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霞
挫折是每個人成長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特別是對于正在成長的小學生而言。如何幫助小學生積極應對挫折,走出困境,成為自信、堅強的個體,成了我們亟須解決的問題。家庭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承受挫折是孩子增長智慧、磨煉意志的必經之路。當前,許多家長和學校過分看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導致許多學生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在小學德育課程及家庭教育中貫徹挫折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抗逆能力,還能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庭教育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最直接、最深入的教育方式之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境,也是他們學習價值觀、行為模式和情緒管理的重要場所。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積極應對挫折的能力,提高他們的逆境應對能力。某項調查數據顯示,家庭氛圍和父母的教育方式與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那些在家庭中得到積極情感支持和有效教育引導的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更具有應變能力,更容易克服困難。
孩子的啟蒙教育在家庭。在家庭環境中滲透挫折教育尤為重要。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小學生長期處在順境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弱。要想培養出具有強大心理素質的新一代青少年,家長就要及早更新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中高度重視挫折教育。
小學生猶如正在拔節成長的一棵小樹苗,沒有堅韌的枝干和強大的內心,外界因素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影響非常大。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許多原本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和期望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尤其是那些家庭經濟狀況較為寬裕的孩子,更是如此。孩子即便是學習中遇到困難,家長也會盡最大可能地給予幫助。大多數孩子由于缺乏對生活和學習中各種挑戰的認知,也就缺少應對困境的勇氣和能力,當他們離開父母,在孤立的環境里遇到困難時,可能會感到束手無策,甚至還會因生活上的一點點不順心或者學習中的一絲絲不如意而自暴自棄。因此,只有通過在家庭教育中加強挫折教育,并且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幫助,才能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更優秀的心理品質和健康的個性。
任何人的成長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一點挫折也沒有。挫折教育就是要消除兒童的依賴性,鼓勵他們獨立面對困難。當面對挑戰時,有些人會勇敢地接受挑戰,從而激發自己的潛力,實現更大的進步;而有些人則會畏縮不前,放棄希望,從而失去信心。這就說明,在處理挑戰時,采取的態度和方式會影響最終的結果。當家長發現孩子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挑戰時,應該給予他們積極的指導和鼓勵,讓他們勇敢地面對挫折,并且通過不斷的思考、嘗試和改進來激發他們的潛能,從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
逆境出人才。通過讓孩子接觸挑戰,他們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社會知識,更好地理解人生,并且可以鍛煉自身的意志力。家庭教育中重視挫折教育,不但能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還能增強其心理素質。但現今很多家庭重養育,輕教育;重生理,輕心理。幼兒園或是小學階段,大多數孩子上下學都由家中大人輪流接送,輪到孩子做班級值日時也需要家長幫忙。家長過于關注孩子的分數,而忽視了他們的天性,導致許多孩子在學業上表現優異,但在實際生活中卻表現不佳。家庭教育中要及早重視挫折教育,父母可以通過模擬生活場景設置多種挫折,如可以通過“我今天很累,你自己洗衣服”“學校離家不遠,你自己坐公交車上學”“媽媽晚上加班,你煮點面條吃”等方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從生活、學習的點點滴滴做起,磨煉孩子堅強的意志。
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孩子需要鼓勵。“我行”“我很勇敢”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幫助孩子獲得自信心,即通過給予他們正面的暗示促進他們的發展。“我行”“我很勇敢”強調了一種贊賞、尊重的心理狀態,它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發揮潛能,獲得更大的進步。通過獲得他人的認可,孩子可以更好地發揮其獨立思考的潛力,從而獲得更多的自信。因此,給予孩子足夠的激勵,不僅可以增強其自信,還可以幫助其建立良好的信念,從而更好地應對“我行”中的挑戰。此外,恰當的抗挫訓練也可以讓孩子體會到真正的成功。
研究表明,個人從親身經歷中獲得的信息會在大腦皮層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并且持續時間較長。這種經歷對于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那些經歷過更多、更深刻挫折的孩子,不僅擁有更強的抗挫能力,還更容易形成正確的挫折觀、價值觀,并學會如何應對挫折。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多,更容易發現并捕捉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因此,家長應該引導孩子認識到自身的行為和態度,以及在應對挫折時存在的不足,鼓勵他們學會正確處理負面情緒,并且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而不是一味地責備自己。如學習文化知識、閱讀、唱歌等活動,可以幫助孩子轉變消極情緒,掌握更多應對挫折的技巧,從而提升他們的抗挫能力。
