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學愈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對語文教學中的留白技巧進行分析和解讀,可以更好地實現新課標的培養要求,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間,讓他們在留白處進行“補白”,以此完成學習目標。在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語文學科的屬性和特點,尋找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或教學環節中的“留白點”,采用多樣化的留白方法與技巧,為學生創造開放式、自主性的學習空間,鼓勵他們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活動。
【關鍵詞】初中語文;留白技巧;語文教學
作者簡介:旦知加(1978—),男,甘肅省卓尼縣尼巴九年制學校。
留白,又稱為布白、空白,源于美術理論,后被引入教育領域中。教學中的留白,指的是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索、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空間,讓他們獲得自主發展的機會。這與新課標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要求相吻合,能夠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從學生和教學層面對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留白技巧的重要價值進行分析,并從教學環節和文本解讀兩個角度探究語文教學中的留白技巧,以期達到優化語文教學的目的。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留白技巧的重要價值
(一)學生層面:有助于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運用留白技巧展開語文教學活動,有助于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在教學中留白可以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性的學習平臺,從而使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和能動性,提高學生的教學活動參與度。其次,在語文教學中留白可以讓學生縱深化探索和解讀語文知識,得出個性化的見解。最后,在語文教學中留白能夠為學生提供創新探索的空間,從而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多項能力[1]。
(二)教學層面:有助于推動教學的創新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留白技巧,教師需要抓住啟發學生思維的契機,和學生進行多元化的互動,從而能夠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和活躍性。另外,留白技巧的有效運用要建立在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之上。因此,教師不僅要傳遞語文知識,還要不遺余力地彰顯語文學科的“語文味”,引導學生挖掘語文課程知識中蘊含的人文美、語言美等,從而拓展語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2]。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留白技巧
(一)基于教學環節的留白
不同的教學環節有不同的教學要求。教師應準確解讀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要求,精心設計留白方式,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語文學習活動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1.在導入環節留白
導入環節是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和質疑思維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以留白的方式讓學生與教學內容進行對話,拉近他們與教學內容的距離。比如,教師可以關聯新舊知識,并設置懸念,讓學生在懸念的驅動下,將舊知識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以此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以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白楊禮贊》的教學為例。教師圍繞“托物言志”這一核心概念,將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愛蓮說》《一棵小桃樹》兩篇課文作為留白的素材,據此制作演示文檔(如圖1所示),優化課堂導語。
在這樣的導入過程中,學生可以回顧對《愛蓮說》和《一棵小桃樹》這兩篇課文的閱讀和學習經歷,進一步總結兩者的寫作手法、體裁和題材特點,由此發現三篇課文的共通之處,即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過課堂導入環節的留白,學生在已知經驗的驅動下展開了新課的學習,將精心挑選和提煉的信息遷移到新課的學習活動中。這樣教學設計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理解新課知識的難度,還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3]。
2.在提問環節留白
在語文課堂上,提問是引領學生深度探究,增強學生高階思維的主要途徑。教師需要提出有價值和有探究意義的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在提問環節留白,教師需要依據語文教學內容和初中生的最近發展區,精心設計教學問題,并為學生進行辯證思考、深度學習預留廣闊的空間[4]。
比如,在教授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時,教師根據具有留白意味的詩句“歸來倚杖自嘆息”設置問題:“杜甫為何要倚仗嘆息?你對此有何看法?”這一問題為學生開辟了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路徑。學生要結合古詩詞的內容以及主旨進行合理補白。對于杜甫倚仗嘆息的原因,有的學生認為是出于對“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憤怒和無奈,有的學生認為是出于對國家時局的擔憂,有的學生認為是出于自身無法報效國家的自責……教師不設固定答案,讓學生進行個性化表達,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發展認知能力。
