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辰俊
摘?要:文章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寫作背景,以我國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為主要實例,分析了在特定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難題和解決路徑。文章從三個方面指出了當前影響思政教育實效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解決方案,對當前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大變局;思政教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57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世界發展大勢提出的科學、準確的論斷。世界歷史的深度之變,國際力量的歷史之變,全球治理的理念之變,讓人們能夠清醒地認知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尤其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趨勢之下,疫情對每個國家的體制建設、治理能力、話語權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人口最多的國家,近幾年在國家硬實力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在道德信仰建設、思想文化建設等意識形態領域始終在遭受西方某些國家的夾擊與攻擊,公民信仰、思想、意識出現多元化、虛無化,所以教育作為我國的百年大計,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最有效途徑。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可塑之才的重要渠道,在我國處于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環節地位。換言之,在當今變幻莫測的世界格局之下,如何提高文化軟實力,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用性和實效性,是題中的應有之義。
1?當前影響思政教育實效性的主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結果的一個考量,它特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學生經過各種思政相關的教育環節和教育過程之后,所呈現出的教育結果與預期狀態的一個比擬,對開展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1.1?新冠疫情的長期流行和蔓延
如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此次疫情覆蓋范圍廣,病毒傳染性強,持續時間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但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讓疫情在國內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們的生活也得以恢復正常。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長期的疫情大流行已經對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正常運轉及國內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所以,此時的抗擊疫情已經進入攻堅區和深水區,如何科學有效快速地防止疫情蔓延,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疫情對人民生活的影響,是我國當前抗疫面臨的主要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迎來了巨大挑戰。疫情防控的長期性和突發性給社會治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社會矛盾被無限放大,群眾情緒極易波動,違法亂紀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群眾散布謠言,逃避檢測,毆打醫務人員,擾亂醫療救治環境;部分醫療從業者造假販假,哄抬物價;更有部分公職人員濫用職權、違法瀆職,給全民抗疫抹上了一層陰影。相比于其他社會人群,高校青年學子普遍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和心理引導,有著豐富的知識體系和較為成熟的心理構建,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擔當,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有生力量。但需要指出的是,高校青年學子社會閱歷有限,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擾和影響,尤其是在面對突發性重大事件時,容易產生心理波動,情緒不穩,價值判斷失誤的現象。
所以,抗擊疫情一方面給高校帶來了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無數鮮活生動的英雄事例擺在眼前,為引領大學生在疫情中堅定“四個自信”和促進學生個人成長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期間如何有效地開展思政教育,如何理直氣壯地講好思政課,旗幟鮮明地講述我國的制度優勢和大國擔當以及政府對問題的處理和及時止損,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是擺在各高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1.2?國際局勢的動蕩和國內社會輿論的影響
近年來,受國際經濟下行和新冠疫情流行的影響,一些國家開始逆全球化潮流而上,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和單邊主義政策,企圖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新冠肺炎在全球的擴散也表明,在危機面前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中國在此次抗疫過程中凸顯出的大國擔當以及良好而有效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是再次推動了世界格局的“東升西落”。所以近年來,西方國家為維護自身利益和地位,一再加強對我國的意識形態輸出,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利己主義價值觀近年來甚囂塵上,嚴重影響了國內青少年和大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施教的基礎內容,也是文化認同的內在核心。所以,全球疫情背景之下的意識形態的斗爭以及多元價值觀的交鋒,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考驗。
