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準確、深入、細致地理解化學概念,是發展化學核心素養的前提與基礎。然而,在高中化學概念教學中,一些教師采取的教學策略不夠合理,如簡單的口頭講授、死板的概念解讀等,導致學生對化學概念一知半解,化學概念教學效果欠佳。鑒于此,教師應采取深度融合、實驗操作和廣泛應用等策略,著力提升化學概念教學效果,使高效的化學概念教學成為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發展的堅實基礎。
關鍵詞:高中化學;概念教學;有效策略
作者簡介:蔡昊廷(1996—),女,江蘇省常熟市王淦昌高級中學。
學生通過學習化學知識,能夠認識并掌握物質世界的一般規律和內在聯系,并逐步建立起宏觀與微觀結合的觀念?;瘜W概念作為反映物質特有屬性的思維形態,兼具宏觀和微觀兩個視域,是高中化學知識體系中最基礎的組成部分,也是高中生深度理解化學知識的切入點[1]。然而,因為化學概念具有抽象性,所以學生對化學概念的理解容易停留在淺層次,對概念的本質屬性難以理解透徹,如果教師在化學概念教學中采取簡單、直接的講解方式,化學概念教學往往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從而阻礙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發展。鑒于此,教師應采取深度融合、實驗操作和廣泛應用等策略,提升概念教學效果。
一、深度融合,從“片面”向“全面”轉變
化學概念是從化學科學角度對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的概括,其內涵較為豐富、全面,但高中生容易受到自身理解能力、知識視野等因素的限制,對概念的理念比較片面、淺顯。因此,教師應將化學概念與真實情境、典型案例、相關概念等深度融合,幫助學生認識并掌握物質世界的一般規律和內在聯系,進而全面理解化學概念,建立起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觀念。
(一)融合真實情境
無論是化學概念還是化學事實,都與實際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2]?;诨瘜W概念、化學事實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可創設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將情境與化學概念深度融合,讓學生立足真實情境,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理解化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化學反應速率與反應限度”時,為了讓學生深度理解化學反應速率這一概念,教師創設了一系列教學情境,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開展教學。首先,圍繞“化學反應具有快慢之分”,教師出示第一組事例:爆竹燃放、鋼鐵生銹、食物霉變、石灰巖溶洞形成等。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發現有些化學反應是瞬間完成的,而有些化學反應則需要花費數日、數月,甚至數年,這說明化學反應有快慢之分,從而引入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接著,教師緊扣化學反應速率,以“單位時間內的變化量”為線索,圍繞“物理量的變化量”這一核心問題,以生活中常見的雙氧水消毒劑分解實驗為例,從相同體積不同濃度的雙氧水分解、相同濃度不同體積的過氧化氫分解兩個維度(兩次實驗加入相同質量的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對比氣泡產生速率的快慢,引導學生明確化學反應速率與物質的量濃度的變化量有關,而非物質的量的變化量。如此,學生就會明白:化學反應速率是衡量化學反應快慢的物理量,是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或生成物濃度的變化量的正值。通過對生活經驗的理性體會以及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學生能夠逐步建立觀點、結論和證據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更為深入、準確地理解化學概念。
(二)融合典型案例
斯皮羅(R.J.Spiro)等人提出的認知靈活性理論主張教學既要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基礎,也要留給學生廣闊的建構空間,強調案例在學習中的作用[3]。案例是具體化的概念,基于案例的學習是具體、真實、有效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可圍繞化學概念,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典型案例,通過深度融合典型案例與化學概念,引導學生全面、通透地理解化學概念。
以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化學能和電能的轉化”為例,教師將新能源汽車作為教學案例,引領學生通過分析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放電—再充電—再放電”工作原理,了解化學能與電能相互轉化的過程。聚焦該案例,學生對原電池、電解池這兩個易混淆的概念進行了再辨析,為深入分析新型二次電池充放電過程和二次電池電極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奠定了基礎。教師巧妙、恰當地融合典型案例,不僅增加了化學課程的生活氣息,還讓化學概念變得更加生動、具體。同時,學生探究、理解、掌握和運用化學概念的興趣也會更加濃厚,進而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深度學習化學概念。
(三)融合相關概念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引領學生梳理和歸納化學概念之間的聯系,不僅有助于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化學概念,也有助于學生建構清晰、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在高中化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緊扣概念內涵與外延的基礎上,適時、適度、適當地融合其他相關的概念。
例如,在教學專題“溶液中的離子平衡”時,教師融合學生已習得的化學平衡、化學平衡移動、化學平衡常數等概念,幫助學生準確、深入地理解本專題中的新的化學概念,如電離平衡常數、水解平衡常數、水的離子積、溶度積常數都屬于化學平衡常數,平衡常數的書寫規則一致。在此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進一步發掘水解平衡常數、電離平衡常數、水的離子積之間的關系,加深學生對“越弱越水解”這一口訣的理解,引領學生將新舊化學概念和化學知識巧妙、恰當地關聯在一起,進而構建起清晰、系統的知識網絡。
深度融合相關化學概念,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能打造魅力課堂,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學生能夠以熟悉的化學概念為鋪墊,全面、深入地理解新的化學概念。
二、實驗操作,從“抽象”向“形象”轉變
在學習抽象的化學概念時,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積攢很多問題[4]。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依托演示實驗、自主實驗以及合作實驗,引領學生在實驗中深入理解化學概念。
(一)演示實驗
