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摘 要:新材料作文確實存在一些類型特征,但是一旦以類型分析作為審題前提,或者在審題教學時將類型固化為立意判斷的前置依據,這就是重蹈套路化教學的覆轍。新材料作文教學,應該將對材料本身的語意理解,置于作文審題的首位。讓作文審題回歸語意本質,回避套路化審題,是新高考對學生素養的考查要求,更是鍛煉學生面對創新作文題型應有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考;作文審題;反套路化;材料;類型
一、高考作文審題訓練不能依據題目類型灌輸立意要點,真正讀懂材料是第一步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編寫的《高考試題分析(2024年版)·語文》在分析2023年的高考作文命題時指出:形式上以新材料作文為主,主要采用“材料+導引語+寫作要求”的模式,注重情境設計,以任務驅動作文,反套路化命題。
反套路化命題,已成為高考改革的新要求。命題“反套路”,答題“去套路”,是當下高中語文教學的新風向。在作文教學中,“去套路”的作文訓練逐漸成為認知自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作文結構“去定式”,尤其是議論文寫作,簡單的并列式、千篇一律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假邏輯式,由于無法接駁“可以預想的題目”,逐漸消退;二是素材應用“去范式”,以往不少教師會花費大量精力教學生如何利用有限的素材“以不變應萬變”,這種傳統在“情境化”命題背景下失去“神效”;三是思維訓練“去類型化”,一些教師不是通過訓練學生思維應對不同的作文題,而是用不同類型的作文代替思維訓練,這很容易造成學生寫作思維固化和議論語言空洞的問題。
但是,當前的作文教學實踐依然存在套路化現象,即作文審題訓練類型化,依據題目類型灌輸立意要點。就已有的新材料作文題型來看,材料形式上確實存在側重關系或突出任務驅動等不同類型,材料內容上更是廣泛存在名言、時事、寓言、詩歌等類型。形式和內容的不同存在,可以是審題訓練的注意點,但一旦以類型作為審題的前提,或者在審題訓練時將類型固化為立意判斷的前置依據,這就是在重蹈套路化教學的覆轍了。
回看2023年高考七套試卷,幾乎回避了明顯的關系型或任務驅動型命題,而且對命題材料做了一定“瘦身”,沒有出現過于冗長的表述。除了北京卷的命題作文外,其他各卷命題材料后的提示語都非常簡潔:(1)這句話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全國甲卷)(2)請據此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全國乙卷)(3)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新課標Ⅰ卷)(4)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新課標Ⅱ卷)(5)品讀此聯,你有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任選角度,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天津卷)(6)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上海卷)同時,材料內容除了天津卷是“人物故事”外,其余均是議論性語言材料——觀點或現象評議,而2022年高考作文材料則是“觀點”“人物故事”“時事材料”“古代文化”“圖表”等元素的豐富呈現。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新材料作文在命題中逐漸凸顯材料本身對寫作的主導作用,淡化材料之外對寫作的限定;逐漸突出對材料本身理解的重要性,不再提供明確的寫作主題。在這樣的趨勢下,如果在作文審題訓練時依然抱著類型化的思路,希望通過套路化訓練掌握不同類型材料的審題方法,就違背命題意旨了。事實上,無論材料類作文以怎樣的“類型化”出現,作文審題的重點都在于讀懂材料。也就是說,作文審題必須回歸語意理解的本質。從這一點出發,所有的“類型”無非是材料裝飾。當然,我們并不否定對作文類型的價值思考,而是希望將對材料本身的語意理解,置于作文審題的首位,適當借助“類型”分析提高立意的精準度。
基于對材料語意的理解,無論遇到何種類型作文,學生都可以通過把握語意進而正確立意,因為“類型”是可以理解的“寫作限制”。但是,先入為主地以作文類型來推斷如何立意寫作,卻是危險的,因為任何套路化的審題都是對思維的鉗制。讓作文審題回歸語意本質,回避套路化審題,是新高考對學生素養的考查要求,更是鍛煉學生面對千變萬化的創新題型應有的思維能力。
二、如何讀懂材料的立意、要素和邏輯
(一)讀懂材料蘊含的立意
以2023年新課標Ⅰ卷作文材料為例:
好的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可以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材料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以“好的故事”開題,列舉其作用;第二個層次指出“故事是有力量的”。聯系兩個層次的語意可以發現,第一個層次列舉的作用就是第二個層次的“力量”,而且是積極的力量;第二個層次的“故事”就是第一個層次所說的“好的故事”。因此,整體理解語意,我們可以將材料的內容概括為“好的故事具有各種力量”,以此為立意方向,可以確保作文不偏題。相反,不能準確理解語意,抓住“故事”或者“力量”簡單立意,行文就偏題了。因為故事有好有壞,力量有正有負,材料限定的是“好的故事”和“積極的力量”。
