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摘要】在“雙減”背景下,前置作業的設計已經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豐富、有趣的前置作業能幫助學生架構自主學習的起點,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不斷提升.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減負提質”,教師需要課前精心研究與設計前置作業.文章從前置作業的設計誤區、設計意義、設計策略三個角度進行梳理闡述,為學生數學學習架構“支點”,幫助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品格和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前置作業;架構“支點”;深度學習
引 言
前置作業是學生探究學習、深度學習的有效輔助.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前置作業可以幫助教師洞察學生真實的學情,提升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前置作業為每名學生提供了一個靈活、多元的作業平臺,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知識的延伸,在實踐中拓寬自己的視野.可見,前置作業是新時代“雙減”背景下作業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扎實掌握知識的鋪墊.
“雙減”政策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自主學習的機會,讓更多學生的數學學習減少題海戰術,回歸數學深度學習.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對數學教學中前置作業的設計進行一些思考.
一、數學前置作業的設計誤區
前置作業是學生探索創新的有效平臺,也是衡量學生掌握新知程度的重要指標.但是教師在前置作業設計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常見的誤區,廣大一線教師要發現問題、總結經驗、進行反思.
(一)超前學習,重復操練
有些教師對前置作業進行簡單處理,把前置作業等同于課前預習,讓學生進行超前學習.前置作業更關注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提升與發展,學生通過先做后學,在科學、趣味的數學作業中,更加有目的地進行課堂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因此,前置作業內容不宜過多,不宜超前,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讓學生保持數學探究學習的熱情.
(二)增加負擔,過多、過難
有些教師對前置作業要求過多、過難,要求每課時都練,從而在無形中給學生增加了負擔.教師設計前置作業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學情,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能有更多的延展與思考,更重視培育學生富有創新的學習意識和具備科學的學習精神,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為學生的新課學習提供支撐.因此,前置作業要避免給學生增加負擔,教師應設計學生“看得懂”“夠得著”“想得通”的作業形式,讓“教”與“學”互融互生,減負增效.
二、數學前置作業的設計意義
前置作業的設計同樣具有重大的教學意義.學生通過前置作業,對數學課堂上即將學習的新知有了主動學習的興趣,也對新知產生了自己的見解,能通過前置作業提升數學學習的效率.
(一)減負提質,驅動學生數學學習主動發展
高質量的前置作業拓寬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讓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再是單一的習題操練,而是數學思維的“減負提質”.
前置作業讓學生真正地主動學習,豐富了學生數學學習的感受和體驗.作為數學教師,要有“對象”意識,在前置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驅動學生數學學習主動發展.如“時間”這部分內容一直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學生學習的難點,難點在于“時間”是一個需要學生動手操作、親自感受的知識點,很多學生可能在一節課的時間里無法完全消化關于“時間”的知識點.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前置作業來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時間”知識的好方法.如學習“認識時、分、秒”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前置作業探究單,讓學生在課前嘗試在生活中“發現鐘面—觀察鐘面—研究鐘面”,初步了解鐘面上的數學信息(如下).
2.觀察鐘面
綜上,通過設計前置作業可以感受到,學生是帶著一顆探索求知的心去完成前置作業,不僅僅是追求一個數學練習的標準答案,更多的是主動去積累數學學習的高效經驗,培養自身主動學習的品質和發展獨特創意的個性思考.
(二)化繁為簡,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深度研究
數學課堂的碰撞是由思維引發的,如何引發學生思維的變革,是值得數學教師研究思考的問題.每位教師都會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逐字斟酌教學提問,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深入理解知識、扎實掌握知識、靈活運用知識.教師通過合理布置前置作業,能讓數學課堂“化繁為簡”,把復雜的教學環節和師生問答轉化為學生自主的學習探討與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學“條形統計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圍繞條形統計圖的起源、優勢、發展,讓學生在課前進行資料收集、匯總、交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和優越性,讓學生體會數學歷史的悠久.教師還應充分利用前置作業的優勢,重視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應用,圍繞數學知識的內在本質來進行探究活動.
綜上,彈性又豐富的數學前置作業能讓作業的方式更多樣,思維更深化,讓數學作業設計更貼近學生本位,為學生后續的數學課堂學習保持良好的思考習慣和穩定的思維能力奠定基礎.
(三)凸顯本質,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可見,在數學學習中更重視學生對經驗的感悟.而新穎的前置作業設計能幫助學生真正關注數學學習的本質,即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思考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的數學體驗有深刻的感悟和發現.在培養學生“數感”“量感”的核心素養時,教師開始強化對“數的認識”的整體性和一致性的感悟.例如,在“小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學生對數的認識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策略,也有一定的歸納推理能力.教學前,教師可以大膽放手,借助學生身邊直觀的“尺”,讓學生深刻感悟小數的精準性,嘗試設計用數學眼光去研究實際問題的前置作業(如下).
