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摘 要:本文主要探究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在進行小學數學計算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促進教學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全面結合,這樣就可以確保學生對于數學計算知識的掌握更為牢固。開展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提出合理的教學方式,找到傳統文化與數學計算之間的結合點,踐行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方向,確保學生在學習期間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在教學中也需要面向目標,要在教學中落實傳統文化的滲透,這樣學生才可以不斷進步。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數學 計算教學?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1.022
對于教育改革期間所提出的教學要求,小學教師需要掌握新思想,針對教學進行不斷創新。從數學學科的文化特點來看,教師需要在數學計算當中落實傳統文化,促進兩者之間的相互結合,確保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在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中提升計算能力,促進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此外,傳統文化在數學計算當中的融入,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史,提升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產生文化自信心。
一、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價值
數學的發展可以分為兩方面線索,首先是以知識為重點的明線;其次是以文化為側重的暗線。教師要進一步促進兩者之間的整合發展,實現相輔相成。教師可以遵循數學傳統文化的發展規律,進而呈現更為科學的教學脈絡。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全面搜集、閱讀相關的數學知識,進而閱讀歷史資料,對數學知識的發展過程進行綜合論述,進一步明確主要結果與關鍵任務,實現數學文化的合理滲透。
首先,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在新時代社會全面發展的期間,出現了許多外來文化,而小學生自身身心發展不健全、認知能力不全面,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由此導致對我國的傳統文化認識不夠,使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受到影響。此外,教師不能將傳統文化編寫到教材中,這也讓學生對于數學中所蘊藏的文化知識掌握得不牢固。所以說,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策略地落實傳統文化,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讓學生全面意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文化弘揚習慣,進而在此期間掌握數學知識,促進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承。
其次,實現數學發展。數學具有邏輯性和思維性的特點,學生在學習期間需要具備超強的想象力?,F如今,數學課堂的教學氛圍比較嚴肅,這也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足,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難以促進數學教學的進一步發展。但是,在教學當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為課堂注入全新的動力,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優化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角。從多方面出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保證學生可以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朝著預期的目標前進。
二、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思想的影響下,現如今的數學教學更為注重多元化、多樣化教學模式的創建,注重學生在學習期間數學素養的提升。小學數學是一門具有人文性以及實踐性的學科,數學知識中蘊含了我國大量的傳統文化內容,并且數學文化在小學計算當中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計算知識時更加容易。所以,在數學計算教學期間,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來落實傳統文化內容,構建良好的知識學習氛圍,確保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得到提升,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1.研究傳統文化,促進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的結合
為了滿足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需求,教師在進行計算教學期間,要將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相互結合,在知識學習當中落實傳統文化,并且在課后結合課堂內容,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促進傳統文化與數學學科的緊密結合。此外,通過將傳統文化落實在教學當中,學生可以通過計算來感受傳統文化。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彰顯數學文化在生活中的根本價值,從而為學生創建適宜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學會用知識來解決問題,感受到數學文化散發的魅力。數學是一種知識性的工具類學科,數學文化具有極強的應用價值。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教材當中的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并且挖掘教材中可以運用的傳統文化元素,促進知識與文化之間的結合,讓學生可以了解到數學的計算方式,掌握更多的數學公式。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保證學生可以高度重視我國的傳統文化。例如,在教學《測量》期間,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于有關長度的單位進行了解,并且對于生活當中隨處可見的物品進行測量。此外,對于不同長度單位的換算也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傳統文化來保證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掌握。在我國古代,有多種長度單位的表示方式,例如“寸、尺、里、厘”等,這些長度單位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就已經得到了廣泛運用,如耳熟能詳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句話就全面展示了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長度單位。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在教學當中結合傳統的長度測量工具,讓學生全面了解我國古人的智慧,確保學生可以深刻掌握傳統文化思想,讓學生理解所學的內容,明確怎樣進行長度單位的換算,如何通過尺子對長度進行測量。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可以掌握知識,還有利于學生數感、量感的形成與發展,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積極挖掘教材的傳統文化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保證教學與文化之間可以全面整合,進而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讓學生參與其中,對進行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讓數學文化與數學之間實現有效整合。教師在開展數學計算知識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當前的數學計算當中,最為常見的計算方式就是公式計算,這一方式可以對于數學當中所存在的難題進行解決,讓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從根本上得到提升。在對學生進行數學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對數學公式的內容進行探究,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結合推導過程,數學教師通過在教學當中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確保學生可以掌握學習的內容,提升學生對數學文化的認識,保證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當中對數學教材內容進行挖掘,將數學文化與數學思想全面結合,使學生可以強化對數學知識的全新認識。
