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夏玉 趙玉強 羅小莉 何靖柳 姚平立 楊文君
摘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高職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資源,有效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實效。文章以藥學專業核心基礎課程生物化學為例,通過挖掘思政元素、合理運用教學手段和優化評價體系,發揮生物化學教書、育人的雙重功能,以期為進一步開展課程思政改革提供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4-0013-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第三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雅安職業技術學院藥學與檢驗學院第二黨支部、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衛生法制研究中心立項資助項目(編號:YF20-Q20),雅安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編號:yzyzk202206)的研究成果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為此,高職院校應結合各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高職院校藥學專業要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在培養學生精湛醫術的同時,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溝通,提升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提升依法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生物化學為高職院校藥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如何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契合點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是目前課程思政實施的一大難點。本文通過重構生物化學課程思政導入模式,采用課前學生收集、課內教師講授、課后學生踐行“三段遞進”的教學方法,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將思政元素滲透生物化學教學中,以達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課程思政目標。
1.結合課程特點,挖掘思政元素
為保證課程思政教學過程的一致性,提高教學效果,本研究以雅安職業技術學院藥學專業2020級245名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將“三段遞進”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融入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課程開展前,在線發放調查問卷,問卷內容為“你了解什么是課程思政教學嗎”,以初步了解學生對“思政”元素融入課堂的客觀評價。共發放245份問卷,回收24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其中,74.29%的學生表示“不了解”,由此可見課程思政教學融入生物化學實踐探索還處于初級階段。
依據《綱要》,高職院校不僅要結合學生專業特點,還要結合學生思想特點、現實需求,依據課本理論知識構架,深度挖掘與學生思想、專業高度匹配的課程思政元素,對各類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素材及育人元素,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科學歸納、整合、提煉和統籌規劃,把分散在各類課程中形式多樣的、感性的、零散的思政觀點和思政要素恰當地融入各類專業課程的學習之中,向學生傳授有溫度、有厚度的知識。因此,深度挖掘與合理選擇生物化學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尤其重要,這不僅是課程思政科學性的質量保證,更是后期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重要保障。
思政元素結合學生特點,能使思政元素融入更具普遍性。本研究的授課對象為藥學專業學生,因此教師應結合醫藥衛生類專業的特點,從學生職業發展出發對思政元素進行選擇,主要從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倫理意識、職業認同感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的融入更具針對性。本研究的對象為高職學生,其辨別能力、知識接受能力相對本科院校學生較弱,思想較活躍但心智相對不成熟,對社會熱點、網絡新聞、信息等鑒別能力較弱。因此,思政元素的選擇應注重對社會熱點、學生認知誤區等方面進行挖掘,以規范學生的行為,加強道德素養建設。
思政元素的素材收集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教師結合學生專業特點、思想特點、現實需求,依據專業知識體系,有目的、針對性地挖掘高度符合的思政元素;二是學生根據課前教師發布的任務,結合相關內容查閱資料,自主收集思政資源。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總體思路為歸納知識點→梳理重點→結合學情→突破難點→挖掘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要從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醫學職業道德、培養科學奮斗精神、增強人文素養等方面下功夫。生物化學課程的思政元素形式多樣,如名人事跡、社會熱點新聞、臨床病例、案例等,因此理論課的具體課程思政內容設置為:在“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教學中,通過引入結晶牛胰島素合成、我國科學家吳憲首次提出蛋白質變性學說、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青蒿素這些歷史性突破,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在“酶”的教學中,通過引入“抖音網紅”農藥中毒事件,讓學生自主收集農藥中毒案例,呼吁同學珍愛生命;在“維生素”的教學中,通過引入VB12的研究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在“生物氧化”的教學中,通過引入一氧化碳中毒的新聞,呼吁學生珍愛生命;在“基因工程”的教學中,通過引入新冠病毒傳播事件、編輯嬰兒基因事件,強調倫理認知,加強醫學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應用多種教學方法組織實施“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要做到將理論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效融合,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脫離學生生活實際,要做到潛移默化、水到渠成、潤物無聲。實施課程思政,不僅要做到將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點有效結合,突破教學重難點,而且要讓學生喜歡聽、愿意學。