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價值。近年來,在小學美術課堂合理地滲透傳統文化成為教師的重要研究課題。教師應當通過美術教學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從中汲取豐富的養分,充分發揮美術課程在培育學生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探析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美術;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王瑩(1988—),女,江蘇省淮安市淮安生態文化旅游區楓香路小學。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孕育出多種藝術形式,中國美術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極大影響。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以恰當的方式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新知識的講解中,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學生積累美術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形成更加深刻的感悟,還能培育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讓學生自覺肩負起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
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使小學美術教育多元化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過于重視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于講解理論知識,導致美術課堂具有較大局限性[1]。小學階段的學生還不具備完善的認知能力,很難理解復雜美術作品的深層次內涵,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背景知識,讓學生能更好地欣賞、學習復雜的美術作品。而滲透傳統文化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整合課程內容,指導學生深入挖掘美術作品蘊含的文化知識,讓學生將學習重點轉移至研究傳統文化上,這有利于美術教學質量提升。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順利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掌握美術知識,還可以對理論知識形成全面且深刻的認知。
(二)豐富小學美術課程的內涵
美術作品往往與文化現象有諸多關聯,經典的美術作品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價值。在小學美術課堂滲透傳統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包括繪畫、泥塑、剪紙等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對我國政治、歷史、藝術等多個領域的知識有一定了解。這樣的美術課堂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念。
(三)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
美術學科與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現階段的小學美術教材中,有很多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優秀作品,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多種方式深入研究這些作品,讓學生了解相關理論知識,汲取豐富的學習經驗,同時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逐步提高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學會從專業的角度分析美術作品的文化內涵,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深入研究名畫,體會傳統文化內涵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歷朝歷代的美術作品,從內容和形式上反映出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輝煌成就,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2]。在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美術教學中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賞析歷朝歷代的名家畫作,加深學生對不同時期美術作品和文化知識的認識,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具體來說,教師在備課時要明確本次教學的核心,對教學內容形成全面的理解,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補充多幅經典美術作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以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形式展開深入研究。這樣做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認知,還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探究興趣。教師還要收集與經典美術作品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在學生欣賞作品后告訴學生這些知識,讓學生從多種途徑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
底蘊。
以蘇少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第9課“魚的紋樣”為例,教授本課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魚紋的發展歷史,認識魚紋的造型特點和寓意,加深對傳統紋樣的理解,并設計一幅魚的紋樣,提高紋樣設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經典器物的圖片,如《三魚紋彩陶盆》《魚形青銅銘文》《魚形玉佩》《魚紋罐》等器物的圖片,然后引導學生自由討論魚紋在不同時期器物上的造型特點以及變化趨勢。在課堂最后,教師需要負責總結,讓學生認識到魚紋這一傳統紋樣如何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賞析經典作品的教學活動既可以讓學生積累歷史知識,也可以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現精彩內容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多媒體設備逐漸成為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工具。使用多媒體設備時,教師可以將抽象、復雜的理論知識以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更多學生參與互動,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得到了保障[3]。為了讓傳統文化順利進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師應與時俱進,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現傳統文化的精彩,將那些無法用語言描述的令人感到震撼的美通過圖片或視頻展現出來,讓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更加全面的認知。
具體來說,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經典手工藝品的高清圖片、播放人們慶祝節日等內容的視頻,使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探究新知識,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切實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以蘇少版美術教材四年級下冊第17課“字的聯想”的教學為例,教授本課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體會各種不同形態漢字的造型美,產生民族自豪感,初步掌握聯想設計的方法。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有關漢字的海報,引導學生思考漢字演變的過程、歸納聯想設計的一般方法。經過上述研究,學生已經對教學內容形成了初步的認知,為了加深學生對漢字文化的理解,教師可以順勢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見解,討論如何通過聯想設計藝術字。在學生討論之后,教師便可以組織繪畫活動,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討論內容自行設計藝術字。在課程最后,教師要給學生展示自己創作成果的機會,并積極評價學生的作品,讓學生發現自己在認識上和創作上的不足,自覺汲取有益經驗、完善作品。
