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斌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文化傳承與表述,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與旅游業進行融合發展,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傳播使命。為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促使其與旅游業融合發展,該文主要運用文獻分析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等方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與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關系、融合原則等做出簡要說明,論述了新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優勢,結合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新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策略,有助于我國的旅游業更加長遠的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旅游業;融合發展;優勢問題;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F592?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c)-0112-05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in the New Era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and express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eeds to be integrated with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better fulfill the mission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e it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with the tourism industry,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analysis, experience summary, and action research to briefly explai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and the integration principles. It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Combin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at the current stage, this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mor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Tourism;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dvantage issues; Effective measures
中國是具有豐富歷史文化的國家,有著許多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也包括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先輩留存下來的巨大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而是要與新時代背景下的旅游業融合發展,這樣既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弘揚,還能給旅游業注入新活力,促進旅游行業的健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能有效帶動經濟發展,不僅能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還能讓群眾在旅游的過程中感受到文化的洗禮,給人們的生活注入新鮮活力。
1 新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與特征
1.1 分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可分為5種類型,首先是口頭傳統與表現形式,比如有詩歌、神話、故事、傳說,以及其他與文化相關的故事講演和公開表述等;其次是表演藝術,類似肢體語言、戲劇、木偶、音樂與舞蹈等內容;再次是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等,還包括有民族習俗、游戲、體育活動,這種類型當中更多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形式;從次是與自然以及宇宙知識相關的實踐活動,包括有自然與農業活動,生態知識與空間概念,以及海洋與環境等方面的內容,更深層的還有天文、氣象、預言與宏觀世界等;最后是具有地域特點的人工技術與生產技術類型,這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類型與內容。
1.2 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性的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形式與物質遺產不同,沒有特定的物質形式,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傳統文化產物。除此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具有靈活性的特征,不僅是重要的傳統文化傳承,還具有核心知識與技能,能夠隨著時代的變化產生新的生機。這些特征能夠表現在表演藝術與社會實踐當中。傳統的手工藝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突出代表,既體現出人民群眾的智慧,又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1]。
2 新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關系
2.1 旅游業的發展能夠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在新時代背景下,旅游業的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隨著旅游行業的不斷發展,需要的文化資源與自然環境資源也越來越多,因此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從而達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也讓旅游業能有更加健康長遠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為旅游業帶來新鮮的活力,而旅游行業也能起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作用,兩者的融合更是能帶動經濟的發展,使得國家經濟有進一步的提升。
2.2 旅游業的發展可以提供保護資金支持
現階段在旅游行業的發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重要的資源,能夠幫助旅游行業完成戰略發展目標,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能起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并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通過旅游業的發展,能讓大量游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然與人文特征,能夠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更多的重視與保護。旅游業的發展能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更寬廣的發展與傳承空間,同時也能為相關遺產保護部門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讓旅游市場可以繁榮發展,也讓文化傳承融入人民群眾當中。
2.3 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推動旅游產品發展創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能夠帶動文創市場的發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品的結合不僅能夠推動地區的發展建設,還能進一步開拓文創市場,讓具有文化特色的產品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方式。各地的旅游開發部門應當加強與高校以及研究創意組織的合作,設計出一系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旅游產品,這樣不僅能更好地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還能給游客帶來特殊的旅游體驗,讓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保存下具有紀念與文化傳承價值的旅游產品[2]。
