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要求學校給學生們減負。作業量減少,學業壓力減輕,雖然讓學生們擁有了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但是也導致了部分學生學習松散,成績下降。“雙減”政策的提出,原意是在保證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基礎上進行減負。因此,從減負增效理念出發,談談小學數學教學如何進行減負增效。
關鍵詞:減負增效;小學數學;教學研究
作者簡介:陸曉麗(1996—),女,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珍珠湖小學。
在教育熱潮的推動下,許多家長注重對孩子的培養,給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學生的童年生活都被課程所占據。在重壓之下,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不良的影響。因此,教育部出臺了“雙減”政策,旨在幫助學生減輕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在這一政策之下,學生的壓力確實減少了,但也出現學習成績隨之下滑的現象。所以在平日的課程教育中,教師應該遵循“減負增效”的教育理念,結合小學數學的特點,整合教材內容,借用教學工具,引導學生開展高效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從根本上解決教育難題。
一、注重課前準備,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一)簡化預習作業,提前熟悉新知識
面對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如果沒有提前預習,學生可能會聽不懂,進而影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因此,課前預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何在不給學生增壓增負的同時,讓學生通過預習提前熟悉新知識呢?教師可以合理地減少不必要的書面預習作業。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預習課本內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學生后續學習時對于知識點的陌生感,教學也能夠更加輕松有效。
比如,在預習“時、分、秒”一課時,除了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本中關于時間概念單位的介紹,還可以讓學生去觀察時鐘表盤內時針、分針、秒針如何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移動,體會秒、分、時之間的轉化關系。這樣,把預習過程變成一個有趣的認知過程,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體會數學知識點,能夠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同時促進學生后續對于課程內容的理解[1]。
(二)激發學生興趣,設計趣味導入
數學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課堂導入是關鍵。良好的課堂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目光,提高教學效果。有趣的導入也可以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壓力,具有減負增效的效果。教師可以利用溫故知新法進行課堂導入,即利用學生已學內容,導入將要講授的內容。利用學生熟悉的知識引出對陌生知識內容的學習,有助于學生遷移知識經驗,更好地理解新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實物展示導入法,通過設置問題導入新知教學。對于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直觀的圖形模型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順利地展開學習。
比如,在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教室中現有的立方體輔助教學,如正方體的粉筆盒、長方體的黑板擦。通過實物展示讓學生了解具體的學習內容,再提問:這兩個立方體之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性質呢?由此引發學生思考,順利開展課堂教學。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游戲導入法,簡單做一個與知識內容有關的小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之中,提高學習效率。
二、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問題驅動教學,增強課堂互動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較弱。而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單一的授課模式,注重教師講授,忽略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灌輸式的課堂教學讓學生認為數學學習枯燥無味,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心理,導致他們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負擔。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讓教學變得更加有趣。教師可以就課堂內容開展問題驅動教學,增強課堂互動。一方面,提問互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讓課堂充滿趣味性,減輕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問題驅動式教學可以讓教師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及時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以提高教學效率。
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單元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問題驅動模式進行教學。教師提問:生活中在何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用到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師利用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興趣,進而深入講解課堂內容。基本內容教授完畢后,再次提問:粉筆盒里一共有20支粉筆,要給班上56個同學一人一盒,一共需要多少支粉筆?然后根據學生們的回答情況,有針對性地對該知識點進行講解。問題驅動模式有助于增強課堂的互動性,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整體的課堂效率。
(二)運用趣味教學方法,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了解尚淺,因此在學習數學時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陌生感,以至于沒辦法集中精神學習數學抽象概念。數學源于生活,教師可以把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中,降低學生理解知識點的難度[2]。
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模擬生活情景,在網狀格上模擬小明同學的上學之路,使其通過上下左右平移到達學校所在位置。另外,在學習完“軸對稱”這一概念后,教師還可以提問,讓學生尋找生活中、教室里的軸對稱圖形。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提問,有助于降低學生的數學學習壓力,同時加深其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除此之外,在學習完“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一些基本概念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延伸到生活實際中去理解這些概念性質。比如,在拍照時固定照相機的三腳架就是利用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特點;學校門口的伸縮門,則是由一個個平行四邊形組合構成,其利用了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特點。把知識點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有助于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