又如,在教授部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故鄉》一文時,教師根據描寫閏土的內容設置留白問題。文中寫到“母親對我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而在后面的內容中,又提到楊二嫂議論閏土埋起來十多個碗碟的事。這兩個情節之間形成了留白空間,引發了讀者的聯想。對此,教師聚焦情節上的留白,創建問題鏈,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和探究。(1)究竟是誰藏起了那十多個碗碟?(2)母親與“我”提及留給閏土東西時,他并不在現場,那么是閏土將碗碟埋起來的嗎?(3)你認為少年閏土成長為中年閏土,他的本性發生變化了嗎?在問題鏈的啟發下,學生有序進行推理和分析,將文章中的留白補出來,探索出情節留白背后所映射的深層信息。
3.在拓展環節留白
除了導入環節和提問環節,在語文課堂的拓展環節,教師也可以運用留白技巧,引導學生對課堂內所學知識進行抽象和概括,促使學生獲得更深層次的學習體驗。
以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一文的教學為例。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寫道:“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教師據此設置拓展問題:“為何劉子驥未能找到‘桃花源呢?”同時,教師巧妙設計拓展學習任務單(如表1所示),指導學生展開深入探究。
教師以《桃花源記》最后一段的內容為素材,緊扣語文課堂拓展環節的“留白點”,為學生開創了自主思考和課外探索的空間。借助拓展學習任務單,學生可以對課文的最后一段進行深入研究,聯系課外資料與現實生活,解讀“世外桃源”存在的現實可能性,并利用書面寫作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此一來,拓展環節中的留白便增強了學生的高階思維和探索意識。
(二)基于文本解讀的留白
1.在創作背景處留白
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是解讀文章的必要前提。只有較為全面地了解詩人的生活經歷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才能真正讀懂文章中隱藏的深層信息。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懸念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地搜集、提煉和整合文章的背景信息,并據此解讀文本中的具體問題[5]。
以部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的教學為例。文章記述了張岱一個人賞雪景的全過程,描繪了一幅潔白無垠的雪景圖,隱含了張岱內心深處的故國之思,也體現了他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質。但是,單從文本的內容來看,學生僅僅能夠還原張岱筆下所描繪的雪景,卻很難理解張岱獨自賞雪背后隱藏的深意。對此,教師要把握住留白的時機,讓學生主動探尋文章的創作背景,并從知人論世的角度解讀文本內容。
為了讓學生自覺地查閱和尋找相關信息,一步步地接近“真相”,教師可以創建階梯式問題導學框架(如圖2所示)。
在階梯式問題導學框架的指引下,學生要先讀文本,了解“張岱獨自一人看雪”的情況,并依據“他為何獨自賞雪”“有何深層原因”兩個問題,從文本創作背景中尋找答案。經過廣泛搜集和細致品析,學生得知:在明亡后不久,張岱便“披發入山”,過起了避世生活,獨自賞雪表明了他對故國的哀思以及對往日繁華生活的追憶,體現了他不向世俗低頭的氣節。
2.在人物形象中留白
人物形象解讀是解析文本的重要方式。這一方式尤其適用于小說、人物散文這兩種體裁的文本。在文本解讀教學環節,教師可以聚焦人物形象的“留白點”,指引學生探索人物動作、外貌、語言和心理活動等多方面的描寫手法,從而直觀地還原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象征意義。
再以《故鄉》一文的教學為例。文中的閏土形象前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具體原因便是文中的“留白點”,也是值得學生深入探究和細細品味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梳理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之間的區別(如表2所示),并要求學生探索閏土發生變化的深層原因。
通過對比分析,學生清晰地感知了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之間的差異。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設置“留白點”,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如:“文中并未直接提及閏土發生變化的具體原因和深層原因,你認為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為何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從閏土的變化中,你可以窺見什么問題?”針對這兩個問題,學生緊扣“留白點”,結合文章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魯迅先生的個人經歷,對人物形象發生巨變的實際原因展開多維度的分析和探究,從而把握文章主旨,揭露作者對社會的批判真相。
結語
留白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語文閱讀文本作為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使用留白技巧探究閱讀文本內容具有可行性。語文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提問環節、拓展環節等運用留白技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文本字面未寫出來的深層含義,使學生真正走入文本中,深化閱讀體驗,發展多樣能力。
【參考文獻】
[1]駱玉玲.留白與補白藝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語文課內外,2022(15):86-88.
[2]郁玲.巧妙運用“留白”藝術升華初中語文教學[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0,(7/8):99-100.
[3]王秀芬.初中語文教學中留白藝術的運用[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6):34-35.
[4]李崇斌.初中語文教學中留白藝術的運用[J].語文天地,2020,(11):19-20.
[5]吳開才.初中語文教學中來點“留白”[J].讀與寫,2020,17(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