針對化學概念的抽象特征,教師不妨以演示實驗為窗口,向學生形象、直觀地展示化學概念所描述的事物(物質)的特征,幫助學生更為準確、通透地理解化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化學反應中的熱”時,為了引領學生準確理解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這兩個化學概念,教師做了兩個演示實驗。實驗一:拿出一根鎂條,用砂紙對該鎂條進行打磨,直到鎂條通體光亮;接著,將該鎂條放入試管中,往試管中加入適量鹽酸;最后,觸摸試管外壁,感受試管溫度的變化。實驗二:拿出20克八水合氫氧化鋇晶體,放入研缽中進行研磨;將研磨好的晶體放入100 mL的燒杯中,再加入10克氯化銨晶體,并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使之充分混合;在一塊玻璃片上沾一些水,并將燒杯放置在該玻璃片上面;過一段時間之后,提起燒杯,觀察玻璃片上水的變化,用手觸摸燒杯外壁,感受溫度的變化。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兩項演示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探究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盡管教師沒有進行過多講解,但是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實驗現象,對抽象的化學概念有了清晰的認識,他們的學習過程更加具象,學習效果也會顯著提升。
(二)自主實驗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創造自主實驗機會,助力學生理解化學概念,以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化學反應的分類”時,鑒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并掌握了四大基本反應類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實驗材料和設計實驗方案,有序、有趣、有效地開展自主實驗,并在實驗中認知、理解和總結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以及復分解反應等不同類型化學反應的本質特征和外在表現。學生通過自主分析,解決自主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僅順利達成了實驗目標,還體驗到了自主學習、探究的樂趣,對相關化學概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三)合作實驗
對于一些難度較高的化學實驗,教師可為學生創造合作機會,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實驗。學生在合作實驗中相互探討、協同操作,能夠更好地完成實驗任務,集思廣益,從而全面、準確地理解化學概念。
以蘇教版高中化學選擇性必修一“濃度影響化學平衡”為例,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了兩項實驗。實驗一:在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2 mL 0.1 mol/L的重鉻酸鉀溶液,然后往一支試管中加入3—5滴氫氧化鈉溶液,往另一支試管中加入3—5滴稀硫酸,觀察兩支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實驗二:在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2 mL 0.1 mol/L的氯化鐵溶液,然后往一支試管中加入3—5滴氫氧化鈉溶液,往另一支試管中加入適量鐵粉,觀察兩支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
學生在合作完成這兩項實驗的過程中,通過分工協作、相互討論,從變化的角度論證了濃度的改變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加深了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理解,如此,化學概念教學效果以及學生運用化學概念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能獲得提升。
三、廣泛應用,從“結果”向“過程”轉變
在傳統的化學概念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將化學概念作為結論性知識呈現給學生,很少引領學生關注、探究化學概念的形成過程[5],導致學生對化學概念一知半解。對此,教師可引領學生關注化學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知化學概念的形成過程。
(一)簡單應用
在學生初步理解化學概念的基礎上,教師可為學生創造一些簡單應用化學概念解決問題的機會,引導學生全面了解化學概念的形成過程。例如,當學生對概念“沉淀溶解平衡”有了初步認識后,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自然景觀鐘乳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鐘乳石是如何形成的?這一過程涉及哪些沉淀溶解平衡知識?通過連環式問題,教師創造了簡單應用“沉淀溶解平衡”概念的機會,除了讓學生對沉淀溶解平衡概念有了直觀理解,還培養了學生運用化學概念討論生活問題的能力。
(二)遷移應用
遷移應用是指啟迪、引領學生創造性應用化學概念,卓有成效地解決相關問題。通過遷移應用,學生能夠從新的高度、新的層面認識和理解化學概念,從而發展與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等。
例如,在教學“鹽類水解平衡”時,教師讓學生分析探究氯化鈉、氯化銨、醋酸鈉等正鹽溶液呈現不同酸堿性的原因,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后,引導學生運用鹽類水解概念對泡沫滅火器的原理、明礬凈水的原理進行分析說明,進一步完善鹽類水解概念建構。如此一來,學生能夠逐漸將化學概念內化為解決問題的基礎,化學概念也就成為學生解決相關化學問題的一把鑰匙和學生全面發展核心素養的鋪路石。
(三)綜合應用
現實生活包羅萬象,面對現實生活中錯綜復雜的化學問題,學生往往需要綜合應用各種化學概念進行問題分析。在綜合調用化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理清各個化學概念之間的關系,而且能夠了解化學概念的形成過程,進而深度理解化學概念。因此,教師應圍繞化學概念,為學生創造一些綜合應用化學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以此提升概念教學的實效。例如,在引領學生探究“化學能和電能的相互轉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融入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的實質等知識,并鼓勵學生嘗試綜合應用這些化學概念解決問題。如:如何利用能量守恒、化學反應實質、化學能、電能等化學概念,從理論層面分析和解決電動車充電速度慢、續航能力弱的問題?
以綜合應用化學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為契機,學生能夠清晰感知化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對化學概念內涵與外延建立起動態、全面的理解。
總而言之,概念教學是高中化學教學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為著力提升化學概念教學效果,教師應采取深度融合、實驗操作以及廣泛應用等策略,讓學生在深度融合中全面理解化學概念,在實驗操作中形象感知化學概念,在廣泛應用中了解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化學概念為紐帶,構建清晰、完整的知識網絡。
[參考文獻]
葉峰.高中化學概念教學策略探析[J].新智慧,2021(21):82-83.
董玲.宏微結合的高中化學概念教學策略[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1(12):5-6.
馬麗娜.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高中化學概念原理教學策略[J].學苑教育,2020(3):74-75.
周金江.核心素養下的化學概念教學:以《化學反應限度》為例[J].試題與研究,2019(18):163.
龔彬.基于支架式教學的高中化學概念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2(47):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