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進版圖書是圖書出版中的重要品類,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出版引進版圖書首先要對其進行翻譯,而其翻譯質量直接影響國內讀者對原著的理解。從編輯視角來看,目前我國引進版圖書的譯稿存在一些問題,如政治性問題、語言問題、漏譯錯譯、翻譯不規范、注釋不足或注釋過度。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譯者和編輯協同采取相應的策略,提升譯稿質量,從而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引進版圖書。
[關鍵詞]引進版圖書;翻譯;質量提升;譯者;編輯;出版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內外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入,引進版圖書市場越發繁榮。引進版圖書不僅開闊了國內讀者的眼界,而且促進了經濟繁榮、科技進步,為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做出了貢獻。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真正高質量的引進版圖書才能得到市場和讀者青睞。而引進版圖書的高質量不僅指原著內容的高質量,還指譯文的高質量。若翻譯問題導致圖書質量不合格,不僅給出版社造成嚴重影響,還使讀者不能很好地理解原著的精髓,削弱文化傳播的力量。
從譯者角度來看,一本書的翻譯質量,不僅取決于譯者的外語水平,還取決于譯者的中文表達功底、相關專業能力、是否有查證資料的意識等。而從編輯角度來看,引進版圖書一直是編輯工作的一大難點和痛點,為了保證質量,編輯不僅要加工翻譯后的中文稿,還要核對原文,看是否有漏譯、錯譯等。編輯與譯者分工不同,關注點也不同,因此編輯和譯者應積極溝通,共同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相互配合,協同提升引進版圖書的譯文質量。文章基于編輯工作,結合具體例子,探討我國引進版圖書的翻譯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質量提升策略。
一、政治性問題
嚴格來說,引進版圖書的政治性問題不是翻譯導致的,因為眾多譯者只是將原文翻譯過來。但由于部分西方國家對中國存在偏見,因此引進版圖書有時會包含一些歪曲事實、抹黑中國的言論,這可能源自作者的主觀偏見,也可能源自作者引用不正確的國外報道、資料等。還有一種常見的政治性錯誤是譯者誤將香港、澳門、臺灣列為國家,這種錯誤有時候較為明顯,編輯可以一眼看出,有時候較為隱蔽,需要編輯聯系上下文進行分析。
針對上述問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對政治性內容加以注意,可提出疑問請編輯處理,或修改翻譯后請編輯審核。編輯對政治性問題要嚴格謹慎,可在不影響整體內容的前提下刪除或修改相關語句。對地圖,編輯需要根據原著內容判斷有無必要配圖,若無必要,則刪除地圖;若有必要,則須使用經審核批準、有審圖號的地圖。
二、語言問題
讀者拿到一本書,只需讀幾句話,就能形成第一印象:這本書是嚴肅的還是活潑的,是專業的還是通俗的。所以,引進版圖書的翻譯語言風格是非常重要的。
(一)語言風格脫離原文
在翻譯圖書時,有的譯者喜歡基于自己的語言習慣表達文義,語言風格與原文大相徑庭,雖然讀者讀起來通順,不看原文也不會發現問題,但這種翻譯脫離了原文。若一本語言嚴肅的著作被翻譯得風趣幽默,則顯然違背了作者的初衷。
翻譯圖書的自由度是有限的,因此,譯者應忠實于原文,將原作的思想內涵充分展現出來。語言風格是作品的一部分,能反映作者想以何種態度來表達他的觀點。因此,譯者應在忠實于原著的語言風格的前提下進行翻譯,不應脫離原文進行自我表達。
(二)機器翻譯痕跡明顯
引進版圖書中最常見的語言問題是機器翻譯痕跡明顯,通常表現為語言過于直白生硬,存在明顯的“翻譯腔”,或閱讀起來有“卡頓感”。這類問題產生的原因是,譯者在翻譯時有時會借助現代翻譯工具,其過度參考機器翻譯結果而沒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理順語句,這樣譯稿就會有明顯的機器翻譯痕跡,導致讀者在閱讀時會產生“卡頓感”,甚至不知所云。
由于漢語與其他語言的語法不同,如果譯者采用“直譯”的方式翻譯圖書,就容易導致讀者在閱讀時有“卡頓感”。在翻譯引進版圖書過程中,譯者并不是不能使用現代翻譯工具,而是要在參考機器翻譯的譯文時,充分理解原文,聯系前后文,并根據中文表達習慣轉述原著作者的意思,以消除“翻譯腔”和“卡頓感”。編輯也需要結合原文,根據出版規范,進一步潤飾語句。
三、漏譯錯譯
引進版圖書的漏譯問題其實較好解決,其多是因為譯者在翻譯時不小心漏掉了原文中的某些語句或段落,所以譯者只要仔細核對原文就可以避免。而引進版圖書的錯譯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知識性錯誤
