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琴
一個學生要成長必須激揚天性,一所學校要發展必須順勢而為。要讓學生和學校共同進步必須“上好國家課程,落實地方課程,創生校本課程”。那么,如何才能創生出可以激揚孩子天性,落實整體育人的優質校本課程呢?我認為需要結合不同學校的實際情況,帶領教師團隊沉下心來做好三件事。
積極響應號召——“順大勢”
2016年,我就職于一所城區龍頭學校,學校的優秀教師很多,生源也相對較好。但是校本課程開發非常零散,沒有明確的核心,亮點特色更是不夠鮮明,這也導致學校發展處于瓶頸期。校本課程開發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這個問題困擾了大家很久。
此時,恰逢國家明確提出中小學要積極“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四川省也提出“川劇文化進校園”的要求。學校抓住這一契機,帶領音樂、美術教師團隊對學生需求進行了深入調研,從兒童視角出發,明確了孩子們對川劇文化需要傳承什么、怎樣操作才能有趣有效,最后要達成怎樣的目標。
有了清晰的框架之后,我們邀請兩度獲得梅花獎的川劇大家為師生開展專題講座;邀請本土草根演員到校表演激發學生興趣;組織骨干教師編寫《川腔蜀韻》學生讀本;音樂老師和專業演員上好每班每月一堂川劇音樂課;每天課間操堅持跳《戲曲操》;召開班會、舉行升旗儀式、辦黑板報等傳播川劇的發展歷史及文化內涵;舉辦川劇主題繪畫比賽;開展音樂、美術、語文、綜合實踐學科的川劇文化傳承跨學科項目學習;同時學校組建興趣社團,堅持每周開展社團活動,還通過多種途徑搭建了從班級到國際級的各類展示平臺,讓學生的學習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完善的川劇文化傳承課程體系既保證了川劇的全面普及,又催生了多個優秀藝術教育和課程成果,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質,更使川劇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為現代城市兒童提供了溫潤鮮活的滋養。因此,順應國家教育發展的大勢,做學生喜歡的事,就能做成事。
勇于探索未知——“做新事”
2017年,我調任到一所山區寄宿小學,學校教師年齡偏大,專業發展動力不足,學生基本屬于留守兒童,且80%以上都在學校寄宿。而學校只有164個孩子,隨時會被拆并,師生人心渙散。面對這樣的問題,校本課程該怎么開?我們在學校身處的外部環境找到了一個全新的答案。
學校處于成都平原東部的龍泉山,是成都的“城市綠心”。通過調查發現,孩子們對龍泉山的植被并不了解,對山里蘊藏的豐富中草藥也很陌生。面對巨大的自然寶庫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家要求,我們創造性地選擇了以“中醫藥文化傳承”為核心創生校本課程。
我們聘請中藥學專家到校指導藥材和中醫學常識;聘請本地老農指導師生辨別、種植藥材;師生一起上山采藥,共建校內實踐基地“本草園”;在專家指導下編寫《藥香綿綿》校本讀物;開設了藥材種植、食藥同源、藥皂制作、穴位艾灸等九門中醫藥傳承校本課程;學校引導教師在美術、音樂學科中有機融入中醫藥文化傳承,學生創意制作的葫蘆藥囊成為贈送給新加坡和俄羅斯友好學校的特殊禮物;學校和龍泉驛區中醫醫院一起開展端午義診和藥材贈送活動;學校舉辦中醫藥趣味運動會等。在中醫藥文化傳承過程中,學校還積極加入了龍泉驛區生態文明教育聯盟,和聯盟學校實現差異化發展。同時,學校還積極與龍泉驛區衛健局、龍泉驛區殘疾人聯合會、成都市經開區農業銀行等單位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使傳承工作得到了大力支持。
短短三年時間,以“中醫藥文化傳承”為核心的校本課程建設,使這所只有一百來名學生的山區寄宿學校成功創建為四川省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四川省美育示范基地、成都市天府文化傳承特色學校等。中醫藥文化傳承工作在教育部主辦的全國藝術教育展演中進行了專題展播。更重要的是,中醫藥文化傳承工作的深入推進,使師生自信心和凝聚力得到了極大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得到了明顯轉變,學校教學質量增值評價指標得到了大幅躍升,實現了學校的系統性變革。因此,充分運用好外部資源,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領域,做別人沒有做過的新事,也能辦成事。
