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玉龍 楊浩旭
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事業的支柱,我國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稱贊其為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但長期以來我國鄉村教師嚴重缺乏,某些地區師生比一度高達 1: 26[1],鄉村教育質量和水平難以從根本上提升。進入新時代,國家更加聚焦和關注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相繼出臺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本,鄉村教師待遇與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升與改善,鄉村教師人數穩步增長,相較于之前鄉村教師的絕對缺乏的局面有所緩解,但鄉村振興對于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與此同時鄉村教師的內生動力不足,存在潛在流動風險等問題更加凸顯,這折射出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由量向質轉變的新要求,這也是對于當前如何做好鄉村教師的激勵工作,使鄉村教師扎根鄉土所提出的新挑戰。基于此,本文在總結現有鄉村教師激勵的經驗的基礎上,探討了如何更進一步做好激勵工作的措施與建議。
鄉村教師作為廣大教師群體的組成部分,他們身為教師并且長期處于基層,既具有作為教師所承擔的內生性因素工作任務,即日常的教學責任和義務,鄉村教師首先要承擔起作為教師的責任,要為鄉村振興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做好教學工作是重中之重。教學工作一般來說主要分為五大部分:課前準備階段、課堂教學階段、批改作業階段、課后反思階段和管理學生階段?!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因此做好教師工作必須兼顧這五大工作內容,而要做好這些工作,勢必要耗費教師大量的精力。于外附性因素一方面而言,鄉村教師進行家訪、頻繁的上級檢查、承擔學生安全教育的責任、同時有些地方政府要求鄉村教師通過建立檔案、走訪農戶等方式為農村扶貧出謀劃策等大量非教學性工作,基層治理的壓力增大,不可避免地加重了鄉村教師的工作負擔,精力產生分散,并且容易滋生不滿情緒,對安排的工作產生抗拒心理,甚至影響到正常教學工作,進而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升。
影響教師工資待遇的主要是績效工資和津補貼兩種,而這兩種教師工資收入主要是由地方和學校的財政支付能力決定,如調查發現東部地區農村教師收入最高為5672.84元;東北和西部地區平均工資分別為5353.79元和4534.37元;而中部地區平均工資最低,僅為3320.32元[2];自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實施后,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水平與城鎮教師水平達到相當甚至于超過,但是二者的收入差距仍然較??;另一方面,國家出臺了“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不得低于當地公務員”的相關政策要求,但其實際收入仍然低于公務員。根據國家統計局2022年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06837元,比上年增加9458元。其中衛生和社會工作人員和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年平均工資為126828元和111361元,分別比上年增加9.9%和6.6%;而教育行業的年平均工資為111392元,比去年增加4.6%[3]。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教育行業的收入增長工資基數和其他行業收入差距不大,且增長速度低于同類型行業增長速度。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行業尤其是鄉村教師崗位的相對優勢不易彰顯。
鄉村教師身處鄉村,由于鄉村個人發展資源的匱乏加之時間與空間上的阻隔,使得鄉村教師個人職業發展嚴重受限。教師職業的發展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發展,包括師德師風、教研水平、教務管理能力、信息技術能力等多個方面,但這方面的能力除了從職前的專業師范教育獲取外,便只能在職后的培訓中獲取。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國培、省培、市培、縣培、校本培訓的五級教師培訓體系,但不可避免的問題是鄉村教師能參與的機會不多,且多為低級別培訓,就培訓內容而言也存在針對性不高、同質化嚴重的問題。教師職業的發展的第二個方面是教師的職稱晉升,不作外語成績(外語教師除外)、發表論文的剛性要求,且后續還出臺了增加鄉村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的相關政策,但據朱忠明,張旭的研究顯示有16.2%的教師認為,所在鄉村與城市教師在職稱平等上是同等對待的,37.4%的教師認為,現行的職稱評定對長期在鄉村基層和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是不利的[4],由此觀之,職稱評定的傾斜政策在部分地區效果欠佳,對鄉村教師的職業發展產生了阻力。