引進版圖書出現知識性錯誤多是因為譯者沒有相關專業背景,不能理解原著中的專業知識,而產生這類錯誤則會誤導讀者。
針對這一問題,編輯在選擇譯者時,應基于引進版圖書的“專業知識濃度”。對較為專業的引進版圖書,編輯應優先選擇專業領域內外語水平較高的譯者,而不是外語水平高但沒有專業背景的譯者[1]。而對面向大眾的普及性引進版圖書,編輯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優先考慮譯者的外語水平、中文功底,再選擇有相關或相似專業背景的譯者,或者翻譯完成后請專業人士進行審校,以消除知識性錯誤[2]。
由于編輯的外語水平有限,在評估書稿時可能無法準確把握翻譯難度,因此,如果譯者認為書稿過于專業,不能很好地勝任翻譯工作,應及時與編輯溝通,商討解決方案。如果譯者“硬著頭皮上”,不僅翻譯出來的書稿質量得不到保證,而且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人力。
在編輯加工過程中,如果編輯具有相關專業背景,可能會較為得心應手。如若不具備相關專業背景,編輯應當對書中的專業知識進行查證,檢查翻譯是否正確,以保證翻譯質量。
(二)過度翻譯
這一類問題主要指譯者在翻譯時加入了自己的主觀理解,或者想增添文采卻“用力過猛”,這也是不忠實于原著的表現。如《你怎么了:一位神經科醫生的30年診療手記》一書,譯者將“A good narrative is the key to getting and relaying a patient's medical history, as it is with any story.”譯為:“這場穿越疾苦國度的旅程對于每一位病人而言都包含一套獨有的敘事線索。”此處作者的原意是,醫生詢問病史應有一定規律,就像講故事有一條敘事線一樣,這樣既便于自己做出診斷,寫出的病歷也便于其他人理解。而譯者的譯法看起來頗有文采,卻讓人不知所云,不如直譯為“就像所有故事一樣,好的敘事線是讓人掌握和傳遞病史的關鍵”。
針對這一問題,譯者在翻譯時應忠實于原著,不應過度加入自己的主觀理解,也不應為了彰顯文采而改變原文的意思和語境。
(三)自行理解,不加查證
一本書涉及大量信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知識盲區,若不加查證,僅憑自己的主觀理解進行翻譯,就容易出現錯誤。如喬治·吉爾德的《財富與貧困》中有這樣一句話:“The most poignant, revealing, and realistic moment in the film Margin Call, about the collapse of a Lehman-like bank, is the belated descent from on high of the bank's CEO.”譯者翻譯為:“《商海通牒》這部電影中最令人心酸、最發人深省、最現實的時刻,就是雷曼兄弟這家機構的倒閉。這個機構是其首席執行官事業中的巔峰。”譯者將原文中的“descent(下降)”理解為這位首席執行官事業的沒落,而筆者看完《商海通牒》這部電影后發現,原文中的“descent”是指這位首席執行官從直升飛機上下來,故原文應翻譯為:“《商海通牒》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家類似雷曼兄弟的銀行的倒閉過程。影片中最令人心酸、最發人深省、最現實的時刻,就是這家銀行的首席執行官在銀行出現問題后乘直升飛機姍姍來遲時。”
在翻譯過程中,即便譯者具有相關專業背景,也不可能了解書中提到的所有內容,因此,其遇到知識盲區時應本著嚴謹態度來查證相關資料,不能按自己的理解直接翻譯。雖然有的翻譯問題不影響讀者對原著的理解,但是不準確的翻譯會削弱原著思想內涵的呈現。
四、翻譯不規范
(一)術語翻譯不規范
引進版圖書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面向大眾的科普著作,這類圖書的翻譯雖然不需要讀者和譯者具備深厚的專業背景,但是書中不可避免地會提及一些專業術語,若翻譯得不準確,雖然可能不影響普通讀者理解,但是專業讀者一看便知翻譯有誤。如《你怎么了:一位神經科醫生的30年診療手記》一書中將“Alzheimer's disease”譯為“阿爾茨海默癥”,將“subarachnoid haemorrhage”譯為“蛛網膜出血”,而正確的翻譯應是“阿爾茨海默病”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針對這一問題,譯者可以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打造的術語知識服務平臺“術語在線”(www.termonline.cn)上查詢,編輯也可在此網站進行核實。當然,譯者和編輯也可以查詢其他專業網站、工具書等。
(二)專有名詞不遵循通行譯法
在引進版圖書中,人名、地名、機構名等專有名詞的翻譯一直較為混亂,有的人名翻譯雖不及“門修斯”“常凱申”離譜,但也能看出譯者相關知識的欠缺,如將古典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譯為“亞當·史密斯”。