持續推陳出新——“理舊事”
2020年,我又一次更換了工作崗位,到了一所鄉鎮小學。學校身處西部客家第一鎮——洛帶古鎮,這里文化底蘊深厚,學生60%以上都是客家人。多年來,學校十分注重客家文化傳承,并將其打造為學校特色辦學的閃亮名片。但是,隨著區域內各學校對傳統文化傳承工作的深入,原有的優勢項目和區內其他學校逐漸趨于同質化,且缺乏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要打破這樣的困局,唯有推陳出新,從原有的事物中找出新的生長點來。
系統梳理,完善框架。我們邀請專家團隊和文化傳承人一起對學校文化進行了系統梳理,確立了學校“三樂教育 與世界為友”的辦學理念,討論完善了“世界客”校本課程框架。
課題研究,系統推進。學校成功申報了區級課題“傳承客家文化的世界客校本課程建設的研究”,組織骨干教師群策群力,從五育融合、整體育人的角度圍繞客家童謠、客家美食、客家建筑、客家節俗等12個課程主題搜集整理課程內容、形成課程資源,做到課程學習螺旋上升。全校班主任老師利用每周三中午的短課組織學習活動,通過六年的校本課程學習幫助學生對客家文化產生天然的熱愛,形成系統性認知,自然而然地成為客家文化的傳承者。
確立重點,社團運作。學校組織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民間采風,開展頭腦風暴,深度挖掘以前沒有關注到的客家文化傳承的特色項目,最終確立了客家木偶和客家創意服飾兩個新的亮點,作為下一步重點開發的方向。隨后,學校開辦了“鄉關何處”客家文化研習社,由大隊輔導員專人負責,重點圍繞兩個新項目開展工作。學校成立了“客家木偶”社團,聘請了專業的木偶表演公司,每周到校為學生授課;成立了“客家創意服飾制作”社團,每周安排學校美術老師、有手工特長的老師或外聘的服飾制作師傅精心指導。
問題導向,突破難點。針對客家木偶普及廣度不夠的問題,學校通過集體晨會、班會等途徑,引導學生了解客家木偶的相關歷史文化,提高客家木偶在校園生活中的曝光率;通過木偶表演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客家遷徙史,傳承優秀的客家家風家訓,使客家木偶的學習更具綜合實踐性,普及層次也更高。客家服飾創意制作社團在實際運行中遇到了作品內容單一、造型雷同的問題。為了解決問題,美術教師組織學生到古鎮采風,從古鎮人的生活場景中尋找創作靈感。在造型上,以傳統寬衣大袖為基礎,結合現代客家人的生活實際,進行改良創新。在圖案呈現上采取粗針大線加布塊拼貼的形式,保持客家服飾的古樸。我們結合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成都召開這一時事熱點,在服飾上增加了運動元素,用蓉寶打太極、蓉寶踢毽子等圖案表現了客家兒童對大運會的期盼。
充分展示,擦亮品牌。為了更加充分呈現客家文化傳承校本課程的成果,學校積極利用多種平臺進行展示,代表龍泉驛區參加成都市城鄉學校少年宮展示,微課《布衣雅服——客家服飾創意制作》登上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面向全國推廣。客家服飾等三個客家文化社團參加了央視頻的迎大運現場直播。學校師生用客家話創編表演的歌曲《客 等你》登上了“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并獲得了成都市少年宮展演特等獎。學校也于2022年被評為“四川省非遺傳承學校”,在客家文化傳承的道路上又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因此,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理好“舊事”,不斷推陳出新,同樣能辦好事。
總之,只要堅持兒童視角,做到“順大勢、做新事、理舊事”,就一定能生發出符合兒童需求,激揚孩子天性,落實整體育人的優質校本課程,更好地為兒童的全面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