3 新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優勢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旅游形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具有文化性與地域性的特點,再加上與地方政府相互合作,能夠給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活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固定的形式與內容,許多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都無人知曉,而與旅游業有機融合能夠對非物質文化起到良好的宣傳與傳承作用,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借助旅游活動展示自身的文化形態,這樣不僅能讓更多的藝術表現形式被群眾知曉,還能豐富旅游內容,給游客帶來不一樣的旅游體驗。
3.1 提高傳承保護效果
新時代背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能夠提高對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效果,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生存發展的空間,一些手工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間的流逝也逐漸沒落。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能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與傳承,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成為地方的代表性文化特色,讓勞動人民的智慧得到進一步的弘揚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的融合能夠起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真性與完整性的作用。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點,在開發旅游項目與旅游產品時,能夠更具有市場核心競爭力,幫助旅游行業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實現健康發展。
3.2 增強旅游業競爭力
旅游是綜合性較強的行業,旅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發展能增強旅游業的市場競爭力,不僅推動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讓旅游行業成為新的經濟支柱。一些旅游城市更是大力扶持旅游業,并深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旅游業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柱型產業,并加強政策的扶持力度,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更加順利。有些地區的旅游業還處在起步階段,需要對資源進行合理轉化,以此來增強地區經濟優勢。首先是設計多樣性的旅游產品,并在產品中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這樣不僅能讓達到傳承文化的作用,還能刺激不同階層的消費者消費;多樣性的文化產品更能吸引旅客的注意,滿足旅客的購買需求。其次是開發特色的旅游產品,為了讓旅游行業的市場競爭力得到提升,可以利用個性化的旅游產品開拓旅游市場。以獨特的風格吸引旅行者的注意,這樣不僅能讓旅游產品有更好的銷量,還能讓旅游行業的發展更加具有生命力與持久力。最后是制定性價比較高的產品,以此來提升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合理的價格能讓游客更快地接受產品,還能依靠銷量更快速打開市場,讓旅游業能夠充分發揮出市場競爭優勢,同時也讓游客用最合適的價格購買到最理想的產品[3]。
3.3 開發特色旅游產品
隨著旅游開發的持續深入發展,積極開發旅游產品,完善旅游服務體系,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入成為旅游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開發特色的旅游產品能夠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具有民族與地域特點的旅游工藝品與紀念品,這不僅起到了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還能讓更多的旅游者感受地方特色,了解當地文化。不同地區根據自身發展的不同也會開發不同的旅游商品,并且利用品牌效應進行文化產業創新,這樣既能展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又能促進旅游產品的銷售發展。特色旅游產品一定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進行設計,讓產品更具收藏價值,讓游客通過產品感受到當地的文化內涵,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主要目的。
4 新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
4.1 相互統一原則
新時代背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需要堅持相互統一的原則,要兩者始終保持良好的互動性,把保護傳統文化傳承作為融合發展的首要目標,這樣才能讓旅游行業健康快速地發展,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傳承與弘揚。
4.2 適度開發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還需要遵循適度開發的原則,不能一味地開發傳統非物質文化,要適當地保持與文化的距離,這樣才能起到真正的保護作用。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可以融入旅游產品開發中的,比如神話傳說或者節慶民俗,這些內容對旅游產品的創新有著一定的幫助作用,而有些手工技藝類的內容卻需要應用適度開發原則,對傳承藝人進行保護,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最佳狀態[4]。
4.3 利益共享原則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開發旅游產業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及物力,但是有些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所能提供的資金也相對有限。就目前情況而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保護就是助力旅游業進行發展,兩者的融合不僅能起到良好的文化保護作用,也有助于旅游產品的開發以及旅游行業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應當堅持利益共享原則,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與發展的同時也能提高旅游行業的市場競爭力。
5 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5.1 融合創新發展不足
現階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業發展過程中,需要融合創新發展,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導致兩者融合的效果并不理想,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沒能順利傳承,旅游業的發展也遇到的阻礙。首先,表現在旅游產品的結構比較單一,進行融合的過程中沒能結合地方的旅游與產品特色,沒能有效提高產品的經濟價值,導致產品的結構單一,無法滿足游客的購買需求。其次,產品開發的程度不足,許多地區只停留在了表面的開發,沒能結合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做深層的旅游挖掘,使得旅客對旅行的整體感官并不算好,這是極其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行為[5]。最后,旅游行業的發展規劃不足,許多地區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融合的過程中,盲目結合,沒有根據地方的發展需求設計具有特點的旅游產品,也沒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因此在融合期間存在許多的問題,不僅影響了旅游業的長久發展,也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沒能得到應有的保護與傳承。
5.2 保護管理不夠完善
不同地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也不相同,在與旅游業的融合過程中,需要細致地開展保護與管理工作,但現階段的保護管理措施還不夠完善,相應的機制也不夠健全,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受到阻礙。其具體表現,其一集中在過分重視經濟效益方面,許多地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的時候,只重視融合帶來的經濟效益,忽視了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緩慢,不能滿足之后的融合需求。其二表現在了同質化嚴重方面,一些地區沒有根據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進行融合,致使旅游的內容出現同質化現象,不能給旅客帶來新奇的體驗,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其三地方政府與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也存在不足,沒能建立相應的保護與管理機制,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發展受到了影響[6]。