三、豐富課堂活動,展開實踐教學
(一)利用多樣教具,展開情境教學
豐富課堂教學活動能夠提高數學課堂的整體質量,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果。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具,有助于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把書中的典型題目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在課件之中,也可以采用生動的配圖豐富學生的視覺體驗。
比如,在學習“千克與克”時,教師就可以在“一顆雞蛋(50)g”的旁邊配上雞蛋的圖片。又如,在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時,教師也可以在應用題旁邊配上相應的場景圖片:王阿姨在超市買了三箱玉米,一箱玉米有二十根,那么一共有多少根玉米?這類題目配合圖片演示,十分生動形象,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其他教學工具來豐富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理解。比如,在學習“認識圖形”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正方體積木搭建圖形,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畫出正視圖、側視圖、俯視圖等。教師還可以通過正視圖、側視圖、俯視圖讓學生運用空間想象能力搭建相應的積木圖形。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豐富學生的視覺感受,有助于學生更加高效地理解數學知識;利用多樣的教具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有助于全面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二)親自動手操作,豐富學習體驗
傳統數學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能被動聽講,課堂枯燥乏味,學生無法集中精神聽課。這樣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要避開教學誤區,加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通過豐富課堂活動的方式,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活躍度。教師可以結合數學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
比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可能性”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相關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如:將一個白球和一個紅球放入同一個不透明的盒子里,隨機抽取一個球,并記錄每次抽取的球的顏色。經過多次抽取后,可以得出抽出白球的概率接近50%。另外,在學習“時、分、秒”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時鐘表來理解時、分、秒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轉換關系。教師還可以借此與學生展開互動,通過撥動秒針、分針、時針來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時間單位的概念。實踐操作活動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四、合理布置作業,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
(一)改變作業模式,注重重難點
傳統的數學學習中存在這樣的誤區:對于難點知識,通過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的方式進行學習。然而這樣做學生看似都學會了該知識點,實則只是通過大量的題目訓練對某一類題目有了一個大概的解題套路,一旦題目條件發生了變化,學生就難以舉一反三,仍然不會解答。因此,教師需要摒棄題海戰術,從減負增效的理念出發,布置具有代表性的經典題目,讓學生真正地形成數學思維,發展數學邏輯。
比如,避免布置重復性的作業,而應該挑選具有代表性的題目,減少題目數量,將各種題型融入學生的作業中。題目難度要層層遞進,以保證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穩固掌握。此外,除了減少作業題目數量、提高題型的多變性和經典性,還可以讓學生對每一課的重難點進行整理和總結。在一個單元的學習結束后,可以布置“亮考幫”作業:“亮”點即提出這一單元所學習的亮點內容;“考”就是總結題目中的考點;“幫”就是指出對這一單元仍存有疑惑的地方,向教師請教,加強對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改變數學作業的模式,在減少題量、減輕學生壓力的同時,提高題目的經典性,并對知識點進行總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3]。
(二)設置評價機制,鼓勵學生學習
想要實現減負增效,除了控制作業“量”,還要加強對數學作業“質”的追求,以達到增強數學學習效果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建立一套評價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教師可以設置回答問題加分制度,給每個認真回答問題的學生加分獎勵。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時,在教授了克與千克的基本換算規律后,教師就可以進行課堂提問:5千克等于多少克?再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進行加分。此外,教師還可以對學生的作業質量進行評價。許多學生面對數學作業有畏難心理,越難做越不想做,浪費很多不必要的時間。因此,學生在做數學作業時,教師可以讓他們記下自己完成作業所用時間,以此來反向督促學生完成作業。教師再根據學生的正確率和完成作業所用時間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加分。最后清算每個學生一周的所得分數,對分數比較高的學生進行嘉獎,以提高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對于得分比較低的學生,可以通過私下談話了解他們最近的學習狀態,幫助他們調整學習心態等。在評價機制的作用下,整個班級充滿積極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增強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結語
在“雙減”政策下,數學教學越來越追求減負增效,在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的同時,從課堂導入、教學內容、課堂活動等方面豐富數學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數學教學質量,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丁紹美.關于減負增效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天津教育,2020(31):77-78.
李衛紅.關于減負增效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文淵(中學版),2021(5):669.
肖伶麗.減輕學習負擔,增強學習效果:關于小學數學減負增效的教學策略分析[J].文淵(高中版),2021(9):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