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背景下,傳統教學的單一評價模式不再適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開始探尋更完善的評價模式。鑒于此,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特征,根據多元評價優勢,圍繞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提出在課前評價、課中評價、課后評價的有機結合中,靈活運用調查問卷、課前小測、學習日記、觀察量表、匿名互評、圓桌會議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策略,以供一線教師借鑒。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
作者簡介:李莉(1985—),女,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是檢驗、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改善功能,促進學生發展和改進教師教學”“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促進知行合一”。在“發揮評價的引導作用,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的要求提出的背景下,多元評價理念由此形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在新課標背景下,對照《課程標準》研究多元評價策略,從而通過專業、正確的教學評價,有效檢驗和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特征
(一)多主體特征
《課程標準》要求堅持多主體評價,這說明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具有多主體特征。多主體特征需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中,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的不同作用。
(二)多方法特征
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課程標準》提出了多種評價方法,如觀察、訪談、作業等,這說明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具有多方法特征[1]。基于該特征,教師應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靈活運用觀察、訪談、作業等多種方法評價學生,以此落實多元評價。
(三)多語言特征
語言是評價的重要元素。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中應注意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同時應用,注意接納式、激勵式、贊揚式語言的穿插使用。這說明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具有多語言特征。盡可能地同時運用口頭評語和書面評語評價學生,一方面,能發揮不同評語的差異化作用;另一方面,能使學生掌握口頭評價和書面評價方法,從而加強對學習過程的自省。因此在提倡多元評價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落實多語言評價,從而提高自評與互評的有效性。
(四)多內容特征
多元評價視角下,師生可以不同的內容為落腳點,全面評價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與課后實踐活動。這說明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具有多內容特征。教師能通過多內容評價,幫助學生多角度認識自我,也能在多內容評價中充分把握學生學情。
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策略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通常由課前準備、課中實踐、課后回顧三個環節組成。在新課標背景下,課前準備與課后回顧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因而在研究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策略時,文章主張以“課前—課中—課后”為主線,有計劃地落實多主體、多方法、多語言、多內容評價。
(一)課前評價,了解學生
課前評價是對課前準備的檢測。通過課前評價了解學生學習意愿,創新課前評價形式,對構建高效課堂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可將多元評價落實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前準備方面[2]。
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課前準備為例,一方面,教師可以應用調查問卷,診斷學生初始學情;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課前小測為評價賦能,了解學生學習基礎,從而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活動。
1.應用調查問卷,診斷初始學情
合理設計調查問卷內容,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真實想法,預判其學習意愿,既有利于安排課中實踐活動,也能促進客觀、公正的多元評價。在填寫調查問卷的過程中,學生充分表達最真實的想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的多主體特征。
在對“生活離不開規則”進行課前準備時,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對規則的認識和遵守情況,并以此為依據,判斷學生對規則的學習意愿和能力,進而制訂更精準的課中實踐方案。教師可圍繞“生活處處有規則”“守規則要自覺”兩個板塊,設計以下調查問卷。
完成問卷設計后,教師可將問卷通過微信等媒介推送給學生,指導學生在線填寫問卷,參與評價。之后,教師可利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分析問卷信息,快速了解學生對規則的看法,評價學生的學習意愿,將其作為課中實踐的參考。
2.課前小測賦能,了解學習基礎
