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慧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對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技工院校要不斷推進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文章從新時代深化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時代訴求入手,分析新時代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存在的問題,并從合理規劃課程、培育優秀教師、改進教學方法、落實課程思政等方面,對新時代加強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路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新時代;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4-0141-04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階段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就如何辦好思政課、如何上好思政課等相關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系統地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在這個新的歷史起點,技工院校要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直面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堅決守好育人主陣地,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積極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力爭培育出更多“金牌工匠”“大國工匠”。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新時代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時代黨的理論創新實現了新飛躍,誕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科學地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應時代之變遷、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技工院校要跟上時代,全面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三進工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學生頭腦、指導實踐、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自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思政課建設的文件,為學校進行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技工院校應立足新時代、新要求,積極探索并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期為中國制造業發展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推動著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必須加強技術研發,提高國產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這意味著我國制造業正在經歷一場轉型,一次革命,正處在由低端向高端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因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所有宏圖大業的實現最終都要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每一個工業領域的建設者身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的基石。然而,當前我國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僅為5%,這與日本的40%、德國的50%的高級技工占比還存在很大差距,2000萬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缺口掣肘中國制造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提出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行動指南,也對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作為培養和輸出技術技能人才重要渠道的技工院校要擔當時代重任和歷史使命,對接制造業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培養新一代技術技能人才,不僅包括技術技能的提升,還涉及素質的全面提高。思政課的任務就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崗敬業的勞動者。新時代的技工學子,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有勇擔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的擔當精神。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發揮主渠道作用,引導學生認清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形勢及國家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樹立技工學子的職業自信,使學生踐行工匠精神,傳承工匠之魂,用技能成就精彩人生。
1.課程設置及教材選用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
一直以來,技工院校思政課被統稱為德育課,課程開設及教材選擇上偏重德育,缺乏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論性的教育內容。在課程開設上缺乏統一性,院校里不同系部在課程開設上不統一,在課時安排上也不一致,又缺乏統一考核標準,課程設置及課時安排上隨意性較大。在教材選擇上存在片面性,部分技工院校的教材選用僅限于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而沒有結合學生實際需要選擇其他更適合的教材,這種一刀切的規定可能會讓一些優秀的思政課教學用書無緣技工院校課堂。《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將“德育”課程名稱改為“思想政治”課程,并對原開設的課程進行了優化和調整,同時提出增設歷史課程,作為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2020年12月,《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印發,對各階段的課程體系都做了詳細的規定,無論是中職學校還是高校都有針對性的課程設置。然而,部分技工院校并未嚴格執行新課程標準,也沒有按照“創新實施方案”組織開展思政課教學活動,導致技工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難以有效達成。
2.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教師是教育的靈魂,是思政課程建設的核心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讓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來講,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建設一支政治立場堅定、教學能力過硬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是提高技工院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關鍵。然而,當前部分技工院校在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上還存在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教師數量及質量方面。技工院校思政課教師數量不足,部分技工院校存在思政課教師不夠專業課教師來湊的現象,如部分醫學專業、機械專業、計算機專業課教師要在教學本專業課程的同時,兼職教學思政課程。這些技工學校片面地認為,思政課是公共基礎課,誰都可以教,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論的專業性和理論性,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思政課專業團隊建設以及思政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要知道思政課不但是一門公共基礎課,更是一門專業課,只有專門從事思政教育教學的專業教師,才能保證思政課教學質量,更好地達成思政課建設目標。第二,部分技工院校缺乏對思政課教師的培養提升機制,未建立思政教師能力提高平臺。在思政課師資隊伍建設上,部分技工院校對思政課重視程度不夠,思政課教研室未形成聽課、評課、集體備課等教學機制,思政課教師之間缺乏關于課程教學方面的溝通渠道。此外,技工院校組織開展的培訓活動大多是針對專業課教師,針對公共課教師的少之又少,這使得思政課教師難以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因此教學效果難以保證。
3.多樣化課堂教學手段運用不足
多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會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政課教學應搭乘“時代”快車,積極運用多樣化教育資源與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以推動思政課的現代化和信息化,提高課程吸引力。然而,當前部分技工院校沒有為思政課教學配備先進的教學設備,如智能黑板、仿真模擬實訓機器人等,這使得思政課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傳統,進而讓本就具有極強思想性和理論性的思政課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教學實效性不高,學生學習效果不好。還有部分技工院校雖然為思政課教學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備,但沒有對相應教師展開相關技術培訓,這導致部分思政課教師不能靈活使用這些先進教學設備,甚至覺得這些先進的教學設備增加了課堂教學的難度,因此實際使用頻率不高,這樣這些先進的教學設備不但難以發揮出其助推思政課提質增效的作用,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的浪費。
4.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協同效應不高