(三)介紹傳統藝術,凸顯傳統文化魅力
中國傳統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具有時代性和傳承性,隨著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傳統藝術顯示了我國獨特、偉大且富有魅力的民族精神[4]。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應當適度引入中國傳統藝術,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同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帶動學生討論與中國傳統藝術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的熏陶,領會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內涵。
以蘇少版美術教材五年級上冊第8課“變臉”的教學為例,在講解教學內容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通過折紙和繪畫的形式設計臉譜,讓學生在折、畫、玩的過程中體驗創造的樂趣。在課堂伊始,教師可以播放民間藝術家表演變臉的視頻,并據此引出教學內容,這樣的導入環節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營造趣味十足的學習氛圍。接下來,教師可以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道具,詳細講解與變臉相關的知識。在學生了解上述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折紙、繪畫的形式自制變臉的道具,并利用自己制作的道具表演變臉。這樣的美術課堂具有趣味性,學生可以“在玩中學”。而且在了解相關內容的同時,學生會對我國傳統藝術形成濃厚的研究興趣,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文化素養也會得到提升。
(四)講解傳統技藝,弘揚傳統文化知識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蘊,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大自然中發現美、感知美、品味美,而后將美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創作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是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也是學生深入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素材。在開展美術教學前,教師也應了解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作品,思考如何將這些作品融入美術課堂,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學習傳統技藝,推動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另外,教師還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學生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在學習剪紙、泥塑等傳統技藝時,學生的學習情況存在明顯差異,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制訂評價標準,讓學生在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中掌握美術技能,實現個性化發展,形成自覺弘揚傳統文化的意識[5]。
以蘇少版美術教材五年級下冊第11課“藏書票”的教學為例,教授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藏書票的歷史、形式和制作方法,嘗試用制作版畫的方式制作一枚藏書票,產生想要閱讀書籍的情感。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研究這一課的基礎知識。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后,教師可以播放視頻,展示制作藏書票的過程,并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讓學生認真觀看視頻、記住制作要點。在課堂最后,教師應留出時間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張藏書票,并將它貼在自己的書的扉頁上,或者展示到教室的讀書架上。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促使學生通過親手操作完成知識的內化,體會到美術與生活的聯系。
(五)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開闊眼界
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豐富,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不能僅講解教材內容,還應適當補充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讓學生開闊眼界,對傳統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認識,切實發展學生的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養。
以蘇少版美術教材六年級上冊第7課“印花布”的教學為例,教授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制作印花布的方法,對中國民間工藝產生興趣,發展審美感知素養和文化理解素養。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介紹制作印花布的具體流程,然后適當補充制作細節:“在刻板時,人們往往會刻得深一些,確保磨印時蠟不會涂到刻板的縫隙中;在刻好的底板上,人們會固定一層白棉布或紙,再用蠟在白棉布或紙上細細地磨,避免磨到刻板上的內容;涂色時,人們會一邊涂一邊用軟紙將涂在蠟上的顏色吸去。”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一面講解,一面展示圖片或播放視頻,將相關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這樣做也有利于學生完成接下來的動手操作任務。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全面地學習相關內容,也能夠逐漸將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意義,美術課程的價值可以更好地發揮出來,學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文化教育,實現全面發展。在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展示經典的美術作品,也要重視多媒體設備的作用,讓學生充分接觸優秀的作品,掌握相關文化知識。與此同時,教師還應介紹傳統藝術、帶領學生學習傳統技藝、適當補充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得到啟發,進一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切實發展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養,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程倉花.習美術之法,承文化之脈: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J].新校園,2022(11):65-67,77.
[2]繆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新課程,2022(38):26-28.
[3]周鳴.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家長,2022(20):135-137.
[4]許應飛.傳統藝術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與運用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2(15):183-185.
[5]甘沁茗.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途徑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2(7):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