走出學校,鄉村教師承擔著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每一種社會角色也都對應著一種社會需求,個人娛樂、父母的贍養、婚姻、孩子的撫養、社會交往等需求也同樣深刻影響著鄉村教師的從教積極性和對鄉村社會的認同。但文化娛樂設施的匱乏以及鄉村年輕人的出走,造成社交范圍狹窄,只能在互聯網世界中聊以慰藉,且年輕教師的婚戀問題遲遲無法解決。對于已經組成家庭的老師來說,也不得不面臨兩地分居和孩子的教育問題。根據趙忠平,黃娟的研究,鄉村教師對于其社會地位的認同呈“U型”趨勢,且隨年齡發生變化,最低點為39.8歲[5],而這一年齡也就進入了所謂的“中年危機”,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焦慮環境,同時這一年齡的老師也是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精力旺盛的教師隊伍中堅力量。一邊是為人師的責任,一邊是個人生活的窘境,中年鄉村教師在這兩者來回的拉扯中產生職業倦怠,一部分教師產生了逃離鄉村的想法,而消極怠工、得過且過的思想在另一部分教師的心中滋生,如何滿足鄉村教師的個人生活需求便成為鄉村教師激勵工作的一大難題。
鄉村教師社會地位較低,從社會結構上看是因為隨著城鄉二元對立的發展使得鄉村教師逐漸在社會上處于邊緣化的狀態。作為社會職業來說,鄉村教師被視為是逃避城市競爭壓力的去處,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鄉村教師學歷層次為??频谋壤s占35%,師范??飘厴I生大多選擇到鄉村從教,甚至有從內地師范??飘厴I而選擇到西部地區鄉村從教的現象,這反映出鄉村教師這一職業并不被社會所看好;從整個教育行業來說,鄉村教育一直處于“被發展”的狀態,教材、課程、教學安排向城市看齊,鄉村教師也是一直被貼上“差生”的標簽處于被幫扶的狀態,同時其待遇水平也始終低于城市教師的一般水平,鄉村教育與鄉村教師始終缺乏與之責任相匹配的話語權與經濟地位;從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上來說,由于鄉村教育長久以來在軟硬件方面的缺失,其教學水平與城市學校的差距不可謂不大,使得鄉村教師這一職業邊緣化加劇。這一系列原因造成高素質人才不愿來、不愿留,又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對于鄉村教師消極的刻板印象,形成惡性循環。
由于內生性因素和外生性因素的雙重性影響,鄉村教師無法保證足夠的精力投入到任務繁重的教學工作中和教學質量的提升。為此,擴大教師供給數量成為減輕鄉村教師工作負擔的必要之舉。而擴大教師供給數量,可以從擴大鄉村教師編制數量和提升編制外教師數量兩大方面著手。一方面,“教師編制制度屬于事業單位人事編制制度的單個組織,其制度環境應與人事編制制度保持一致,但可以保持自身的內部結構”[6]。因此,擴大鄉村教師編制數量可以從三條路徑出發,一是采用將其他事業單位編制按照相應比例置換成鄉村教師編制的方法擴大編制;二是采用先給予新教師與在編教師同等待遇,延后上編的方法;三是破除以往編制制度設計路徑依賴,結合鄉村實際情況增加鄉村學校教職工人員編制名額。另一方面,當地政府可以采取政府購買教育服務的方法對鄉村教師進行補充,并出臺相關政策保障這些編制外的教師享有與編制內教師相同的工資待遇(包括專業培訓、評優評先、職稱晉升),盡可能多的吸引編制外的教師進入鄉村學校任教,補充擴大鄉村教師隊伍。
要落實績效工資,首先,要構建起完善的勞動定價機制。一方面要理清鄉村教師在鄉村所處的社會地位,明確其應當承擔職責與義務,避免過多的行政任務攤派和非教學任務對正常教學工作產生影響;另一方面要對其勞動付出和貢獻進行價值認定,科學核算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實際承擔的工作量、工作時間和強度;其次,制定科學化的績效考核評價標準和獎勵機制。除了將上述提到的教師承擔的工作總量等實際付出作為重要標準之外,更要從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教學任務的完成和學生學業表現作為評價標準。在獎勵機制的制定上,要摒棄以往績效工資分配過程中過分“均等化”的傾向,拉大不同績效等級之間的待遇區分度,讓績效工資的實施考核實至名歸。