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教育階段,家校共育起到形成教育合力、構建教育整體、增強教育實效等作用。然而,當前的家校共育還存在家校教育觀念不一致、家校溝通不暢、家校共育活動形式化等問題,阻礙了家校共育育人優勢的發揮。基于此,以優化小學教育工作質量為目標,以家校共育為小學教育的基本方針,從滲透家校共育觀念、增強家校共育效果、提升家校共育品質三個維度出發,淺談小學教育階段實施家校共育計劃的重要價值、現存問題和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教育階段;家校共育;策略
作者簡介:潘文霞(1973—),女,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嘉峪關路第一小學。
“家校共育”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圍繞教育學生的共同目標,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以“家校共育”為教育理念,讓家長充分參與到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來,不僅可以豐富教育內容,還可以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層面實現互補,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實際教育中,教師需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價值,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小學教育。
一、小學教育階段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一)統一教育目標,形成家校合力
家園共育的一大優勢在于,弱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信息差,增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形成目標明確、職責分明的教育合力,從而高效推進學生教育活動。通過家校共育活動,搭建家庭與學校的溝通橋梁,有助于雙方形成統一戰線。家長與教師能在教育過程中相互交流教育觀念,消除錯誤的教育認知,提升教育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而協同制訂統一的教育計劃,為小學生的成長助力。教育目標的統一有助于減少因教育觀念差異帶來的教育失衡,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成長與發展賦能。
(二)互補教學短板,完善教育整體
家校共育的另一優勢在于實現教育互補。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家庭與學校通過深度溝通和密切配合,能夠以彼之長,補己之短。在教育思想上,家校雙方將德育放在首位,互糾不良教育觀念,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在教育內容上,家校雙方相互配合,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在教育方法上,家校雙方以寬嚴并濟的方式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和學生的適應性。家校共育能為學生構建完善的教育整體,提高小學階段學生教育的有效性。
(三)及時補充教學,增強教育實效
打通家校共育渠道,有助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通力配合,相互補充,及時跟進學生教育任務。家庭教育是一種貫穿于學生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教育模式。而學校教育則是主題明確、系統性強的教育活動。因此,建立及時有效的家校溝通渠道,有助于家長更好地把握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和成長動態,明確家庭教育任務,做出正確的教育反應,并配合學校教育,促使學生在校學習的內容得到及時的鞏固和內化。
二、小學教育階段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校教育觀念存在差異
目前,家校共育效果未達到預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教育觀念存在差異。由于家長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經驗不同,他們對生活和事物的看法存在差異,從而形成了家庭教育觀念多元化的發展態勢。部分家庭的教育觀念存在落后、消極等問題,阻礙了家校配合與學生發展。要想使家校共育發揮實效,就需要家校雙方積極努力,消除認知障礙,弱化家校教育觀念的差異,減少因教育觀念不合產生的分歧。
(二)家校溝通不順暢
家校溝通不暢,是影響家校共育發揮實效的重要問題。在實際家校共育過程中,家長與教師存在聯系不暢和溝通不暢兩方面的問題。聯系不暢指家校雙方的聯系方式單一,且在聯系時間上難以達成共識,導致難以建立規律的溝通橋梁;溝通不暢則指在家校溝通過程中,家長與教師因溝通態度、認知經驗等因素導致溝通低效,態度消極。
(三)家校共育效果不理想
在實際家校共育活動中,部分家長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在教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家長由于教育觀念薄弱和能力不足,導致教育效果不理想;部分家長對家校共育的價值認知不清,因此在執行教育任務時存在敷衍了事的現象,阻礙了家校共育活動發揮實效。家校共育缺乏家長與教師任何一方的支持,教育效果都將大打折扣。
三、小學教育階段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一)目標統一,樹立家校共育觀念
1.以教師價值引領為主導,滲透先進教育觀念