生物化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純理論授課稍顯枯燥乏味,想要有效地將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學課堂,使課堂生動有趣,教師在講授過程中選對方法尤為重要。教師應綜合運用小組討論、案例驅動、角色扮演、辯論賽、情境模擬、小組匯報和目標考核等多種方法有效開展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確立懂方法、能操作、有擔當的三維教學目標,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德育標準,讓學習變得“有信仰”“有興趣”“有動力”,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育人于教的效果。例如,在“蛋白質的分子組成”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可通過學習通發布“大頭娃娃”奶粉事件微視頻、山東非法疫苗案件、長生疫苗造假事件的消息,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查閱相關信息,對上述事件加深了解。課中,教師可采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點的同時,樹立愛崗敬業的價值觀,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食品、藥品安全理念,培養學生“愛崗敬業、敬畏生命”的職業精神。又如,在“基因工程”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可通過學習通發布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找“某教授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信息,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課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題為“你覺得基因編輯嬰兒一事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辯論賽,使學生在辯論過程中強化知識重難點的理解,加強醫學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科學辯證”的科學探究精神,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
3.運用多元化評價將課程思政納入考核體系
建立合理考核體系是檢驗思政融入課堂的有效方式,因此應形成合理的教學評價和激勵機制,并在其中增加課程思政育人評價內容。2019級學生生物化學課程評價思維體系包括四個目標考核,分別為期末考試占比60%,實驗課程占比20%,線上學習占比15%,考勤占比5%。為了推進課程考核評價改革,學校在此考核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與完善。在2019級學生生物化學課程評價思維體系的基礎上,2020級學生生物化學課程評價體系增加了課程思政成績,融合為“五段”多維多元化評價體系:期末考試占比45%,課程思政成績占比10%,實驗課程占比20%,線上學習占比15%,考勤占比10%,其中考勤占比相較2019級學生提高5個百分點,目的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時間觀念,督促學生做到不遲到、不早退、不缺勤,嚴格遵守請假制度,養成良好習慣。學期初,對2020級藥學專業245名學生進行分組,5人一組,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與團隊意識。相對于2019級學生考核評價體系,2020級學生生物化學課程評價體系課程思政評價主體細分為5部分,其中教師評價占比30%,學生自評占比10%,組間互評占比20%,組內互評占比20%,線上討論占比20%。學校還通過合理調整各考核元素所占比例,豐富課程思政評價內容,真正做到理論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潤物無聲地將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學課堂。
1.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效果
經過一學期的授課,發現教師通過案例導入法,將思政元素與理論知識緊密連接,能使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學生課內聽教師講授思政案例,課外自主查找思政案例,課內課外思考思政案例,在“聽”中學、“查”中學、“想”中學,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增強了職業認同感。通過對比2020級與2019級學生的課堂出勤率,發現2020級學生的平均出勤率約為96.4%,相較2019級學生增加12個百分點。對2020級藥學專業245名學生的多元化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及格人數為227人,及格率達到92.7%,較2019級藥學專業學生及格率提高近8個百分點,成績顯著提升。對相同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行對比,發現針對問題“有機磷農藥中毒屬于什么抑制”,2019級學生的正確率為77.1%,2020級學生的正確率為90.6%,針對問題“蛋白質含氮量為多少”,2019級學生的正確率為83.3%,2020級學生的正確率為95.9%。開展課程思政的2020級學生相較于未開展課程思政的2019級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顯著改善。
課程結束后,向245名學生發放問卷,問卷內容為:你認為“生物化學”講授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必要嗎?(很有必要/有必要/一般/沒必要)你認為“生物化學”講授中融入的思政元素用時安排是否合理?(非常合理/合理/一般/不合理)你認為生物化學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否有助于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非常/一般/沒有)對你的道德品質影響程度大嗎?(非常大/大/一般/很小)你覺得課程思政成績納入期末總成績合理嗎?(非常合理/合理/一般/不合理)對課程思政有什么意見與建議?(增加講授時間/增加討論時間/形式多樣化/其他)發放問卷時間為一天,共回收24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78%。通過對回收問卷進行分析,結果如下:在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構建可行性分析中,68.18%的學生認為講授中融入思政元素很有必要,81.40%的學生認為生物化學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非常有助于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82.64%的學生認為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對自身的道德品質影響非常大,說明課程思政賦予了傳統純理論課堂一定的活力,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情懷,加強了醫學職業道德教育;在“‘生物化學講授中融入的思政元素用時安排是否合理”這個問題上,有40.50%的學生認為非常合理,有45.87%的學生認為合理;在“課程思政成績納入期末總成績是否合理”這個問題上,有42.15%的學生選擇了非常合理,34.34%的學生選擇了合理,11.15%的學生選擇了不合理,這說明課程思政成績考核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在“對課程思政有什么意見與建議”的問題上,有40.50%的學生選擇增加講授時間,69.82%的學生選擇增加學生討論時間,80.74%的學生選擇形式多樣化,說明在思政元素融入上還需認真揣摩。
