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這闡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積極創新生活化教學,推動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創新策略
作者簡介:蘇心怡(1996—),女,江蘇省昆山市新鎮中心小學校。
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數學學習也離不開生活。人類的生活實踐活動產生了數學,推動了數學的發展;不斷發展的數學學科又反過來服務社會,成為人們認識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根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揮作用,這充分說明教育需要聯系生活。對于小學生來說,生活資源能夠讓他們感到熟悉和親切,能夠激發其學習興趣。由此可見,生活化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通過合適的策略將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充分展現出來[1]。
一、新課標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優勢
(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生活中需要運用數學知識的場景有很多,比如:買東西的時候需要付費和找零;上下學需要對路線進行選擇,對距離遠近進行判斷,從而做好時間安排,節省時間和體力。生活化教學能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推動學生對知識進行創新運用。比如,對于位置、方向和距離等問題,通過生活化教學可以推動學生展開自主探究,主動尋找最佳的上下學路線,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意義,并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從數學的視角觀察世界,發展創新思維,逐步落實新課標的要求。
(二)有助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
生活化教學的另一個重要優勢是能夠培養學生主動使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會為學生創造生活化的學習場景,把數學問題融入場景之中,以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比如,學習簡單的數據統計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動畫電影觀眾年齡層的統計圖,學生發現可以直觀地從統計圖中看出與自己有共同愛好的有多少人,其在統計對象中占據多大的比例,了解到用數學方式表達現實世界的作用,樹立自主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請學生說一說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可以通過數據統計的方式解決,用哪種統計圖比較合適等,然后布置生活化的項目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完成統計圖的繪制[2]。
二、新課標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主要創新方向
(一)教育理念的生活化
為了體現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優勢,從新課標的角度出發創新教學策略就成為必然的選擇。在確定具體的策略之前,應先明確創新的主要方向。其中,教育理念的生活化十分關鍵。因為理念指導行動,只有理念上實現了生活化,小學數學教師才能積極有效地開展生活化教學,而不是“新瓶裝舊酒”。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數學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
教師要將自身的學習成果和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教訓充分結合起來。比如,教師應該認真學習、理解新課標,思考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哪些方面,怎樣從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思維和數學的語言三個方面劃分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以及這些內容是怎樣體現在小學生的生活中的。平時要與學生展開積極的交流和互動,關心和了解學生的生活,為上述判斷提供依據。教師還應在教學實踐中注意觀察學生的狀態,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嘗試布置開放、生活化的數學作業,推動學生自主展開生活化的數學探究,然后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家長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手段,創新教育理念。
(二)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是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核心,難度比較高,與師生雙方的認識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在很多小學數學教師看來,所有的小學數學知識都與現實生活相關,這種相關性顯而易見,每個人每天都要應用數學知識,但對小學生來說卻并非如此:上下學有父母接送,不需要他們自己考慮距離和路線;買東西時有父母付錢,也不用他們操心。所以小學生和教師眼中的生活與數學之間的關系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
因此,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應該成為教師長期堅持的方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展水平確定教學內容。仍以“位置、距離和方向”為例,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展示電子地圖,并在地圖上標注學校和學生的家庭住址,讓學生在電子地圖上把自己上學的路線畫出來并搭配文字描述,寫出路上要耗費多少時間。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探究其他可行或更優的路線,并由家長帶領他們進行嘗試,看看新的路線是不是更好,并讓學生分享自己發現新路線的心情,激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繼續積極應用數學知識。
(三)現實生活的數學化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并非不重視生活化教學,比如常見的應用題,大都是以生活場景為背景的,對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有很好的指導與啟發作用。關鍵在于,應用題等題型或教學形式,要符合小學生自身對生活的理解,而且生活化教學不能局限在教室里,還要真正發生在生活中,即同時實現數學的生活化與生活的數學化,使學生獲得核心素養的持續發展。
這方面既要依靠教師的指導,也需要家長的配合與支持。比如,學習簡單的計算知識之后,應該展開家校合作,請家長將家庭生活中需要進行計算的任務盡可能交給學生,比如讓學生協助家長記家庭賬本,統計日常收支。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還能促進學生對家庭生活的了解,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落實新課標中提出的立德樹人要求。教師也可以組織各種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比如,在重要節日組織相關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計算活動所需的物品數量及價格,并制作表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創新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自然引入生活