在家校共育的前期階段,教師應與家長建立溝通機制,達成教育共識,圍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目標展開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占據主導地位,引領家校共育的方向。由于教師在學生教育方面具備專業的知識技能和資源渠道,他們能夠走在教育前沿,秉承正確、先進的教育觀念。在家校溝通過程中,教師應主動引導并滲透先進的教育理念,這有助于突破家校雙方教育觀念不同而產生的溝通障礙,從而將教育目標統一化。此外,教師還可以分享成功的教育經驗,向家長傳遞正確的教育價值導向,以期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最終促使家校共育發揮實效[1]。
例如,在小學家校共育活動初期,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家長來校參加家長會,其間為家長播放家庭教育專家何長玲老師的講座視頻《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強調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分批次與家長展開交流,結合學生家庭教育的實際情況,向家長分享教育心得,滲透先進教育理念,委婉地對部分家長不當的教育理念提出合理的建議。持續性的家校溝通有助于逐步轉變部分家長落后的教育觀念,久而久之,家長能調整好教育心態,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學生的課后學習生活,增強家校共育意識,為學生的家庭教育創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同時,教師的積極引導也有助于家庭教育觀念與學校教育觀念的統一,弱化觀念差異帶來的矛盾,為家校共育活動的順利實施提供先決性條件。
2.以家長分享交流為輔助,轉變陳舊教育觀念
在家校溝通過程中,家長向教師分享的信息可以為學校教育提供幫助,有助于教師在執行教育決策時做出正確、有益于學生的判斷。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家長的表達欲望和內容,鼓勵他們暢所欲言。在對話中,家長可以闡述自己對家庭教育的看法,教師則可以據此分析判斷家長教育觀念的合理性,并為個別家長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以幫助他們創設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此外,教師還可以向家長了解學生課后的表現情況,實現信息互通,形成完整的學生家校表現閉環。通過家長的觀察視角,教師可以獲得更多的學情信息,從而深化對學生受教育需求的了解[2]。
以小學家校共育活動為例,在日常溝通過程中,教師可以定期向學生家長分發家校共育學情調查問卷,請家長積極配合,結合實際情況認真填寫問卷。為了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不同發展階段,為家長設計不同的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可以分為常規化部分和非常規化部分。其中,常規化部分可以結合學生學情提出固定問題,如“學生本周課后學習表現如何?作業完成情況如何?是否能積極主動地展開自主學習?”等。此類常規化問題旨在培養家長對學生相關學習表現的觀察意識,促使他們更加重視學生的課后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學習效果。非常規化部分則可以作為家長與教師溝通的主陣地。例如,教師可以將先進的教育經驗、案例整理成小短文植入問卷中,也可以就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行為選擇提出問題。在家校共育活動中,調查問卷可以視為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家長的反饋深度把握學情;家長則可以通過填寫問卷的方式參與到家校共育活動中,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教育配合意識,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
(二)行為統一,增強家校溝通效果
1.搭建通暢的家校溝通渠道
搭建通暢的家校溝通渠道是實現家校共育行為統一、增強家校溝通效果的重要途徑,是家校共育的第一步。家校共育非朝夕之功,需要教師與家長雙方持續性的密切配合,方能發揮實效。搭建通暢的家校溝通渠道,教師需要注意搜集家長的意見,尋找雙方都方便、都能接受的溝通渠道與溝通時段。教師可以采用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溝通方式,以滿足大部分家長的溝通需要。教師還可以組建家長交流群組,以便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通過群聊與全體家長進行溝通,發布教育動態,幫助家長縮減信息差,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搭建通暢的家校溝通渠道,轉變家長對家校共育的態度,增強他們參與家校共育的積極性,從而使家校共育計劃得到更好地推行[3]。
例如,在實施小學家校共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保留家長的聯系方式,創建線上班級群組,以便定期與家長進行一對一交流。為了提高家長對家校溝通的重視程度,并方便家長安排溝通時間,教師可以記錄下家長方便溝通的時間,結合所有家長的時間安排,進行錯峰交流。此外,為了提高家校溝通的效率和節省精力,教師可以將班級群組作為主陣地,定期向家長匯報學生在校的學習表現和日常信息,布置作業,發布學校通知,并在群組中與家長積極互動。這種通暢的溝通渠道可以同步家庭與學校的信息,便于家長參與并配合學校教育,從而高效落實家校共育目標。
2.培養積極的溝通態度
在家校溝通過程中,為了改變家長可能存在的消極的教育態度、不當的教育方式、薄弱的配合意識,教師可以在溝通過程中加強情緒引導,調動家長的情感,并培養他們積極的溝通態度。教師應注意把握溝通技巧,從家長的角度看待教育問題,使用委婉的表達方式,激發家長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鳴,以此提升家長的教育參與度和配合意識;教師還應營造平等、和諧的交流氛圍,調節家長的情緒,緩解他們的教育壓力,促使雙方站在統一戰線,尋求教育共贏。在教師的引導下,家長將逐漸提升教育覺悟,展現積極的家庭共育態度。若家校雙方都持有積極的溝通態度,那么家校共育活動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4]。
