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文,趙璽然,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畢曉娟,孔 涵,楊 振,王仡陽,郭晨明△
(1.新疆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2.新疆醫科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00)
外科學作為現代臨床醫學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進步與發展反映了現代醫療水平的提升,大量患者通過外科手術得到了有效的治療,生存質量得以提高。在外科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動手能力、理解能力及生理解剖結構的準確記憶均有極高要求。目前,我國醫學類院校的教學模式主要還是以被動灌輸的傳統授課模式為主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難以系統掌握完整的知識體系,對學習及教學效果均產生消極影響[1]。因此,在外科學教學過程中對于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已刻不容緩。微課以互聯網為基礎,教學模式具有靈活性、便捷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有針對地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講解重難點問題。確保學生不受地域及時間限制,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對知識進行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核心、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提升學習效率為目的的教學變革。翻轉課堂以一種顛覆傳統教學的方式在國內迅速發展應用,該模式是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習為主要理念,有效提高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課堂參與度。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個性、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案,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積極解決問題。教師通過調整教學模塊,優化教學活動,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真正實現翻轉課堂。將微課與翻轉課堂融入外科學的教學中,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改善被動學習的現狀,促進對外科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提升教學效果。
由課前進行預習,線上及線下課堂學習相結合的微課聯合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已在多數綜合性大學的教學過程中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反饋,此模式能夠為學生創造合于個體習慣的學習環境,尊重個人學習習慣。以社交軟件為平臺利用互聯網的便利獲得課堂資源,教師憑借學生對于課程掌握度的反饋,針對學生個體程度及課堂整體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優化調整,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2]。這種新模式轉變了學生對知識的被動學習,將學習者作為整堂課的主體,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對現有研究總結發現,在外科學教學中將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模式實際應用時間不長,但推廣借鑒和發展的速度較快。在心內科、婦產科、超聲診斷等多個醫學課程中應用研究發現,使用新模式學習的學生相較于傳統模式下學習的學生在實踐技能操作的應用和臨床知識的掌握等方面有明顯的進步[3-8]。本研究通過比較微課聯合翻轉課堂的自主學習模式在外科臨床教學中的表現,闡述該模式在外科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實習的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生200名。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全部學生按照其所屬班級,分為試驗組(100名)和對照組(100名)。2組學生均使用相同的教材,由同一組經驗豐富的教師授課,且自愿參加本研究。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按照外科學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進行授課。試驗組實施微課聯合翻轉課堂模式,具體方法如下:(1)課前制定具體教學方案,明確教學目標,教師查閱相關資料,完成理論備課,創立線上學習討論小組,將課程的重難點制成10~15 min短視頻進行講解,收集相關資源進行課程拓展。(2)將教學內容根據大綱要求,按由簡至深的原則將要點進行劃分,通過制作微視頻、教學PPT及甄選習題。課前準備在課堂上需要進行互動的問題及思考題目。例如在“乳腺腺病”課程中,將課程分為:乳腺腺病的基礎簡介(定義、分類和病因等);常見臨床表現(周期性疼痛等);檢查檢驗方法(乳腺彩色超聲、核磁、造影等);治療方法及病情觀察。視頻的制作以外科臨床上的常見病例為基礎,通過教師的專業講解制作構成。(3)課前預習。通過微課上傳發布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及相配套的學習資料,要求學生積極完成對課程的預習。在學習小組中根據教師提前發布要求討論的問題進行同組探討,建立對知識構架的基本認識與把握,并通過對思考題目的查閱理解提出新的問題做到舉一反三。(4)課堂教學。根據所在授課班級,將學生隨機分成若干組,并選擇1名學生作為小組代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同組進行討論的問題作為牽引,講解理論基礎知識,對外科臨床上常見的典型病例集中討論,對于學習的重、難點知識則采用模擬角色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記憶。(5)課后總結。學生對于知識的全面概括在教師的引導下完善,并完成相關課后在線習題,根據學生答題正確率優化教學方案。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由課前預習,線下集中授課,布置課下學習任務等部分組成。
1.2.2問卷調查 以試卷評分和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學生考試成績、教學模式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1)考試成績:最終成績由理論考核和臨床技能操作成績匯總而成,占比分別為50%。(2)教學模式及效果評價:由課題組自制,包括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和課堂文化等內容,每項分別為25、30、25、20分,滿分共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研究效果越好。

2.12組學生一般資料比較 2組學生在性別和年齡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2.22組學生最終考核成績比較 試驗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和技能操作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2組學生最終考核成績比較分)
2.32組學生教學模式及教學效果評價比較 試驗組學生在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及課堂文化方面的評價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學生教學模式及效果評價結果比較分)
外科學作為醫學生在學習臨床知識,培養臨床實踐能力中的重要學科,教學模式的改進對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醫療技術的提升、教育模式的不斷創新,對于醫學生全面理解掌握專業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10]。針對外科臨床教學更需要學生掌握獨特、復雜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需要在教學時優化教學質量,使其在有限的課時中發揮最佳的作用[11-12]。在以往模式下教學的主體往往是教師,教學效率較低、學生較難掌握抽象的知識、難以達到教學目標是其不可回避的缺點?;谖⒄n的學習方式,展開翻轉課堂教學,將教學目標要求完成的內容留給學生課前預習,利用課堂上的黃金時間使學生進行匯報探討、提出問題,通過教師引導解決問題。
此次研究通過隨機對照,將外科學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與傳統授課模式的教學成果相比,結果顯示,試驗組最終理論成績和技能操作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學生對于課堂效果評價的反饋也顯示出微課與翻轉課堂的聯合有效刺激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改善了被動學習的弊端。學生對于自我的學習能力及知識掌握上的空缺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學習效率得以提高?;谖⒄n與翻轉課堂的自主學習模式在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探索其在加強學生間交流,激發學習興趣,以及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積極影響,在增進師生間交流,促進更加科學、高效的教學方式形成的影響作用,從而達到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外科臨床操作中具有風險性、復雜性的關鍵步驟,進而提升外科臨床教學效率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外科教學中,微課聯合翻轉課堂相較傳統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習者的成績、臨床技能應用和教學滿意度方面有明顯作用,最終教學效果令人滿意。該模式應用于外科教學有益于推進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為醫學人才培養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