思政課程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主陣地。其他專業課程也承擔著重要的育人功能,這就是當前所倡導的課程思政。然而,部分技工院校沒能很好地挖掘和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導致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部分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部分專業課教師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課程思政,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有專業課教師錯誤地認為課程思政就是要把所有的課程都變成思政課,于是在每一節課中都絞盡腦汁進行課程思政元素設計,這不但無形中加重了教學負擔,還會擠占專業課程教學時間,甚至會影響專業課的教學。(2)部分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不強。課程思政建設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不強,不知道如何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及實施,如何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如何把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進而導致課程思政實施效果不好。(3)部分技工院校未建立有效的雙向交流機制,在課程思政開發方面還存在不足。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本是相互獨立的不同課程,因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兩者建立起了有效聯系,然而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溝通機制卻未建立起來,這導致雙方溝通交流較少,未形成互融互通,因此難以發揮出協同育人作用。
1.合理規劃課程,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
《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對各階段的課程設置都做了詳細的規定,技工院校思想政治課的課程開設及教材選用要嚴格按照國家要求進行。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緊跟社會發展形勢,把握時代特點,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全面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三進工作”。另一方面,技工院校要根據現實需要積極組織教研組編寫校本教材,涉及百年黨史教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從而對國家規定的教材進行必要的補充,這不但可以增強教材的靈活性,還可以始終保持課程內容的與時俱進。
2.培育優秀教師,加強思政師資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等“六要”要求,這為新時代技工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技工院校要緊緊圍繞提高思政課教師教學水平、教研能力及學科素養,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素質思政教師隊伍,以推動思政課提質增效。
(1)技工院校要配足配強思政課師資隊伍。技工院校應根據本學院實際情況按照相應比例配備思政課教師,并嚴格落實思政課教師任職資格制度,嚴格把控政治品格、道德素質及專業素養。一方面通過招聘方式引進專業思政教師,壯大專業思政教師力量,另一方面可在相關學科及黨政干部中挑選能夠勝任思政課教學的教師,對其進行思政教學培訓,并幫助其積極進行轉崗,從而逐步建設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教師隊伍。
(2)技工院校要建立思政課教師培養提升機制。一方面,各技工院校應加強對思政課教師的培訓工作,積極為思政課教師搭建培訓平臺,定期組織思政課教師進行線上線下培訓,以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各技工院校應積極推進思政課教研室的建立,遴選學科帶頭人,建立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制度,開展廣泛的聽評課活動,推動思政課教師間的交流學習。另外,各技工院校還應鼓勵支持思政課教師積極申報思政課教學相關研究課題,開展課題研究,全面提升教研水平,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
3.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技工院校思政課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結合學生學習需求,探索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從而更好地達成育人目標。
(1)思政課教師要積極探索學生參與度高、體驗感好、互動性強的教學方式,并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聽錄音、看視頻、聽報告等直觀、形象的方法開展啟發式、參與式教學,以提高思政課程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抬頭率。
(2)在實際教學中,思政課教師要積極聯系社會生活,有效融入社會熱點,積極引入生動鮮活的事例,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效引發學生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關注。例如,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地選取素材進行教學融入,如在講授技能人才的社會價值時,教師要聯系當前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現實需求,以此幫助學生樹立職業自信。
(3)在實際教學中,思政課教師要積極引入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勞動、參觀紅色基地、開展社會調查等,從而有效將封閉式學校教學變為開放式社會教學,使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見識得到增長。例如,參觀紅色基地實踐性教學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無私奉獻的真實意義,明白技術技能是制造業崛起的重要力量,從而有效堅定學生學習技術技能的信心及報國的信念。
4.落實課程思政,促進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深度融合
課程思政是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要使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從而有效構建“三全育人”機制。各技工院校要全方位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并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指引下開啟課程思政的新實踐,從而讓課程思政成為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切入點。
(1)各專業課教師要對課程思政形成正確的認識。課程思政不是把所有課程都變成思政課,也不是在每一章節的專業課程教學中都強行加入思政元素。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其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課程思政明確了專業課教師承擔的立德樹人重任,課程思政的提出意在敦促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同時,發揮自身的育人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各專業課教師要積極提高自身課程思政能力,除了要具備專業知識外,還要積極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和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各專業課教師要始終秉承育人理念,加強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把握課程思政內容體系,增加自身思政知識儲備,在適當的時候恰如其分地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以此提升課程思政實施效果。
(3)各技工院校要積極為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建立雙向交流機制,搭建課程思政共同開發平臺。各技工院校要加強頂層設計,推進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積極打造課程思政團隊,團隊建設中思政教師的參與不可忽略。要促進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的雙向交流,積極聽取思政教師對課程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意見,共同開展課程思政。在交流中,思政課程也要融入專業理念,體現職業特色,結合學生專業背景進行職業引導及職業規劃,注重學生養成教育及能力培養,讓思政課真正落地。總之,要搭建起連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橋梁,達成互融互通、有機融合的和諧局面,真正做到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在立德樹人上畫同心圓。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陶富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之“新”的內涵解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9(06).
[4]陳鵬,薛寒“中國制造2025”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使命[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
[5]張彩紅,李天英.新時代體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21(05).
[6]蔡朝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現狀與對策思考[D].西華大學,2021.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echnic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Wang Zhonghui
(Fuyang Technician Institute, Anhui Province, Fuyang 236800, China)
Abstrac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which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school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s the key course for the school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stands at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and technical colleges should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tarting from the era appeal of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echnic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echnic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and probes into the path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echnic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aspects of rational planning of courses, cultivating excellent teachers,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Key words: new era; technicalcolleges;ideologicaland politicaltheorycourse;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