新課標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重視課前準備,這也為課前小測內容的創新提供了條件。通過課前小測同時引入新課和舊知,一來能夠檢驗學生遷移學習能力,二來能夠判斷學生對新課的認知情況。教師可用課前小測取代傳統課堂導入活動,通過兼具測驗與導學功能的多元測驗題,了解和評價學生學習基礎,進而突顯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的價值,實現以評促學。
“生活離不開規則”與“大家的‘朋友”相銜接。所以教師可設計以下課前小測題(題后括號內為參考答案),以關聯這兩課,引出“規則”這一主題。
(1)大家在生活中有哪些“朋友”?(公共設施)
(2)如果沒有這些“朋友”,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不方便)
(3)為了保護這些“朋友”,人們都做了什么?(制定規則)
(4)生活中,規則在哪里?(游戲中、學校里、社會上)
(5)每種規則都有它的作用。如果不遵守規則,會怎么樣?(秩序混亂)
(6)我們要怎樣遵守規則?(自覺)
每一道課前小測題都沒有固定的答案,這使得課前小測具有開放性。學生在小測中可發散思維,各抒己見,展示遷移學習能力。在學生答完題目后,教師既可運用口頭語言評價學生的認知情況等表現,也可以書面語言對學生進行更加詳細和準確的評價和點撥。師生共同了解學情,有助于使多元評價發揮作用,促進課中實踐。
(二)課中評價,記錄學情
課中評價是對課中實踐的及時總結,是讓多元評價貫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的關鍵一環。通過課中評價實時評估和記錄學情,既有利于學生認識和發展自我,也有助于教師調整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實踐方案,對學生進行激勵[3]。故而,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需要教師重視課中評價,記錄學情,激勵學生。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網絡新世界”課中實踐為例,一方面,教師可指導學生撰寫學習日記,以此促進學生自主評價;另一方面,可利用觀察量表總結學情,以教師總結提高課中評價完整度。
1.撰寫學習日記,學生自主評價
撰寫學習日記以學生為主導,是學生自我評價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總結和反思習慣的方式之一。引導學生撰寫學習日記,總結基礎知識,反思學習方法,能夠使學生一邊將課中實踐感悟說清楚,一邊將自主評價落實處,從而保證學生自主評價在創新中的實效性,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
“網絡新世界”設置了“新世界 很精彩”“新世界 有規則”“網絡游戲的是與非”三個課時,以“認識網絡世界”和“正確對待網絡游戲”為導向。這兩個導向不僅可以作為課中實踐的指引,而且能夠作為學習日記撰寫邏輯的提示。教師可以在課中實踐期間,以“通過本堂課,你對網絡世界有了哪些新的認識?”等話題為引領,根據教材編排和課中實踐邏輯,指導學生有條理地撰寫學習日記,抒發對“網絡新世界”的心得感悟。學生按要求、圍繞話題寫日記,能寫清楚自己掌握的內容,也會發現自己的薄弱之處。
2.利用觀察量表,教師總結評價
教師是觀察量表的填寫者。通過觀察量表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是教師總結和評價學生的常用手段。觀察量表的科學設計和有效使用,對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有著重要的促進和保障作用。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中預設觀察量表,然后基于課中實踐,隨時在表中填寫通過觀察獲取的信息,集中開展總結和評價。
“網絡新世界”一課的觀察量表,應緊扣三個課時的教學目標,并具備多元評價功能。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階段,圍繞以下教學目標設計課中實踐的觀察量表:(1)讓學生認識網絡世界的豐富多彩,明白網絡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2)讓學生增強網絡安全防范意識,自覺遵守網絡規則,文明上網;(3)讓學生正確對待網絡游戲,合理安排游戲時間,避免沉迷于網絡。之后,教師可以由觀察量表切入,對學生“是否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方法”“是否形成正確觀念”等多個方面進行多元評價,凸顯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的多內容特征。
(三)課后評價,全面反思
課后評價與課后回顧相對應,有助于教師全面反思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判斷和彌補學生弱點,改善學生學習現狀。所以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中的課后評價不容忽視。
以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讓我們的家更美好”課后回顧為例,一方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匿名互評,優化其自主評價形式;另一方面,可以舉辦圓桌會議,集中引領學生交流,增強課后評價效能。
1.匿名互評,優化自主評價形式
在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評價中,部分教師一味地引導學生自己評價自己。但是,由于年齡與經歷限制,學生在自己評價自己時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完全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問題。而匿名互評對自主評價起著優化作用。匿名互評是為消除學生顧慮、使其在互相評價階段充分表達最真實的意見而開展的;至于評價內容,則以課中實踐活動為主。教師應關注學生特點,了解學生的顧慮,然后站在學生的角度、立足課后回顧鼓勵學生匿名互評,以此加深其自我認知,促進其取長補短,讓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進一步突出多主體特征[4]。另外,教師還要對學生匿名評價進行監督和組織,這樣一方面能夠為補充評價做準備,另一方面能夠保障學生互評秩序,避免學生產生矛盾。
“讓我們的家更美好”一課的課中實踐活動與“擔當家庭責任”“同商議 共承擔”“弘揚優秀家風”有關。教師可基于此,同時向學生提供以下自主評價單與匿名評價單。
“讓我們的家更美好”自主評價單
我能否擔當家庭責任?我能否同商議、共承擔?我能否弘揚優秀家風?