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理念、策略、方法和教材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小學數學教材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生活化的內容明顯增多,無論是教材中的圖片還是文字類的內容,都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對生活的回憶,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并自然地引入生活,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創新策略[3]。
以“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的教學為例,教材中給出了“運動與身體變化”的實踐內容,教師可以將其轉化為項目任務,請學生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完成這一任務,每天進行運動,記錄身體的變化。為了讓學生堅持下去,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組,以組為單位一起運動,共同記錄,互相監督,互相幫助。學生家長也要參與進來,對學生進行鼓勵。數學教師和體育教師要相互合作,為學生制訂科學合理的運動計劃,并定期組織分享活動,將教材內容轉化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二)結合生活問題,增強聯系
小學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具有緊密聯系,但是,由于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有限,以及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一些小學生沒有意識到兩者之間的關系。教師應該做好與學生的溝通互動,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共同尋找有趣的生活問題,并挖掘這些問題中的數學元素,在學生的頭腦中搭建起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科的橋梁,落實數學生活化與生活數學化。
比如,在學習“可能性”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視頻,視頻中,學生們正在討論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發生。播放完畢之后,教師請學生用剛剛學到的知識思考:從數學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可能發生嗎?如果沒有辦法做出準確的判斷,那么大家覺得還需要哪些具體信息?另外,在目前尚且無法判斷其可能性的情況下,視頻中的學生直接給出可能或不可能的結論,這樣做科學嗎?然后師生雙方共同對上述問題展開探究,逐漸將之轉化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有這件事情作為示范,學生今后遇到問題的時候會下意識地從數學的角度進行思考和表達,其核心素養能夠得到有效鍛煉。
(三)鼓勵自主運用,有效探究生活
在生活中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能夠讓生活成為課堂的延伸,而課堂則成為學生解決生活疑問的舞臺。教師應該培養學生主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習慣,不斷提升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這是師生雙方在生活數學化這條路上不斷前行的基礎[4]。
教師要給予學生廣闊的探究空間,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要激勵學生主動發現。同時,為了發揮對學生的指導作用,及時幫助學生解決他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使學生保持對生活的探究興趣和信心,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分享和展示的機會,并將其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比如,在教學“千克和克”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注意生活中對重量單位的應用,讓學生嘗試對重量單位進行換算。比如,超市蔬菜價格牌上寫著“5.4元/500克”,那么,1千克蔬菜多少錢?1斤蔬菜多少錢?大家習慣使用哪種重量單位?這些問題能夠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有效探究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及經驗進行作答。
(四)基于學生特點,給予個性化引導
每一名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這種特點不僅體現在他們的學習基礎、能力及素養水平上,還體現在他們的生活之中。比如:有的學生從小幫助家里做家務,會自己外出買家庭日用品,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可能比較好;有些學生喜歡玩數獨等游戲,雖然生活應用能力不是很強,但是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因此,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也應該和其他教學模式一樣,展開個性化的教學引導,結合學生的特點,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這其實是教師生活化教學理念的體現,因為只有教師充分理解了生活的多樣性,才能結合不同學生的生活予以個性化指導。比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有些學生的時間觀念比較強,教師應該適當加大學習任務的難度,指導他們在課堂上結合“年、月、日”的相關知識繪制近期的生活或學習計劃表;對于那些對“年、月、日”缺少認識的學生,則可以讓他們觀察日歷,嘗試找到自己的生日及其他重要日子等。
(五)有效開展教學評價,實現持續發展
科學、積極的評價能夠成為學生自主應用數學知識的心理支柱,讓他們從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所以,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保持積極向上的基調,還要促進學生在評價領域的發展。比如,給予學生自評與互評的機會,通過“評價單”等工具規范學生評價時的思路和行為,使學生學會客觀全面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活動中的實際表現,則是這種多元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不斷向學生提供必要的反饋,能夠幫助學生不斷進步,實現持續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強調生活與教學的有效結合,是小學數學教師努力的方向。小學數學教師要找到生活化教學的正確方向,還要找到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打造出全新的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
[參考文獻]
李丹.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5):114-116.
湯國平.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打造高效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9(8):42-43.
王彩鳳.對新課標下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探究[J].新一代:理論版,2021(6):284.
蔣一凡.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J].理科愛好者,2022(3):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