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祝華
摘 要: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是當代人們的精神支柱,更是人們奮斗的動力。它鼓勵人們向先人學習,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在盛世繁華的年代,我們更應該居安思危,具備強烈的民族精神。傳統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中華兒女,并且已經有效地融入教學當中。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以傳統文化為底蘊,我們可以為小學生營造更加生動的課堂,以促進學生的茁壯成長。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信息技術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1.056
我國的傳統文化凝聚了先人的智慧結晶,其中包含了良好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思想品質、優秀的道德典范、強烈的愛國思想等。傳統文化不僅為當代人樹立了正確的思想觀念,同是也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進行了傳承和延續。傳統文化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融合,能夠利用信息技術課程的技術型、人文性、基礎性特征,有效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宛如人們思想進步的階梯,能夠幫助學生的思想逐漸發生改變,對學生的道德品質進行培養,讓小學生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
1.提高小學生的文化素養
在傳統教育理念影響下,教師往往過于強調知識理論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小學生天性和特性的尊重。這種現象導致小學生在年紀尚輕的時候,就背負著沉重的學習負擔。隨著學習壓力的不斷增加,小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感,甚至出現了各種逃學、厭學的情況。更為嚴重的是,有些小學生為了逃避上課,甚至會采取裝病或其他借口的方式進行逃避。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我們忽視了對學生天性培養的重要性,這與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規律不相符。同時,這種模式也無法有效地傳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質。長期處于這種教學環境中的小學生不僅會喪失學習的自信心,還會與傳統文化產生一定的距離。
在當代的小學教育中,部分學生對學習表現出較強的功利心態,他們只關注學習成績,過度注重理論學習內容,卻忽略了文化的傳承與學習。這部分學生在為人處世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做事條理性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由于學生的文化功底較弱,因此在寫作文、閱讀等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會相應增加。針對這種情況,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已成為當下教育的關鍵。因此,學校要在教學中有效融入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將傳統文化更好地進行傳承。借助傳統文化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方向和目標,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符合當下社會對學生的需求。
2.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信息化技術不斷滲透到人們的生活與學習當中,導致當下的社會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利有弊。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在當今的網絡時代,人們利用各種電子設備,如手機、電視和電腦等,可以傳播各種類型的信息數據。有益的信息可以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但不良信息對小學生的影響尤為嚴重。現代的小學生在很小的年齡就開始接觸各種電子產品。他們可以利用電腦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玩游戲、觀看視頻等等。這種過度依賴電子產品的行為可能導致小學生形成各種不良的思想觀念。小學生本身思想不夠成熟,所以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較弱,很容易受到互聯網的影響,對一些錯誤的信息進行吸收,不僅導致學生會形成各種不良的思維與學習習慣,更是會影響到小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領悟。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讓學生辨別各種信息的好壞,必須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當中,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他們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只有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文化的影響,才能形成強烈的民族意識,同時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所以,將傳統文化與信息技術教學進行融合,是新時代重要的教學任務。
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千年,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更是我國發展的基礎,也是民族的根本所在。小學生是祖國的接班人,培養小學生優秀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從課堂教學開始。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效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利用傳統文化作為教學的輔助,將傳統文化與教學進行融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更能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新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國家層面、社會層面還是學校層面,都高度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國經常舉辦關于傳統文化的活動,這充分說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小學和初中的教材中,常常出現各種古詩詞、文言文等,這也體現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曾經提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題研討”的專題學習內容,這不僅展示了我國傳統文化底蘊的深厚,還能夠通過對不同種類的優秀文化作品進行閱讀和學習,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思想觀念。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學內容過于枯燥,很難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導致學生對學習沒有足夠的學習興趣。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將傳統文化進行滲透,在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改善信息技術教學的效果。
傳統文化是古人對生活的總結。為了有效地將傳統文化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相融合,教師需要不斷延伸和拓展信息技術內容。通過讓學生在學習技術的基礎上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前社會發展迅速,結合各種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逐漸清晰。傳統文化的存在,不僅能夠延續和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精神,更是我國發展的動力,也是民族的靈魂。因此,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成為當下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
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
1.信息技術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
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所包含的信息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的領域也較為廣泛。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機融合,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對電腦的操作能力,同時也能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弘揚。
