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文
做好幼小銜接工作,讓孩子進入小學后能夠盡快適應一年級的學習生活,是家長、幼兒園和學校三方面共同關注的問題。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第一幼兒園與同片區的幼小銜接結對校H小學以促進兒童連續發展為核心,建立幼小研究共同體,以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為原則,以課程建設為切入點,繪制“新九年”課程地圖,實施具有一致性、連貫性、整體性的教育。
面對面對話,促進雙方深度了解。第一,關注幼小銜接焦點問題。在理念協同、雙向銜接話語背景下,雙方教研團隊在第一次面對面對話中直擊焦點問題:幼兒園是如何開展入學準備工作的?小學是如何開展入學適應工作的?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園在教育教學中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遵循幼兒學習規律,與小學強調的在真實情境中探究學習高度契合。
第二,以問題驅動,讓協同教研更加聚焦。每一次對話,雙方都從問題出發:孩子進入小學后,普遍存在哪些方面的適應困難?幼兒園如何在活動中支架孩子的探究?小學如何評估孩子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的發展?小學1-2年級如何關注孩子知識與經驗的螺旋生長?基于系列問題,雙方能更加精準找出銜接的難點、痛點,使協同教研更加聚焦。同時,幼兒園教師學習《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了解小學1-2年級的目標要求和主要教學內容。小學教師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了解3-6歲兒童身心發展特點。
專家引領成長,建立學習型組織。雙方共同聘請理論導師,分別成立課程研究中心,聯合組成幼小銜接學習型組織,共同推進“新九年”課程的高質量建構。園長、校長、教學主任為課程協調員,面向全體教師開展幼小課程建設專項培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嘗試利用“概念驅動”這一工具整合園本課程,推動幼兒深度學習發生,讓雙向銜接更加緊密。同時,在理論導師的引領下,雙方教師以“周末讀書會”的形式,共讀專業書籍,提高專業素養,為推進課程建構與實施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開展協同教研,推動繪制“新九年”課程地圖。首先,聚焦主題,同頻共振。雙方教研團隊以核心素養的培育為目標,結合幼兒不同年齡段的發展特點,以身心、社會、生活和學習四大方面的全面性、全程性、重點性準備為基礎,初步預設幼兒園與小學“新九年”課程地圖。
其次,共同發力,深度研討。教研團隊每學期開展集體協同備課,涵蓋雙方教師的工作交流、幼小教師的針對性指導與培訓等,合力推進課程優化提升。
最后,角色互換,共享成果。每個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雙方開放校園,組織教師互訪,讓教師在“角色互換”中感受兩個教育階段的共性與差異,從而及時反思、調整教育策略。
專項協同教研,共覓銜接難題破解之道。雙方教研團隊就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展開專項研討,增強教研針對性、實踐性。比如,大班下學期圍繞“幼小銜接關鍵素質”實施入學準備教育,雙方就“如何在大班下學期實現有效的銜接”展開聯合教研。基于討論,我們開展了“校園”活動,“參觀小學”是其中的一個環節,雙方教研團隊制定科學、全面的參觀小學方案,以興趣和問題為驅動,帶領孩子開啟探究之旅。孩子以小記者的身份采訪哥哥、姐姐、教師、校長,大膽提出關于小學生活的各種問題,在提問、交流中豐富對小學生活的認識,解開心中的疑惑與擔憂,增強進入小學的信心。
幼小銜接是孩子學習生活的重要轉折階段,幼小雙方共同打造雙向銜接、目標明確、路徑清晰、溝通密切、活動優質的教研共同體,有助于培育孩子的問題意識、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主動性、交往意識等,實現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銜接與連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