社會輿論環境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著強烈而深刻的影響,它能夠對思政教育起著強化或者削弱的作用。積極健康的輿論環境能夠增強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和實效性,引導學生保持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反之,不良的社會輿論環境則會對大學生產生負面的影響,甚至是非常嚴重的后果。隨著抗疫的覆蓋和防控的深入,部分人開始質疑我國的抗疫,他們認為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已經進入尾聲,全國抗疫也可以鳴金收兵;國內疫情防控的成本太高,不利于社會的發展。更有甚者和國外反華勢力勾結,對我國國家制度和疫情防控進行詆毀和抨擊。然而,截至2022年7月8號,海外國家仍現存新冠確診人數7500多萬人次,我國國內也約有3/4的省市仍然存在確診病例,抗疫還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所以,思政治教育作為我國社會價值觀培養的主戰場,必須要頂住不良輿論壓力,迎接好各種意識形態的挑戰,強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發展,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團結。
1.3?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力度的缺乏
相比于之前模式單一的思政課傳統理論教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更能夠促進學生勞動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加強對理論知識的認同,培養學生的知情意行,從而更好地做到知行合一。馬克思主義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傳統的理論教學更加側重思考和反思,缺少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參與,而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活動,讓學會生親自參與感受客觀世界,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從而學到在課堂上難以獲取的東西
近年來,各大高校都逐步加強了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視和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和改進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但總體上還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教師參與度不高。傳統的思政實踐教學偏向于“教師問,學生答;教師看,學生做”。馬克思認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的人。”所以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在場”并發揮主導作用是重中之重。
第二,各高校對于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保障力度不夠。近年來,雖然各大高校把思政實踐教學已寫入各自的建設方案中,但實踐教學的組織和實施環節一直是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各學校的實踐基地建設、物質保障,后勤保障,甚至實踐教學的制度保障都不盡完善,給學生的參與和活動造成了阻礙。
第三,社會支持力度不夠。思政實踐教育是應是協同教育,它既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家庭和社會的支持。現如今社會上依舊是更傾向于“分數決定論”,輕視勞動教育和實踐教育,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對于實踐教育的輕視和忽視,從而使得思政實踐教育大打折扣。
2?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高路徑
針對目前的狀況,應從三個方面來思考如何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2.1?努力講好疫情防控這門“大思政課”
此次疫情的突發,從側面推動了現代教育的改革和教學模式的創新,也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帶來了發展的契機。期間,各大高校的思政教師不斷創新教學理念,改進工作方法努力適應當下思政教育的新形勢,為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講好疫情防控這門“大思政課”,應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要幫助學生樹立危機意識以及底線思維。全球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雖然國內也遭受了新冠疫情的嚴重影響,但總體上處于可控狀態,絕大多數人民生活可以得到良好而有效的保障,大部分學生沒有被感染過更沒有身處抗疫一線,沒有經歷過生與死的考驗,這也就造成了一部分學生坐井觀天,紙上談兵。認為已經可以“躺平”,抗疫應該結束。然而,當今社會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一個充分發展、但同時蘊含風險的時代。社會存在的潛在風險一旦轉化為現實危機,很容易給整個國家乃至世界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我國的人口總數,人口密度,人口百萬以上城市數量都是世界之最,疫情一旦全面爆發,后果將不堪設想。這對我國預警并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醒社會全體成員樹立危機意識的重要性。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準確把握國情和社會輿情,嚴格落實傳達黨和國家的相關精神,處理好學生的各類思想問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第二,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無數共產黨員、醫護人員以及普通群眾,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迅速行動、全情投入,切實履行責任與擔當,堅守抗疫前線,積極投身到疫情防控的阻擊戰,成為抗疫的“中堅”力量,為阻斷疫情傳播、助力國家工復產復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疫情防控期間,無數大學生展示出了強烈的家國情懷和擔當意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抓住疫情提供的課程資源,抓住契機促進大學生成長成熟,培養出能奮斗、敢擔當的時代新人。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在疫情應對期間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