最后,在進行差異化補償時將鄉村艱苦程度、教師發展機會、教師任職年限納入補貼標準,在此基礎上逐步拉大鄉村與城鎮教師的工作收入差距,充分發揮工資收入的微觀激勵效應,讓鄉村教師崗位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優秀教師到農村等偏遠的地方去,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針對鄉村教師個人職業發展受限的困境,應建立起綜合的鄉村教師職業支持體系,該體系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其一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建設,就培訓結構和層次、培訓方內容、培訓保障等方面著手,對于不同學科、不同學歷的教師安排不同層次的培訓,培訓層次由低到高逐步進階,同時對于培訓內容進行細分,為教師提供“菜單”,最后還要做好培訓的保障工作為外出培訓的教師提供食宿、出行補貼、帶薪進修等物質基礎;其二為鄉村教師職業晉升體系建設,一方面是繼續落實職稱評定的傾斜政策,結合鄉村教學工作的實際,制定適用于鄉村教師職稱評定的標準,同時還要不斷提高鄉村教師中高級職稱的比例,另一方面可仿效縣以下機關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的制度[7],教師任教到達一定年限予以級別自動升級提升其工資待遇;其三是建立鄉村教師職業支持體系的監督反饋機制,對于教師的培訓效果進行專門的評估,同時監督鄉村教師職業晉升政策的落實情況,同時聽取相關意見,保證鄉村教師職業支持服務體系輸入、輸出的有效性。
面對鄉村教師個人生活需求難以滿足的難題,應從多個關鍵需求著眼,多措并舉。其一是要以制度形式保證鄉村教師滿足生活需求的時間與空間,一方面擴大教師的閑暇時間,給予教師自由分配時間的權力,并予以一定經費支持,以克服鄉村地理與交通上的困難。另一方面可以依托鄉村振興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教師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還要建立起縣域內有序流動機制,使教師獲得更大的社會交往范圍空間,同時定期或者節假日開展縣域內的鄉村教師聯誼活動為鄉村教師的交往提供機會;其二各縣級政府要盡可能滿足鄉村教師對于縣內居住的期望,在縣內居住也是最直接能夠滿足教師大部分生活需求的方式之一,并且隨著交通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使得大多數教師在縣鄉往返成為可能。因此縣級政府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按照教師個人意愿為其提供住房補貼,并建設相應的經濟適用房等基礎設施,同時還要落實好學校教師的高質量周轉房建設以及相關的配套設施,為扎根鄉村的教師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其三,對于夫妻一方或者雙方都為鄉村教師的家庭,可通過為其子女提供單列計劃的方式,在不破壞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使其享受到地區內較為優質的教育資源,解決好鄉村教師對于下一代的后顧之憂。
要提升鄉村教師的社會地位,就是要提升社會對于鄉村教師的積極認知,打破對于消極的刻板印象。那么首要的還是要從鄉村教師自身做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通過加強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從師德師風建設到個人發展規劃、教學教研能力、教務管理能力等方面全方位的提升教師的素質水平,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鄉村教師師資隊伍;其次,要從鄉村教師的經濟收入以及其社會公共性入手。當今經濟收入已經成為衡量社會地位的重要標準,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是基礎,在此基礎上要落實績效工資制,更要做好差異化補償。從鄉村教師的社會公共性入手則是指要給予鄉村教師更多的話語權,使其不必處處向城市看齊,而是充分發揮其扎根鄉土同時具備高素質的優勢,圍繞鄉村特點就教材、課程、教學安排等進行改革,憑借其話語權自下而上打造真正的鄉村教育;最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分階段、分類型設立榮譽表彰,在給予精神獎勵的同時還要注重物質獎勵,如表彰時給予一定的獎金或將表彰與職稱晉升與待遇掛鉤等。與此同時還要做好相關工作的宣傳,打造表彰的儀式感,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以此增強社會對于鄉村教師的積極認知。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根鑄魂、啟智潤心”,鄉村教師所肩負的使命光榮而艱巨,如何做好鄉村教師的激勵工作,使其愿意來、留得住教的好,不斷增進教學水平,培育鄉村振興的有生力量,這需要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與大力支持,關注鄉村教師的急切需求,助力鄉村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本文在總結現有鄉村教師激勵的經驗與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了如何更進一步做好激勵工作的措施與建議,為鄉村教育未來繁榮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