以小學家校共育“爭做新少年,勞動伴我行”主題活動為例,本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要求學生在校了解與勞動相關的理論知識,通過趣味活動獲得勞動體驗,提升勞動積極性,并將勞動行為踐行于生活中,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家長對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為了提升家長共育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預先與家長展開溝通。在溝通時,教師應注意措辭得體、語言委婉,以便讓家長認識到勞動教育對學生長遠發展的積極意義。同時,教師還可以積極調動家長的情緒,在家庭勞動教育方面向家長積極請教,相互分享勞動教育經驗,營造平等和諧的交流氛圍。在教師的積極動員下,家長更加重視學生的課后勞動教育,并結合個人經驗向學生滲透勞動相關經驗,使家校共育活動取得較好的成果。
(三)步調統一,提升家校共育效果
在家校共育活動的實施過程中,為了提升教育效果,教師一方面需要確保教育目標和活動實施標準的統一,實現家校同步,促進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另一方面,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家校共育活動,以豐富的活動內容促使小學生多元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發展。此外,教師還需要確保家校共育活動的流程化設計,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為輔,構建貫穿校內外的教育格局,促使學生充分利用課后時間來內化所學內容,提高教育效率。豐富的家校共育活動內容不僅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得樂趣,還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促使學生將在學校所學的知識遷移和應用到生活中,獲得更深層次的學習體驗[5]。
例如,在小學“社會實踐”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創設如下家校共育活動內容與流程。
(1)在校教學活動: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職業生活”主題班會,向學生傳授社會從業者的相關知識,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樹立遠大的理想。在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項任務,要求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完成走訪調查,圍繞“職業”主題回答若干問題。
(2)家庭教育活動:教師與家長預先溝通,說明該活動對學生的教育意義,為家長參與活動提供合理化建議,促使家長的教育思想與教師保持一致。在家中,家長與學生開展有關“職業”的對話,根據個人經驗,傳授社會常識和職業規則,以豐富學生對相關職業的認知。同時,學生需記錄對話內容,并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
(3)在校教育活動:學生回歸課堂后,教師組織實踐反饋活動,邀請學生輪流分享他們的社會實踐心得。在學生分享后,教師總結學生的收獲,并升華教學主題,以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社會生活認知,形成積極的職業發展態度,并樹立遠大的理想。
上述教育活動以“社會實踐”為主題,旨在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社會職業相關的理論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進入生活場景,在家長的協助下完成走訪調查任務。任務完成后,學生匯報個人收獲,分享實踐經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協同配合形成了完整的活動過程。豐富有趣的家校共育活動內容,可以有效地調動家長和學生的參與、配合興趣,從而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更多的收獲。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構建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合作體系,家長與教師需要在教育目標、教育行動、教育標準等方面達成一致。在目標探究過程中,教師作為主導者,應依托專業能力促進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形成家校共育的共識。在溝通過程中,教師應發揮引領作用,搭建通暢的溝通渠道,保持積極的交流態度,促成雙方教育行為的統一。在活動設計環節,教師應制訂統一的家校共育標準,以提高教育活動品質。
[參考文獻]
呂慶艷.小學家校共育中教師的指導作用研究[J].山西教育(教學),2022(7):3-4.
祁麗霞.小學教育階段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2(14):10-12.
陳瑾.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學德育中的應用研究[J].科幻畫報,2022(4):180-182.
陸艷芳.小學階段學生德育之家校共育相關策略探討[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0(8):115-116.
柴茹.小學教育階段家校共育存在問題及策略研究[J].現代交際,2020(13):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