2.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第一,合理運用翻轉課堂,課堂利用率最大化。依據人才培養方案,藥學專業生物化學課時為理論課48學時,實驗課16學時,總計64學時,課程理論知識點較多,再加上小組討論、辯論賽、課堂匯報等,若課堂時間分配不合理,難免會出現內容多、時間緊湊的局面。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運用翻轉課堂的方法,將一些理論知識點結合思政元素整理成微課,提前發布在在線教學平臺上,通過任務驅動法,有目的、有計劃地督促學生提前學習,并制定相應評價考核機制。
第二,完善思政元素設計,建立思政案例庫。如何結合學情特點深度挖掘生物化學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契合點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并做到恰到好處、效果顯著,是課程思政的難點。在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同時,也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思政元素要具備代表性,如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大頭娃娃”奶粉事件、強調倫理認知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第二,思政元素要具備時代性,如厚植家國情懷的“結晶牛胰島素合成”、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時代壯舉。第三,要抓住社會熱點,善于挖掘身邊的“新聞”,巧妙地將思政元素融入知識點中,從學生身邊的事件入手,使學生能深刻理解知識點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第四,以教研室為單位構建思政案例庫,教師積極參加課程思政能力提升培訓,針對理論知識點挖掘的思政元素,要根據不同專業特點,按知識點的章節順序進行分類按序歸檔,并做到定期更新。
生物化學課程作為藥學專業學生的核心基礎課程,有內容豐富、理論性較強、部分內容較為抽象等特點。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學課程,不僅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輕松有趣,還能加深學生對生物化學知識點的記憶,因此細挖思政元素、建立思政案例庫尤為重要。教師在生物化學理論課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應通過課程思政與理論課程的“協同效應”,加強醫學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增強學生職業認同感,并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使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成長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
[2]朱寶安,馬永超,趙麗芳.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下高職高專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研究與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22(04).
[3]高君.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2).
[4]梅瑞斌,包立,王曉強等,“課程思政”建設體系與價值典范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1).
[5]張波,盛騫瑩,張文清,等.探討維生素B12研究史中的思政元素[J].大學化學,2022(03).
[6]齊世美,戚之琳,吳明彩,等.醫學生物化學課程中“課程思政滲透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與體會[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21(06).
[7]王鶴,林凡,林曉暉,等.新時代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課程思政建設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21(19).
[8]陳鳳嬌,胡兆麗,徐浩,等.以案例為載體融入課程思政在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2(18).
[9]宋娜,張煜,劉友勛,等.立德樹人視域下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20(51).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e "Biochemistry" as an Example
Zhou Xiayu, Zhao Yuqiang, Luo Xiaoli, He Jingliu, Yao Pingli, Yang Wenjun
(Yaan Polytechnic College, Sichuan Province, Yaan 625000, China)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deepe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ully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of various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actual conditions,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courses in educating people,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earnest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cultiv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biochemistry as an example, which is the core basic course of pharmacy specialt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dual functions of biochemistry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by exca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reasonably us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optimiz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ideas for fur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biochemistry;curriculum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