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健 吾曉輝
1.衢州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省衢州市 324000 2.浙江格林特電線電纜有限公司 浙江省衢州市 324000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的汽車保有量也節節攀升。
與此同時,工業機器人在汽車行業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其主要應用領域包括裝配、焊接、噴涂等。
在汽車整車廠,工業機器人可用于車門和車身等各類結構件的點焊弧焊作業。使用焊接機器人可以保證焊接作業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在汽車裝配線上,車門的安裝等工位,使用工業機器人可以提高裝配作業的自動化和智能程度。噴涂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工進行噴漆,具有節省涂料、提高勞動效率和產品合格率的優點,被廣泛用于汽車車體、家電產品等作業。與此同時,工業機器人還可用于汽車風擋玻璃等涂膠作業[1]。
隨著我國的產業升級和智能自動化不斷加快,汽車行業對工業機器人等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承擔著為我國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能復合型人才的重任。龐大的機器人技工人才的一大部分主要是由職業院校畢業生填補,因此職業教育為本地培養更多的機器人行業的應用型復合人才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切實需要和應有之義。
基于此,很多院校新建了工業機器人專業,開設了工業機器人相關課程,教授汽車與工業機器人相關知識,從而滿足企業先進技術的需求。
本文選取了中國知網作為文獻來源,時間跨度為2016 年到2021 年,單純檢索主題為“機器人”時,得到11074 篇文章;檢索主題為“產教融合”時,得到13245 篇文章。以“產教融合”和“工業機器人”作為關鍵詞搜索全文,最后得到文章140 篇,以主題“1+X”來檢索這些文獻時,所剩文章數不足30 篇。由此得出,將工業機器人的產教融合與“1+X”證書制度相結合的文獻少之又少。國內外一些高校的學者深刻認識到產教融合辦學模式的重要性,紛紛提出產教融合培養模式方案與實施途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區域的產業發展程度不同、院校專業人才培養路徑不同、針對的群體專業與產業需求不同、產教融合在實踐中也存在相關問題:管理體制不夠健全,校企深度合作難以推進、校內課程難以對接企業崗位需求等[2][3][4]。上述問題的存在使產教融合的效果大打折扣,難以發揮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作用,難以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產業性辦學模式。
很多高職院校工業機器人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還是按照傳統的模式進行設計,由公共課、專業課和選修課組成,相互之間比較割裂。另外,也沒有結合“1+X”證書制度的要求,把社會和市場的需求作為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工業機器人專業將根據《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中的若干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政目標,系統設計,按照“寬基礎、活模塊、大平臺、小方向”的思路,構建“文化基礎課程+專業群平臺課程+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化課程”的校企雙元課程體系。
文化基礎課打造共有的素質素養和層次規格,群平臺課程培養基礎和共性的知識、技能,專業方向課程培養專業工作崗位需要的技術技能,模塊化課程拓展人文素養、個性發展和培養“X”能力。模塊化課程用于面向“X”能力時,以任務為載體,構建對應于每一個“X”證書的模塊化課程;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核心,融入國家標準、“X”證書的知識、能力要求,培養學生達到“X”所必須的技能。
具體而言,課程體系中的課程內容數量和質量要完全與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證書的能力單元內容匹配,同時還要兼顧考證所需的理論教學和實操訓練,要有相應的課程與之對應。將原課程體系中滿足“X”證書要求的課程保留、不進行修正;對于不滿足“X”證書要求的課程按照證書標準要求進行強化、補充、拓展,同時兼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5]。
從“1 +X”證書制度的制度內涵、專業機制模式出發,解構“1 +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標準,一一轉換成證書能力單元[6]。對標“1+X”證書的能力單元內容,逐條梳理,逐條比對現有的課程資源,從而減少重復教學內容,調整不匹配的課程內容、新增現課程沒有但證書要求的內容。
目前,工業機器人專業領域出臺了4 個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分別是北京新奧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的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北京賽育達科教有限責任公司的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為工業機器人裝調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北京華航唯實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例,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中級的考核內容有工業機器人系統安裝、工業機器人校對與調試、工業機器人操作與編程、工業機器人系統維護和工業機器人系統故障診斷及處理。
教育部于2020 年5 月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所以有必要研究如何在機器人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結合專業崗位職業能力要求,以重點教材內容為主線,梳理與課程相關的“匠藝、匠心、匠魂”工匠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規范、愛國主義的課程思政元素和資源,構建“愛國主義”、“大國工匠”、“價值觀”、“職業道德”等4 類型的思政元素[7],豐富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知識學習中體會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樂于奉獻的獻身精神,實現課程思政的最大成效(見表1)。
表1 機器人操作與編程部分工作任務和思政元素對應表
技術技能平臺建設主要圍繞如下三個方面展開:一是教學和科研結合,實現科研與技術成果充分轉化為教學資源;二是實訓和培訓結合。基于不同課程的各自要求,開展不同層次的實訓,設立專調與維修實訓區、基礎編程實訓區、典型應用實訓區、綜合應用實訓區,可以將學生前面所學的各種基礎知識與工業機器人系統應用結合,完善技術操作技能,滿足多層次個性化的實訓需求,為后續的機器人操作與運維1+X 考證服務。同時,還要方便擴展,可以開展企業員工的崗前和后續再學習的技能培訓。三是創新創業和競賽結合。建立“創新創業+競賽”一體的實訓平臺和實踐教學體系,從而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圖1 工業機器人專業課程體系
圖2 工業機器人課程“課證融通,校企崗位對接”模塊化重構圖
為適應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智能裝備產業的快速發展,以行業人才需求為背景,在“1+X”證書制度試點下,高職院校要加大工業機器人專業的產教融合力度。通過重構適用于現代學徒制的校企雙元課程體系、融入思政元素,開發“課證融通”的校企雙元教學資源、對接“1+X”證書制度的技術技能平臺建設等措施,為工業機器人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圖3 校企合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