強大的抗挫能力能夠培養小學生頑強的心理素質,幫助小學生安全度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激發小學生潛在的能力,使他們能夠以陽光的心態積極面對未來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家庭在培養小學生抗挫折能力中的“基石”作用和學校教育的主體地位。
挫折教育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我們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來指導,并通過日常生活來培養他們的抗挫能力。對孩子進行的挫折教育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現在多數孩子家庭物質生活條件較好,家長舍不得讓孩子吃一點點苦,受一點點磨難。例如,家長發現孩子在上學期間沒有帶水杯,就會趕緊把水杯送到學校;看到孩子在家做完作業卻不愿意收拾書包,就會主動幫孩子收拾;有的家長為了孩子上學不遲到,每天給孩子洗臉、穿衣服等。這種情況下,孩子以后遇到沒拿水杯或是某本書忘帶的情況,不但不會意識到自己的粗心,還會埋怨家長沒有及時給他帶上水杯或是裝好書本。
作為“新手”家長,應該多學并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良好的成長心理與抗挫能力,可以故意給孩子設置一些成長的障礙,或是給孩子制造一些犯錯誤的機會。這里所說的制造成長的障礙并不是有意識地為孩子制造絆腳石,而是要在孩子每天面對的自然而然的挫折中告訴他們“跌倒了如何爬起來,如何調整后繼續前進”,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更加勇敢地去面對遇到的挫折。
由于孩子年紀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在遇到困難時很容易失去信心,如果大人總是替他們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產生依賴、害怕挑戰和懶惰的心態,從而不愿意去嘗試新的事物。因此,挫折教育就是要幫助孩子克服這種依賴,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挑戰。抖音上有這樣一段視頻,一對父母正坐在餐桌前吃飯,他們還不會走路的孩子突然站起來,踉踉蹌蹌地慢慢挪步前行。孩子的爸爸和媽媽看到后很是吃驚,但并沒有離開座椅去扶孩子,而是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看孩子一步步艱難地行走。由于剛開始學走路,孩子走得很慢,而且走路重心不穩,沒走幾步就向前栽倒了。這時,孩子的爸爸、媽媽不僅沒有驚呼,還穩坐在椅子上。孩子的做法更令人吃驚,他沒有哭而是自己嘗試著站了起來,慢慢悠悠地走向了離他更遠一些的媽媽,并撲進了媽媽的懷抱。面對剛學步的孩子,這對父母的做法看似“狠心”,實際上是“智慧”,因為他們不想剝奪孩子站起來的勇氣。關于孩子摔倒了“扶不扶”的問題,大家是有爭議的。做過父母的都知道,孩子摔倒后,如若父母立即跑過去給予孩子幫助、支持和攙扶,會傳遞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當他摔倒了或者遇到一些困難時,父母一定會主動幫助他。生活中,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發生意外或者摔倒后,總會在第一時間就跑出來將孩子扶起,有時還會故意大聲地埋怨是“地不平”“椅子礙事”等。如果家長總是把問題歸咎于別人,那么孩子很難振作起來,因為他們意識到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外物,而非自己。另外,家長的及時安撫也可能導致孩子變得依賴他人。
孩子是在感受和體驗中學習的,不做嘗試就會失去許多發展的機會。當今的競爭環境十分激烈,不僅是在知識和智力上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在意志和品質上的考驗。一個人如果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果敢堅毅的品質,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是萬萬不可能的。作為父母,不應該過分保護孩子,而是要學會放手,在日常的教育中,可以教導他們一些有效的抗擊挫折的技巧,讓他們在挑戰與挫折的磨煉中不斷成長。
例如,有家長會鼓勵或者陪著孩子聽一些名歌金曲,通過音樂的熏陶,疏解遇到挫折的苦悶情緒,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出去體驗一些艱苦的勞動生活,讓孩子在實踐中感受勞動的艱辛,同時體驗勞動創造的美好和帶來的快樂。
又如,有家長看到自己孩子書寫很亂,就鼓勵孩子練習寫字,孩子練了一段時間后,效果并不明顯。這位家長就陪著孩子一起練習寫字,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慢慢學會靜心做事,學會認真對待,漸漸地孩子的書寫明顯較之前規范了。
當孩子情緒變得過于激動時,家長應該采取一些非攻擊性的、符合道德準則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緩解壓力,如將孩子帶到安靜的地方,讓他們大聲呼喊;或者給予一些軟質物品,讓他們盡情地拍打;或者讓他們大聲哭泣,并且自言自語,說一些鼓勵和克制自己的話。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在適當的發泄中調節情緒,從而緩解挫折帶來的焦慮感。
為了確保教育的有效性,應將挫折教育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之內。教師確定教育的具體目標時應該充分考量學生的不同需求,以便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不同學習背景以及不同的成長過程,進行相應的調整。如果“閃光點”的目標設定得太高、太復雜,而且任務過重、重復頻繁、耗時過長,那么孩子的自主意識、責任意識將受損,導致缺乏自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家長應該仔細觀察“跳一跳,夠得著”,根據逐級遞增的原則,制訂合理的“閃光點”,以便給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并給予適當的激勵與贊賞,以幫助孩子實現更好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
挫折教育簡單地在某個階段判定效果也不符合規律,今天挫折教育的效果也許在以后的某個過程才會體現出來。因此,作為父母,我們必須密切觀察孩子的日常表現,并且不斷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觀。如果發現孩子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我們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強對他們的教育。此外,我們還需要加強對挫折教育的宣傳,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小學階段的挫折教育取得真正的有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