“我眼中的‘尺”(“小數的初步認識”探究單)
1.讀懂“尺”的秘密
(1)尋找:一把你身邊的尺子(米尺、直尺、卷尺等),把尺子上的數學信息記錄在下面.
2.探索“尺”的聯系
(1)在米尺上找出“3厘米”和“3分米”,和同學交流尋找的方法.
(2)說一說“3分米”和“1米”的聯系,與同學進行交流.
3.感受“尺”的應用
(3)小數和整數相比,有什么特點呢?與小伙伴們交流自己的想法吧!
綜上,數學抽象是學生應該具有的核心素養之一,而學生對數感、量感的本質理解離不開對直觀物體的觀察、比較、延伸.數學前置作業能給予學生充足的研究時間去經歷概念的抽象、數的抽象,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
三、數學前置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架構“趣味支點”,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從學生的心理層面來說,學生對自己熟悉的學習內容更有親切感,相反,面對新知,無法與舊知建立聯系,從而產生畏懼心理.因此,教師要創設貼近學生實際、富有趣味性的數學前置作業.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提升學生的“數感”和“數的應用”能力.由于學生已經學習過分數,感覺百分數是一個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點,因此缺少繼續研究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前置作業,讓學生通過“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比較百分數和分數的異同—發現百分數的優勢”一系列環節,帶著有趣的數學問題,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自主發現百分數的數學價值和趣味性.
(二)架構“探究支點”,培養學生的研究素養
數學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在課上互動交流的時間是短暫的.而前置作業不但給予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也能讓更多的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和小伙伴們一起進行合作學習.如在學習“認識多位數”這部分內容時,在“你知道嗎?”板塊學習“認識二進制”的知識.二進制的應用十分廣泛,比如生活中的支付二維碼、條形碼等,而數學知識又和社會的發展進步有著緊密聯系,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前置作業,讓學生嘗試合作探究,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視頻、信息,了解二進制的發展進程和計算規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對現代社會進步發展的重要影響(設計如下).
調查研究,靈活應用———應用“進制”
1.閱讀材料
二進位計數制僅用兩個數碼:0和1,所以,任何具有兩個不同穩定狀態的元件都可用來表示數的某一位.而在實際生活中,具有兩種明顯穩定狀態的元件很多,例如,氖燈的“亮”和“熄”;開關的“開”和“關”;電壓的“高”和“低”以及“正”和“負”;紙帶上的“有孔”和“無孔”;電路中的“有信號”和“無信號”;磁性材料的“南極”和“北極”;等等.利用這些截然不同的狀態來代表數字是很容易實現的,這樣就能大大提高機器的抗干擾能力,提高可靠性.
同時,教師也要重視提早發現學生學習的困惑,特別是對于比較難的知識點或者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要引發學生互相提問、傾聽、表達、討論,形成生生互動、啟發激勵的前置作業學習氛圍.如在研究“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前置作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去觀察、描述臺風中心的位置.學生根據自身不同的知識積累,會產生不同的描述方法,借此契機,教師可以借助這個“探究支點”,在課堂上讓學生嘗試用規范的數學語言去表達現實世界,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感悟、發現、成長的舞臺.
3.架構“發展支點”,錘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前置作業不是獨立的“個體”,它改變了作業單一的鞏固功能,增加了作業的操作性、實踐性、發展性,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也能關注社會時事,關注生活動態.可見,教師運用前置作業,架構“發展支點”,不僅能夠讓學生踴躍地參與到課堂中,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在學習“條形統計圖”時,恰逢冬奧會在中國北京舉行,教師要善于抓住愛國教育的契機,設計既可操作又具有延伸性的前置作業,可以嘗試讓學生關注北京冬奧會的比賽進程,收集獎牌榜的數學信息,設計冬奧會比賽項目獲獎情況條形統計圖.學生通過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充分感受民族自豪感,豐富數學知識框架,拓展數學知識的外延.
綜上,可以發現,通過前置作業,學生的學習經驗能得到有效的拓展和激活,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應用意識也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結 語
讓知識遇見未來,這是人們對教育和學生最美的期待!有趣味、有意思、有創意的前置作業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支點”,能為數學課堂上進行深度學習提供幫助.這個“支點”既可以幫助教師“撬動”教學中的知識難點,也能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率、有個性、有彈性的深度學習.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領路人”,深入貫徹落實“雙減”政策,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為目標,智慧設計前置性作業,不斷探索科學作業設計途徑,充分發揮作業育人的實踐功能,讓學生學有所思、練有所獲.
【參考文獻】
[1]郭曉莉.“雙減”背景下前置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以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為例[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0):11-12.
[2]鄭麗霞.前置作業設計在小學數學高段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22(12):132-133.
[3]張麗琴.基于前置作業讓深度學習自然發生:“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教研[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