5.3 宣傳力度相對較弱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需要得到地方經濟的支持,也要做好宣傳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當地旅游產業。只是在實際的融合發展過程中,由于宣傳不到位,導致融合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一主要是宣傳方式的問題,部分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沒有深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特色,只是進行簡單的宣傳,沒有根據特點加強宣傳力度,使得當地的旅游特點不足以吸引大量旅客。其二是旅游的氛圍不足,有些地區為了能快速發展經濟,過分地使用融合發展的方式,消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沒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這樣不僅會降低宣傳效果,也會給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利于之后的文化與旅游發展。
6 新時代背景下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有效措施
6.1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融合價值
從2004年開始,我國就致力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弘揚工作,到目前,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從最開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到現在的保護升級,都是為了傳承優良文化內涵,讓勞動人民群眾的智慧得以延續[7]。在新時代背景下,應當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有效發揮融合發展的價值,使得區域文化與旅游業能夠得到有效的發展。國家與地方政府應當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定的資金支持與政策支持,修建非物質文化公園,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健康的發展,政府還要動員群眾積極參與文化融合創新發展活動中來,讓旅游者可以感受到當地的文化特色,從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更多的探索興趣。旅游者既是文化的見證者也是傳播者,經過旅游者的宣傳能讓更多人了解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就是為了讓文化可以得到傳播,讓地方的特色能夠展現在群眾面前,這不僅能帶動旅游業的發展,也能讓地方經濟得到較大的提升。
6.2 打造特色產業,增強文化傳播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入,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打造特色產業,以此來增強文化傳播,這樣既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又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更多人所熟知[8]。在打造特色產業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地方的文化特點,例如代表地方的動物或者植物,還有能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與工藝品,這些都可成為特色產業中的重要元素,不僅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魅力,還能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進行融合發展以來,已經打造出了許多具有鮮明特色的旅游城市與景點景觀,讓旅游者可以在享受美好景色的同時也能受到傳統優良文化的洗禮。特色文化產業的打造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新,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流行元素,從而來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9]。各地政府部門也需要加強產業管理,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務,讓旅客能夠在旅游的過程中有良好的文化體驗,這樣不僅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還能讓當地的旅游業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打造特色產業的同時也需要增強文化的輸出,要以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產品特色,完善旅游路線以及旅游項目,讓旅游行業能夠有特色的健康發展。
6.3 開拓文創發展,增強宣傳力度
在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時,需要深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在價值,并結合現代的流行元素與大眾審美,不斷增強宣傳力度,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能促進旅游業的整體發展。當旅游者看到一些具有強烈感官的文化藝術表演后,會產生深刻的印象,但隨著旅游時間的結束,也會逐漸遺忘,這時就需要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出現,讓旅游者加深記憶,能夠時刻回憶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并能向周圍的人講述產品所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一定要開拓文創產品發展道路,加強宣傳力度,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融入產品的研發與創造當中,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旅游宣傳的效果,也讓地方的旅游業能夠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在產品的價格方面也要根據產品的價值進行定位,這樣才能刺激旅游者購買,起到宣傳非遺文化的作用[10]。
7 結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在融合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還要與當地的旅游特色相結合,開發更多具有文化寓意的產品,以此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完成文化傳播。國家與政府要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要增強宣傳力度,讓旅游業能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幫助下煥發新的活力,這樣才能達到融合發展的效果,也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旅游行業也能得到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時吉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動力機制及實現路徑[J].當代旅游,2022,20(6):8-10.
[2] 馬創,王晶.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業開發的良性互動策略[J].當代旅游,2020,18(33):4-5.
[3] 王公為.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耦合發展研究——以內蒙古為例[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21(3):40-45.
[4] 張琴.長沙湘江古鎮群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模式探析[J].旅游縱覽,2021(11):108-110.
[5] 杜錦.新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1(10):141-143.
[6] 劉玲,葉水云,肖燕萍,等.論民族地區“非遺”保護與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以湘西自治州為例[J].旅游縱覽,2020(17):35-37.
[7] 徐鵬飛,韓順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機理、動力與路徑[J].北京文化創意,2020(5):49-55.
[8] 李珍梅.大同長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長廊建設與旅游業發展研究[J].旅游縱覽,2020(19):91-93.
[9] 沙林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區域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J].商業文化,2022(4):36-37.
[10]時吉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機制研究[J].旅游縱覽,2021(17):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