組織閱讀寫作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使學生從生活中積累素材,為寫作做準備。比如,教師可以建立班級圖書角,結合語文閱讀教學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及時交流讀書感悟,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從而觀察社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素材。教師還要經常在班級組織講故事比賽、口頭作文比賽等,鼓勵學生把從書本上看到的故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通過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驗鄉村生活,讓學生融入自然,走進鄉村,體會大自然和鄉村生活的樂趣,發現寫作素材和靈感。教師還可以抓住一切機會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讓學生多見、多聞、多動手、多體驗,讓他們眼看、耳聽、鼻聞、手摸、心想、口說。如此一來,學生在寫作文時就能信手拈來,寫出的作文也會生動、具體、感人。
總之,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運用一定的策略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為學生的快樂閱讀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