例如,在教學《圓》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將教材當中對于圓周率的介紹講述給學生,這樣一來就可以滲透數學文化思想,確保學生對于我國古代的數學家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我國著名的古代數學家祖沖之是第一個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七位的人,而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也通過“割圓術”對于圓周率進行了計算。教師通過在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可以讓學生對于數學的發展歷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學習古代人民的智慧。教師結合圓周率,可以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對圓的周長公式進行推導。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可以得到鍛煉,并且計算能力也會提升,從而對圓周長的計算公式產生更加深刻的記憶。
3.促進文化與知識整合,彰顯傳統數學文化的魅力
傳統數學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也具備一定的特色。所以,教師需要在進行數學計算知識教學的過程當中,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合理滲透,實現兩者之間的整合。此外,小學教師也應當以此為基礎,不斷創新,打破以往的思維限制,通過將傳統文化與數學知識進行結合,在教學中不斷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感受數學傳統文化知識的魅力,讓傳統文化逐漸扎根在學生的腦海中,確保學生產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通過計算教學,教師強化了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具備合理的數學計算能力,優化數學核心素養,扎實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
例如,在教學《面積》這一知識點時,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傳統文化的整合,在學生進行公式推導計算過程中,將傳統文化教育加以落實,讓學生全面意識到古代人民是如何掌握長方形面積的,而這樣一句話就正好解釋了“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積尺”。通過對學生的引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中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方式產生深刻記憶,進而掌握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課堂當中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滲透,明確了教育的意義。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期間,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點動成線、線動成面”的知識,因此,教師就可以嘗試借助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嘗試讓學生找到詩歌當中所蘊含的“點、線、面”的相關內容。由此,學生就可以時刻感受到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的關系,彰顯古詩詞中的數學美。
4.拓展教育內容,掌握傳統文化內涵
數學知識的學習可以全面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數學具有一定的邏輯性,且精準度較強,并且內容豐富,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需要循循善誘,不斷引導學生,實現傳統文化與數學知識的結合,尋找教育的共同點,保證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期間能夠挖掘出教材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思想,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積極傳承數學傳統文化。在現如今的小學教材當中,對于對數學傳統文化進行了部分解釋,其中還包含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數學習題。教師可以合理運用這些題目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在教學著名的數學問題“雞兔同籠”期間,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講授問題背后的故事。“雞兔同籠”是古代的一道數學名題,最早出自1500年前的《孫子算經》當中,書中是這樣描述的:“今有雉兔同籠,上有35頭,下有94足,問雞兔各幾何?”也就是說:“在一個籠子當中有多少只雞和多少只兔子關在里面。在上面看有35個頭,在下面看有94只腳,提問,籠子內有多少只兔子和雞?”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斷進行猜測。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體會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傳統文化散發魅力。
5.介紹歷史名人,彰顯文化精神
數學是一門復雜的學科,并且對于古代思想的進步、現代科技的創新,具有關鍵的作用。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當中,數學知識發展與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辛苦勞動有著緊密的關聯,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期間,需要拓展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習古代數學家的事跡,讓學生知道古代人是怎樣對數學知識進行研究的,而數學又是如何成為重要學科的。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在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期間產生民族認同感,積極學習傳統文化,實現對傳統文化精神的進一步傳承,不斷刻苦鉆研,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面積》期間,教師就可以為學生介紹魏晉時期著名的數學家劉徽,他在當時就已經研究了很多多邊形面積計算的問題,并且在研究的過程中將原理記錄成冊,而更多的人對于這一思想進行了運用,促進了古代數學的發展。此外,教師在進行“圓周率”知識的講解時,可以提及祖沖之,祖沖之是在劉徽運用“割圓術”計算圓周率為3.14之后,對于“圓周率”的精準度進行了進一步提升,將其計算到了小數點后七位。直到15世紀末,阿拉伯數學家才刷新了這項世界紀錄,計算出更為精準的圓周率。因此,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當中,列舉古代數學家取得的成就,提升學生的學習自豪感,讓學生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學習知識,才可以不斷造福社會,為社會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督促學生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能力。
總而言之,我國的傳統文化始終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在傳統數學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認為傳統文化知識和語文、思想品德、社會與自然、歷史等相關學科結合,才可以彰顯效果,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文化與數學知識之間也同樣存在緊密關聯。在課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價值得到了全面體現。通過在數學計算當中引入傳統文化,教師可以讓學生具備正確的思維,讓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保證學生可以對傳統文化中的數學知識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進而開展高質量的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韓夢婕《試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年第1期。
[2] 吳駿、曾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教科書中的傳承》,《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年第2期。
[3] 陳潔儀、賴穎慧《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問題研究——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教育觀察》2022年第11期。
[4] 張雪萍《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及其課程論分析》,《華夏教師》2022年第2期。
[5] 黎波、羅虎成、陳潔《探究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滲透》,《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年第13期。
[6] 姜浩哲《我國傳統數學文化融入教科書的價值、現狀與展望——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科書為例》,《課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1期。
[7] 胡青青、莫曉原、賈慧英《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對策——以桂林市全州縣S小學為例》,《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20年第6期。
[8] 張玉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融入數學文化的策略》,《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年第7期。
[9] 林秋萍《傳統的算術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應用》,《教育現代化》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