例如,在教學《漢字輸入》以及《漢字詞組輸入》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傳統文化進行漢字輸入的練習。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源于《三字經》,是《三字經》里面的第一句話。主要意思是表達人在剛出生的時候,稟性都是善良的,受到后天的生活環境影響,或者是因為學習環境的不同,所以人與人之間才會有一定的差異。因為文字的筆畫較為簡單,學生在輸入漢字的時候操作也較為便利。教師可以讓學生將《三字經》的內容進行續寫,并且要讓學生將自己續寫的《三字經》的意義進行講述。學生在練習漢字輸入的前提下,也可以對傳統文化產生更好的理解,進而形成良好的品質。學生要堅守本心,要學會善良,要學會尊重其他的學生。
又如:“首孝悌,次謹信”,主要涉及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學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孝順父母,與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并且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事要小心謹慎,要講誠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孔子在《論語》中提到的觀點,教師以此為素材,讓學生進行漢字的輸入。教師要讓學生深刻領悟詞語的意思:在學習與生活當中,要做到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裝懂,更不隨意欺騙他人,要有勇敢的精神,主動承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有謙虛的心態,將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向他人請教。鼓勵學生在面對事情時要從容、大度、坦然,要保持一顆上進的心,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才華,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
教師要將傳統文化與信息技術教學進行有機融合,這種方式更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能培養自己良好的思想品質。學生在以后的學習與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與同學之間形成良好的友誼,為自己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2.介紹信息技術領域的成績,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當教學《常用的字處理軟件》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當代最為常見的WPS軟件,教師要告訴學生該軟件是由我國研發的,所以更適合我國使用。同時,教師也要將該軟件的應用優勢以及文字處理的方式進行簡單講解,并且可以嘗試讓學生自主練習。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向學生介紹WPS軟件的主要研發者。WPS主要是金山軟件旗下的產品,主要的創始人是求伯君,該軟件于1988年5月被開發出來的,其優勢較多:操作方便、運行速度較快、插件平臺強大等,并且可以將文檔以及表格進行快速傳遞。
當教學《計算機病毒與危害》時,教師可以先將網絡病毒的危害向學生進行講解,并且告訴學生電腦被病毒侵害的嚴重性,不僅會導致基礎的文件或者文檔丟失,同時也會對自己的電腦造成傷害。不法分子常常利用自己的電腦,通過病毒的傳輸來控制他人的電腦,從而進行違法活動。因此,電腦病毒的危害極大。為了提高學生對電腦病毒的認識和防范意識,教師可以開展關于防病毒的相關知識講解。在講解過程中,不僅要介紹殺毒軟件的創始人,還要深入講解其背景和貢獻。例如,王江明是我國最早的計算機防病毒專家,也是江明殺毒軟件的創始人。他為我國殺毒軟件的誕生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講解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信息技術人物,如比爾·蓋茨、喬布斯等。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到這些成功人士是如何從零開始,克服各種困難和挫折,最終研發出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軟件和技術的。
3.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學習活動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認知和使用能力,教師要將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合理地應用到生活實踐與學習當中。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可以開展關于傳統文化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學生在潛意識中能夠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同時提高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教學《給詩集配圖》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進行分組,要讓各小組之間進行討論和分析,選擇小組集體認同、喜歡的詞集,并要選擇合適的圖片。在這個環節中,各個小組會進行深入的討論和交流。每個學生都會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相關事跡和圖片的收集工作中,通過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傳統文化。在收集詩詞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同時也能不斷豐富自己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以《過零丁洋》為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了他的愛國精神。再如《出塞二首》中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表達了如果龍城的飛將李廣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騎踏過陰山的決心。這些詩詞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也體現了作者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質。
這兩首詩所表達的氣勢較為豪邁,直接將戍邊戰士的愛國之情和保家衛國的壯舉呈現出來,更是體現出濃烈的愛國情懷,表達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學《制作詩集封面》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或者自由發揮,按照自己的思維和邏輯選擇最適合的詩句,并設計封面。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一詩是對當時局勢的真實寫照,揭示了當時的達官貴人思想的落后,以及生活的奢靡無度。詩人通過詩句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對當時的局勢發出了預警,表達出詩人對國家以及人民的擔憂之情,體現出自身的愛國情懷。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蘇軾主要表達出英雄的英武豪邁,體現出英雄的非凡氣概。詞人將保家衛國的情懷體現得淋漓盡致,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他的愛國之情。
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將傳統文化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有機融合,讓學生能夠直觀了解傳統文化背后的意義,同時也能提高自己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掌握能力。
總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文化進行有效融入,能夠讓學生的思想與文化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更能夠將優秀傳統文化刻在骨子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 張亞麗《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學》,《讀寫算》2020年第32期。
[2] 張磊《論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新智慧》2020年第22期。
[3] 張雅媛《試論民族傳統文化整合于信息技術教學的策略》,《新課程(綜合版)》2019年第6期。
[4] 王亞威《信息技術在小學傳統文化教學中的應用》,《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年第2期。
[5] 宋愛芳《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新課程(小學)》2018年第10期。
[6] 王佑鎂、陳敏《民族傳統文化整合于信息技術教學的策略探究》,《中國電化教育》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