在引進版圖書的翻譯中,對人名、地名、機構名的翻譯,譯者應采用通行譯法,尤其是著名人物、著名地點、國家的正式機構。對人名的翻譯,譯者可參考商務印書館的《英語姓名譯名手冊》等;對地名的翻譯,譯者可參考商務印書館的《外國地名譯名手冊》[1];對國家的正式機構名的翻譯,譯者可參考權威媒體、網站的譯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網上對各國和國際組織的介紹。對經典著作名的翻譯,譯者應采用通行譯法,其他著作如果有較受認可的中譯本,也應采用中譯本書名,便于讀者參考或查找相關資料。對沒有中譯本的著作,譯者可自行翻譯,并括注原文。
(三)前后文不統一
在引進版圖書的翻譯中,前后文不統一問題也很常見。因為翻譯書稿是一個用時較長的過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能會忘記之前的譯法,所以出現前后文不統一的問題。如在同一本書中譯者將“Jean-Fran?ois Bautte”翻譯為“讓-弗朗西斯·布特”“讓-弗朗索瓦·布特”“讓-弗朗西斯·寶特”等多種名稱,或將瑞士的一條河“Suze”翻譯為“蘇茲河”“許斯河”。
引進版圖書的術語、人名、地名、機構名、著作名應全書統一。譯者可在全書翻譯完成后進行專項檢查,或者在翻譯過程中制作術語、人名、機構名等的對照表,以備查驗。編輯在加工過程中也應注意術語、人名、地名、機構名、著作名等前后文是否統一。
(四)經典著作未引用經典譯本原文
對引進版圖書中引用的經典著作原文,如《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譯者有時會自行發揮。還有一種情況是,書中引用了中文經典的英語譯文,譯者又把英語譯文自行翻譯為中文。
對引用的經典著作原文,譯者應遵循經典的中譯本譯法。對中文經典的英語譯文,譯者應直接引用中文原文,不必將英文再翻譯為中文。
五、注釋不足或注釋過度
為了幫助讀者充分理解原著,譯者注釋是引進版圖書的重要部分。若引進版圖書的注釋不足,則會影響讀者對原著思想內涵的理解;若引進版圖書的注釋過多,又顯得煩瑣冗余,給讀者增加不必要的閱讀負擔。
具體來說,如原著中提及的國外廣為流傳的典故、文化現象,以及知名的人物、事物等對中國讀者來說是陌生的,譯者應加以說明,否則讀者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義。但是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人物、事物等,譯者就沒有必要注釋,切忌“逢人必注”“逢地必注”等。
還有一種情況是原文有明顯的錯誤,此時譯者可根據情況進行注釋或者徑改:如果原文的錯誤是作者觀點或者理解上的偏差,譯者可加以注釋;如果原文是明顯的筆誤,則可以徑改。當然,對原著中的錯誤,譯者需要本著嚴謹的態度,對疑惑之處進行查證。
六、基于流程的質量提升策略
除了針對以上問題的相應策略,要提升引進版圖書的翻譯質量,還需要譯者和編輯在翻譯之前、翻譯過程中、翻譯之后充分溝通,積極協同,以保證翻譯質量。
在翻譯之前,在選擇譯者時,除了外語水平,編輯還要充分考慮譯者的中文表達能力、專業背景等。對不熟悉的譯者,編輯應進行試譯,試譯稿件通過評估后再由譯者翻譯全文。在譯者進行翻譯之前,編輯可以基于自身經驗和對原著的初步評估,向譯者充分傳達需要注意的事項,提出相關建議。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以和編輯積極溝通,隨時解決疑惑,以免在全書翻譯完成后發現問題再進行大改。在翻譯之后,編輯在進行編輯加工時,也可以將譯稿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給譯者,請譯者解決。
七、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引進版圖書存在政治性問題、語言問題、漏譯錯譯、翻譯不規范、注釋不足或注釋過度等,為提升翻譯質量,編輯和譯者應共同努力,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總的來說,編輯和譯者要嚴把政治關,翻譯忠實于原著,保證知識的正確性,規范和統一術語及專有名詞,進行適當注釋,幫助讀者理解原著。只有譯者和編輯都本著嚴謹負責的態度,充分溝通、相互配合、協同增效,才能更好地提升引進版圖書的翻譯質量,為讀者提供文字優美又充分傳達原著內涵的高質量譯本。
[參考文獻]
[1]陳愛芳.論引進版圖書的編輯工作要點[J].出版廣角,2018(23):55-57.
[2]馬浩嵐.譯之大義:引進翻譯出版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中國出版,2012(23):33-35.
[作者簡介]付穎玥(1987—),女,四川成都人,中信出版集團高級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