總而言之,各高校應該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示精神,不斷開發探索關于思政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從而在抗疫這場斗爭中堅定“四個自信”。
2.2?強化社會輿論監督
當代社會各種信息通過各種形式的媒體平臺和傳播渠道流向校園,流向大學生,廣大青少年接收到來自國際關系、社會制度、不同群體等多方面的信息集合。一方面,一部分積極信息對學生的三觀養成和思政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大家喜聞樂見的“正能量”視頻可以激發起學生的民族情懷和社奉獻精神。但另一方面,某些媒體平臺散播不良風氣,與高校思政課宣傳教育的內容背道而馳,十分影響學校的思政教育,更有甚至宣傳歪理邪說,對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造成了嚴重影響,故強化社會輿論監督勢在必行。
第一,加強法制監管。當今中國對于互聯網基礎管理問題,法律法規還很缺乏。對于某些不良信息、低俗信息等定義還不夠準確。這就導致了很多博主、平臺利用法律的空子打擦邊球,從正面或側面宣傳有害信息,甚至是詆毀國家民族等言論。所以,必須加快完善立法尤其是要建立有關疫情的輿論管理管控機制,對疫情的發展變化進行管理和控制。關注公眾的輿情態度和風向,提高疫情管控的效果。甄別不良信息和錯誤信息,減少模糊地帶,杜絕打擦邊球,構建法制化的網絡社區文化管理機制。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第二,加強媒體自律。媒體自律是廣大媒體工作者對自身從事的本職工作的一種自我約束和自我規范。針對各類社會事件,尤其是突發事件,媒體工作者的報道和敘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會輿論的走向。因此,同一事件的不同報道會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當今社會在“利益至上”價值觀的裹挾下,網絡平臺進入了“流量”時代,部分媒體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不能夠正確而客觀的報道事件,把輿論監督和報道作為牟利的手段,從而對社會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在重大事件面前,主流媒體應該主動肩負起塑造良好輿論生態的責任,內化職業道德意識,報道客觀事實,闡述正面言論,做謠言的粉碎機,塑造公眾價值觀、強化公眾道德意識、引導危機有效化解的責任,營造危機處置的有利輿論環境,為危機有效處置提供輿論支持,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彰顯媒體人的價值所在。
2.3?促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
高校思政實踐課可以對學生進行積極向上的價值引領,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對社會的認識,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同時適時地讓學生掌握各類勞動技巧和生存本領,提高大學生的個體知識水平和能力素養,從而有效地分辨社會上的各種信息和聲音,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一方面,國家應出臺相關方針政策,甚至是法律法規來針對思政課實踐教學亦或是勞動教育等實踐類課程進行規劃和管理。例如,美國早在1973年就制定了志愿服務法,而自此之后美國更是不斷出臺關于志愿服務的法律法規,1990年把國民服務正式規定為國家的政策,2009年把加強和改善聯邦志愿服務體系置于優先議程中,2017年更是建立“社會革新基金”用于服務志愿項目。所以在美國的高等學府,社區服務是非常普遍的,其主要活動多為籌集資金、義務勞動、醫療服務等。有效而良好的社會實踐服務,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參與能力,提高其社會責任意識和公民責任意識。所以,我國應加強對學生實踐課程(不僅僅局限于思政類)的制度建設和規則制定,以此來提高我國大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實踐勞動能力,不斷樹立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和服務的信念,正確認識遠大抱負,腳踏實地,厚積薄發。
另一方面,各高校應應該加強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全方位保障。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序推薦,不僅需要健全的制度來予以保障,更需要各方資源的有效支撐。科學合法的保障制度以及多方位的資源職稱,是思想政治實踐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然而,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僅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更是缺少實踐場地、實踐經費以及各類人力資源。所以各高校首先應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等相關考核機制,明確考核主體,采用科學考察方法,同時建立考核信息反饋機制。其次,就是為學生量身打造實踐教學的保障新機制,必須建立專人專項的經費保障體系,以及實踐基地教育體系,讓每一位學生,每年、每學期都能真正地參加思政實踐教學活動,切身感受社會的體制運轉和群眾的生活面貌。否則再健全的制度,再大的熱情也得付之東流。最后,教師要提高參與度。“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作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引路人,不僅要具有良好的理論功底,更是要具備扎實的實踐能力,與學生共同參與實踐活動,更能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榜樣的力量,引導他們轉變思想觀念,深入了解社會,從而增長閱歷和才干。
3?結語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當前和今后我國面臨的一個主要時代課題,對我國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創新教學模式,抓住主要矛盾,有效地解決時代帶給教育的問題和挑戰,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文藝,劉慧,王翠云,等.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21,(11).
[2]張蘊嶺.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9,(12).
[3]高恒.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J].安徽: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