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逸
【摘要】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設置小學數學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搭建數學學習體系的重要方式.但是部分教師所設計的作業量相對較多,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政策要求,重新對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現狀進行思考,明確作業設計方向,優化作業設計形式,提升作業設計質量.基于此,文章首先簡要分析了“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原則,其次闡明了在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設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引 言
“雙減”政策的出臺是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變革?!半p減”政策的落實能夠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幫助學生形成發散性思維.但是在“雙減”政策實施之后,部分教師對“雙減”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階段仍然采用傳統的設計方式.這就會導致數學作業量較大,數學作業缺乏開放性.因此,學生難以通過小學數學作業提升學習技能.所以,教師要深入挖掘“雙減”政策的內涵,明確數學作業的設計原則,并積極探索小學數學作業的優化策略.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層次化原則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差距較大,尤其是小學高年段的學生,他們的數學思維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采用分層設計方式,盡可能兼顧每名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傳統作業設計模式下,教師會為班級學生設置統一的作業,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會認為作業相對簡單,缺乏挑戰性,從而對作業產生疲倦感,基礎較差的學生會認為作業相對較難,從而對數學作業產生抵觸心理.而在分層設計中,教師可以為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設置定義類、公式類的作業,幫助學生夯實基礎,而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具有開放性、創新性的案例類的數學作業,以幫助學生發散數學思維.
(二)目標一致原則
在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并以目標為導向,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形式,擴充作業設計內容.同時,教師要仔細研讀“雙減”政策背景下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新要求,并將作業設計與教學要求緊密結合.教師還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在設計作業時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將教材內容豐富化、靈活化,并將學科培養目標與作業設計形式緊密結合.
(三)趣味性原則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并且喜歡探索趣味性的知識,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要貼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通過豐富作業形式提升作業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趣味性的作業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豐富作業形式來提升作業的趣味性.比如,教師可以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作業,還可以讓學生自主制作教學道具,以幫助學生探索數學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看動畫類的微課,以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
(四)實踐性原則
小學數學學習內容應與學生的日常實踐生活緊密相連,教師在設置小學數學作業時要堅持實踐性原則,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師在設計實踐類作業時需要關注以下幾方面內容:首先,實踐內容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關聯,避免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其次,實踐內容能夠讓學生利用小學知識去解決,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測量家中餐桌的面積;最后,實踐內容要具有發散性,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偏好,教師在設計實踐類作業時,可以積極與學生溝通,明確學生的實踐偏好,如部分學生在放學后會到超市購買零食,那么教師就可以開展超市零食價格調研活動,并讓學生根據各項超市優惠政策,利用100元錢買更多的食品.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質量相對較差
首先,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為了借助作業習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往往增加作業量,并通過反復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熟悉知識點.雖然學生在完成此類習題的過程中能夠掌握基礎知識,但是由于題目較多,并且諸多題目所考查的知識點類似,學生會對數學作業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其次,題目類型缺乏典型性.部分作業內容所考查知識點內容相對單一,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很難得到充分鍛煉.最后,題目的綜合性較差,這不利于學生搭建數學學習體系,使學生無法根據數學題目串聯前后所學知識,使學生的思維難以得到充分鍛煉.
(二)作業形式單一
選擇題、應用題、計算題是小學階段比較常見的數學作業題型.雖然此類作業形式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點,但是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長期處于靜態學習狀態,這有悖學生的性格特征,會導致學生產生抵觸心理,使學生無法高效地吸收數學知識.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動,渴望創新,喜歡戶外活動,而單一的數學作業形式將學生局限在室內,局限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因此,教師需要結合“雙減”政策的要求,豐富小學生的作業形式.作業形式單一主要受以下幾方面的影響:首先,部分教師思維局限,在布置作業時,難以跳出傳統的定制化思維,仍然以書面作業為主,缺乏創新性;其次,部分教師對“雙減”政策認知不足,認為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會浪費學生的時間,影響學生的日常學習效果.
(三)作業缺乏層次
部分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沒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偏好,采用一刀切的作業布置形式,以至于學生難以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得到充分鍛煉.首先,部分教師傾向于以教材為依托設置作業內容.在學習完章節課程之后,教師會讓學生做教材課后習題.教材課后習題雖然貼合教材知識,但是內容相對基礎,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要.尤其是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教師若長期為此類學生布置基礎類的作業,則會影響他們后續思維的發展.其次,教師所布置的作業缺乏開放性.開放性的作業題目具有多種解答方式,會給予學生探索的空間,但是部分教師所設置的題目內容相對固定,這就會導致學生難以發散思維.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一)與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勇于突破課堂的限制,將小學數學作業與學生的日常實踐相結合.首先,教師要充分與學生及其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態.比如,有的學生喜歡看動畫片,有的學生喜歡搭積木,還有部分學生喜歡和家長逛超市,并且能夠利用數學知識進行基本的采購計算.教師就可以以學生的生活為導向,布置數學作業.比如,在學習“小數乘法”這一章節內容之后,需要學生掌握小數乘法的基本法則和運算規律,教師在設置作業時就可以為學生布置作業場景.比如,讓學生到超市采購餅干,然后計算餅干采購金額.對于經常逛超市的學生,教師還可以讓他們設置超市的報價單,自己充當顧客,學生充當店主,在隨意挑選報價單上的產品之后,讓學生計算采購金額.教師通過將數學學習內容與學生的日常行為活動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明確數學的實用性,并增加數學作業形式的趣味性.其次,教師要靈活安排數學作業時間.在傳統作業設計模式下,習題過于理論化,偏離學生的日常生活.現階段教師可以以日常生活為案例講授數學知識,可在學習完整個章節以后再為學生設置綜合化的題目,促使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形成自己的學習模式.