其實,讀懂材料蘊含的立意,就其本質而言,是語文素養“思維發展與提升”的主要表現。它不專屬于作文審題能力,需要建立在廣泛的語文學習基礎上,包括在其他題型訓練中獲得。因此,材料作文的審題能力不能也不應該限定于作文訓練。對于語文素養高尤其是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品質好、語言領悟力強的學生,審讀作文材料是重點而非難點。在強調素養、突出能力的課改背景下,教師一定要打破作文教學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將審題能力培養置于豐富的語文情境中加以鍛煉。例如,在講解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黑塞的《讀書:目的和前提》時,可以將文中“我們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杰作的真正價值”這句話假設為作文材料,要求學生模擬審題。這句話前一半語意落在“自己的價值”,后一半語意落在“杰作的價值”,抓住“先”“才”兩個表明關系的詞語,可以得出整體含義為:個體修為是獲得閱讀意義的前提——以此立意,作文方能扣題。
(二)讀懂材料細部的要素
盡管2023年高考八道作文題目沒有明顯的關系型或任務驅動型特征,但熟悉出現過的有一定特征性的作文命題,仍是有必要的,只不過必須建立在整體理解材料語意、厘清材料細部要素的基礎上。
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為例:
“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材料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揭示“下法”,語意為闡述圍棋三個術語;剩下的內容為第二層,語意為闡述三種“下法”對學棋者的重要性,以及“下法”之間的相互影響。整體把握,我們不難發現第一層闡述的三個術語是材料的三個陳述要素,第二層闡述三種“下法”的互相影響,是在解釋三個要素的互相關系。因此,寫作時必須兼顧三個要素,且在行文中體現它們的關系。這是材料本身的限制要求,也構成了所謂的“關系型”作文。
這就說明,新材料作文到底屬于哪種類型不需要套路化對待,判斷的根本依據在于通過閱讀材料,尋找材料內部是否出現多個陳述要素,以及是否對多個要素進行關系闡述。再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強弱”作文,材料中出現兩個陳述要素“強”“弱”,且有“轉為至弱”“變而為強”這類揭示轉變關系的詞語,顯然就是關系型作文。至于任務驅動型作文,一般在材料中不會明確提出任務要求,但在材料后的情境提示中會限制作文的立意和題材范圍。例如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中的“管仲鮑叔”“圍繞上述材料”“你對哪個感觸最深”這些限定性詞語,以及“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的情境設置,就規定了學生的感受和思考必須“就事論事”,暗示了寫作必須注意講述者、聽眾的身份特點以及發言稿的基本格式。這些只需要學生仔細讀題加以區分,不應該成為類型化審題、套路化寫作的焦點。
總之,不簡單以類型判斷立意行文,而是通過全面把握材料細部的要素及其關系,嚴格遵循情境提示進行寫作,不僅可以保證作文體現命題特征,而且可以減少學生套路化辨別作文類型,提高面對新出現類型作文的審題能力。
(三)讀懂材料內隱的邏輯
在讀懂材料語意并根據情境提示的基礎上進行寫作,行文立意就不容易偏題。但是,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不偏題”的基礎上讓寫作走向深刻和豐富,這就需要讀懂材料的內隱邏輯。
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為例,我們再讀“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這三句話,不難發現,它們是基于“妙手”而展開的關系闡述。這就啟示我們,“正確追求妙手”應該成為行文的價值指向,而“本手”“俗手”應成為文中“追求妙手”的路徑分析。
同時,我們還可以研讀材料語句并進行邏輯推問,從中獲得的啟發可以成為作文分析的角度。從材料句“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推問可知——沒有全局觀的人,可能會因一時之利而滿盤皆輸;材料句“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推問可知——本手更多是針對初學者,反之,對于棋藝成熟的人,不妨多嘗試,只有敢于嘗試才能有妙手;材料句“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推問可知——“不易提升”不是不能提升,這就需要思考俗手的價值。
將這些通過材料邏輯推問獲得的啟示寫入作文,至少有三個方面的作用:第一,從材料審題看,實現了整體把握和內在邏輯的高度吻合;第二,從作文立意看,落實了“選準角度”的要求,避免了作文單純圍繞材料含義反復論述的乏力和單調;第三,從行文觀點看,落實了“結合材料”“不得脫離材料”等要求,豐富了行文分析角度,實現了中心論點到分論點均來自材料的高度支撐。
當然,讀懂材料中更為內隱的邏輯,看透命題人的“小心思”,使作文立意精準而深刻,需要注意兩點:其一,所有的邏輯推問,都要建立在整體理解材料、全面把握材料語意的基礎上,否則所謂的“推問”可能偏離命題要求;其二,不是所有推問獲得的啟示都可以進入寫作范圍,推問的本質是通過發散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分析問題,其中獲得的觀點需要符合行文邏輯,否則文章會出現觀點堆疊、結構松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考試院.高考試題分析(2024年版)·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2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