我暫時不能_____,這是因為_____。我還應該_____。
“讓我們的家更美好”匿名評價單
他(她)能否擔當家庭責任?他(她)能否同商議、共承擔?他(她)能否弘揚優秀家風?
他(她)暫時不能_____,這是因為_____。他(她)還應該 _____。
教師以“能否”為關鍵詞設計評價單,有利于讓學生根據所學、所觀、所感,同時對自己和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并且適當說明自己發現的關于“不能做到”的問題,為其他同學提出建議。在學生完成自評與匿名互評后,教師可重點檢查其匿名評價單,從中選取一些鼓勵性的評價內容,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展示。學生能夠由此得到正向激勵,增強學習自信,提升滿足感。在評價的最后,教師還可以綜合分析自主評價單與匿名評價單,提煉典型問題,與學生一同討論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促進學生補足短板。
2.圓桌會議,增強課后評價效能
圓桌會議是指圍繞圓桌而舉行,沒有主席位置和隨從位置,主張人人平等的會議。將其應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后評價中,有助于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進而更輕松地搭建溝通和交流的通道,促進師生互動,增強課后評價效能。教師可以在課后舉辦圓桌會議,與學生促膝長談,讓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有機結合,體現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的多主體特征。會議期間,教師還可不斷以問題引導學生,使其舉手發言,保持客觀思考與評價的狀態。在“讓我們的家更美好”圓桌會議中,教師可設計如下引導性問題。
(1)作為子女,應當在家庭中承擔哪些家庭責任?你做到了嗎?
(2)為什么在家庭中要同商議、共承擔?你做到了嗎?如果沒有,你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家庭生活中怎么做?
(3)優秀家風有哪些?如何弘揚優秀家風?在弘揚優秀家風的過程中,你需要做什么?
教師可以預設問題,然后在圓桌會議上相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自由發言。學生可以先舉手示意,再根據引導性問題,將自己對“如何讓我們的家更美好”的理解說清楚。隨著討論的不斷展開,學生會紛紛表達自己對所學內容的思考和感悟,這有利于反映課中實踐成果,為課后多元評價提供參考。教師可以采用“點評學生發言”這一課后評價的創新形式,遵循“先揚后抑”原則,先通過口頭評價學生發言內容,表示對學生的認可和贊揚,再以“但是”等詞補充說明學生還有哪些問題,引導學生反思自我。
結語
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是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的創新,是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多元教學的關鍵環節。教師應充分認識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特征,提升多元評價意識,在評價過程中,通過靈活運用多元的評價方法,讓學生成為評價的核心參與者,了解學生,記錄學情,全面反思。學生也應形成多元評價觀念,主動參與評價,積累評價經驗。
【參考文獻】
[1]李紅.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的實踐方法探討[J].當代家庭教育,2022(15):164-166.
[2]李金祿.多元評價 促進小學生道德品質發展[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3):106-107.
[3]呂瀅.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的實踐探索[J].名師在線,2021(23):51-52.
[4]郭宏茹.多元評價:打造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新模式[J].教師,2021(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