(二)提升作業質量
小學數學教師要做好作業篩選工作,以提升作業質量,讓學生能夠在完成一道作業習題的過程中掌握多個知識點.首先,教師所設計的作業題目要具有綜合性.綜合性的作業題目能夠包含多個知識點,可使學生在做題過程中明確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是如何有效串聯的.比如,小數乘法和小數除法的運算公式可以轉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比學習的方式掌握小數乘法和小數除法的相關內容,而在作業布置過程中,題目內容既要包含小數乘法的相關知識,也要包含小數除法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再次重溫小數乘法和小數除法的相關法則,并明確乘法和除法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搭建聯系性的學習思維.其次,教師所設計的內容要具有發散性和層次性.發散性的作業題目可以促使學生利用多種解題方式進行解答.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明確要求利用兩種及以上的解答方式完成.在探索多個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解答習題,拓寬思維.而層次性是指作業內容要具有遞進性.比如一道應用題,教師可以設置2~3個問題,并且從1題到3題難度逐漸增加.學習基礎良好的學生可以完成3個問題,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可以完成1~2個問題.教師通過設置層次化的作業,滿足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要,同時可以通過作業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目前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三)豐富作業形式
在布置小學數學作業時,教師可以保留傳統的單選題、多選題、應用題等作業形式.此類作業形式雖然比較枯燥,但是教師可以通過豐富作業內容來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傳統作業題目類型主要是以單純的計算為主.現階段教師可以在計算題目中融入學習情境或者將動畫人物作為計算題目的引導者,提升作業的趣味性.同時,教師還可以設置實踐類作業、家校合作類作業,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喜歡玩游戲,就可以讓學生借助游戲來掌握相關的知識點.比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二)”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準備消消樂游戲,讓學生在多個圖形中尋找對稱圖形,并將對稱圖形進行消除.當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掌握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之后,教師可再增加游戲難度,讓學生消除對稱軸一樣的圖形.此過程能夠讓學生明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并不是唯一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會用到多類教學工具,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相對簡單的教學工具.比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利用剪刀、膠水、紙張制作多邊形.學生在制作多邊形時會發現多邊形之間是有一定聯系的.比如,梯形可以切割為兩個三角形,那么在計算梯形的面積時就可以通過計算兩個三角形的面積來得到梯形的面積.此類實踐性游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學習教材上沒有的知識,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設計探究性作業
探究性作業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還能夠有效控制作業的總量,滿足“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在設計探究性作業時,教師要關注以下幾方面問題.首先,教師要明確小學階段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部分小學生渴望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那么在課堂上或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索空間.在設置題目時,教師要以探究性題目為主,除了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上的基本學習內容之外,還要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串聯以往的知識點.比如,在學習“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時,教師就可以設置探究性的題目,讓學生將此章節的內容與“四則運算”中的學習內容相串聯,以提升整體學習效果.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因為學生之間討論的壁壘相對較低,討論過程相對流暢.教師可以讓學生探討雞兔同籠問題,并讓學生利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探索雞兔同籠問題的解決方案.最后,教師要利用探究性問題去控制整體的作業量.探究性問題與其他基礎類問題不同,其他基礎類問題主要考查知識點,但探究類問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思維.學生在解答探究類問題時所耗費的時間較長,一般情況下教師每周設置1~2個探究類問題即可.若探究類問題過多,則會增加學生的疲勞感.
結 語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把控好尺度,不僅要讓作業能夠鍛煉學生思維,鞏固學生的知識點,同時要控制作業量,避免作業給學生增加負擔.這就需要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作業時,能夠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需求、興趣偏好著手,豐富作業形式,增加作業的實踐性和趣味性,使學生能夠減輕作業負擔,減少對作業的抵觸情緒.在布置作業時,教師也要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與家長建立聯絡,通過以學生學習需求為依據,以家長為紐帶,不斷優化作業設計形式,提升作業質量.
【參考文獻】
[1]譚雨暉,胡怡文.“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優化策略[J].進展:教學與科研,2022(8):3.
[2]林海.減負增效從優化作業設計開始:談“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設計[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2(26):3.
[3]胡文琪.減負增效:談“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新一代:理論版,2021(14):2.
[4]鐘思斯.減負增效:談“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評價[J].世紀之星—小學版,2021(26):2.
[5]張艷芹.減量不減質,增效不增負:“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研究[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