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嬌 史超穎 李陽杰
(中國計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8)
2020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中強調,“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當前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因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雙循環格局下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不斷取得更加豐碩的果實。
2019年爆發的新冠疫情是對中國、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對世界經濟及中國經濟均造成重大沖擊。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復雜嚴峻的局面,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由于新冠疫情影響,雖然IMF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6%,但大多數國家的就業水平遠遠低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面對疫情的高傳染性和不確定性及世界范圍內保護主義的抬頭,尤其是美國近年來對中國的敵對意圖及行動,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復雜、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對經濟發展的沖擊和影響不斷顯現。
從內部來看,我國正面臨改革開放新格局,位于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的節點,處在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動力的攻堅轉折點。2021年,我國GDP增長8.1%,在世界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對外貿易方面,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即貿易總額占GDP比重已下降到30%左右,也就是說,外需已經處于次要地位,經濟增長越來越需要依靠國內消費和投資。雖然新冠疫情前期暴露出我國產業鏈抗風險能力較弱且把控力不足等短板,但疫情不會改變經濟穩中向好并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當前我國經濟逐漸復蘇,各行業均在回暖,IMF等國際組織發布的最新經濟展望報告均認為中國將是世界國家中率先恢復的經濟體。因此,在國際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國必須聚焦國內市場需求,在雙循環下努力培育競爭新優勢,應對風險挑戰。
2020年8月22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其一體化發展在改革開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突出的龍頭帶動作用。在變化的新發展格局中,長三角地區需承擔起重任,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緊扣高質量和一體化,積極探索一體化新路徑,在構建新發展、打造新開放格局中作出長三角地區應有的貢獻。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與全國經濟發展情況基本保持同步,2020年雖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經濟降幅明顯,但仍保持正向增長。
如表1所示,從經濟總量上看,2020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5萬億元,較2019年增長3%,經濟總量、對外貿易指標和金融發展基本穩定,其中GDP和金融發展指標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貿易總額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分地區來看,江蘇地區生產總值最高,其次為浙江、上海、安徽。其中,江蘇經濟總量在長三角地區保持絕對領先優勢,安徽正在追趕上海,而上海作為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窗口,其作用依舊顯著。2013年以來,長三角地區人均GDP逐年增加,展現出其穩定的發展能力及強勁的綜合實力。

表1 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經濟指標
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比重小幅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可見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穩步升級,但省份間差異較大(見表2)。

表2 2017—2020年長三角各省生產總值構成
其中,上海第三產業比重接近7成,服務經濟的產業結構特征明顯。其他三省雖然第三產業占比5成左右,但總體呈現優化趨勢。安徽第三產業由2017年的41.5%提高到2020的51.3%,體現了安徽從長三角一體化中受益頗多。
另外,長三角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增速明顯高于一般工業的增長。長三角區域的信息服務業保持較為高速的發展,江蘇和浙江的營業收入都達到20%左右的超高速增長,安徽次之,上海營業收入增速略低,為8.9%(見表3)。

表3 2020年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質量與活力情況
長三角區域三省一市高度重視交通互聯建設,且取得成效。截至2021年底,長三角鐵路營業里程達13374.3公里,其中高鐵里程6329公里,覆蓋區域內90%以上的地級市。長三角地區的公路通車里程已達 53.05 萬公里,其中安徽公路總里程增速最快,總量上超23.64萬公里,位居長三角區域第一,表明安徽在融入長三角交通互聯過程中作出了積極貢獻。
依托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的長三角地區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充分發揮其基礎設施優勢,創新科技合作模式。2019年,長三角三省一市科技主管部門共同倡議建設以需求為導向,共享為核心,提供動態科技資源地圖、跨區域儀器預約、需求對接等服務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目前,該平臺已整合區域內2374家服務機構的36326臺(套)大型科學儀器設施,總價值超過431億元,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建設創新型城市和創新型國家提供重要支撐。
通過數字賦能,推進“互聯網+”公共服務的建設,長三角區域初步實現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例如,醫療方面,異地門診結算已覆蓋長三角全部41個城市,各個城市醫院信息系統兼容,數據上傳具有共同標準,方便醫院處理、使用數據。另外,公共服務水平是區域軟實力的象征,以每萬人口床位數為例,長三角三省一市的每萬人口床位數從2013年的43.35張上升至2020年的61.87張,遠高于全國的50.49張。
加快形成的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從確立高水平自立自強出發,利用長三角區域的統一大市場把國際循環為主的雙循環轉型為國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利用內需市場發展自主創新經濟。
第一,地區聯結,明確市場與政府職責分工。在促進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要打破因行政權分割導致的市場分割,推動構建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大市場,凸顯市場機制的作用,讓市場確保對資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政府則擔當監督管理、制度設計等角色,完善區域一體化的制度性安排,建立超越各地方政府的區域性、合法性權力機構,如長三角協調會等,推動政府間相互協同發揮驅動作用。改變地方政府的發展理念,積極推動優勢互補,由競爭向合作轉變,進一步推進長三角地區的高質量一體化建設,奠定國內大循環的區域基礎。因此,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應將“高質量”和“一體化”作為戰略支點,逐步形成統一的內部大市場,成為長三角地區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引擎。
第二,注重科技創新,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1年,長三角核心地區R&D經費投入超過千億元且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等城市具有相當數量的高質量高校,對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創新有強烈的帶動作用。未來長三角地區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不僅要依托核心地區優質高校,增強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引導核心城市建立健全自主創新體系,還要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著力培育中小微科技型企業發展,激發科技創新源動力。以科技為切入點,把創新作為推動發展格局的引擎,高質量一體化推進長三角地區多角度、多層次融入國際大循環。
第三,推進標準化,完善標準體系。一方面,以提升長三角重點產業標準化水平,強化關鍵核心技術的標準研制,全面推進“中國制造2025”為國際循環著力點。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事業標準化建設,如以推進長三角公共服務標準化,優化資源配置,增強要素流動性,通過加強各級政府對區域共同利益的認同感,運用補貼與激勵機制推動公共服務標準化,降低空間的交易成本為國內循環著力點,推動國內國際標準化協同發展支撐雙循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