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丘小靜 陳穎婷



注: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科研重點課題“名校托管下初中精品社團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0ZQJK085)成果。
作者簡介:劉宇,中學地理高級教師,廣東省優秀地理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備課組長,國家優秀研學導師,省地理奧賽優秀指導教師,市優秀教師。主持并參與省市級課題5項,公眾號“天不怕地不怕地理”獲2017年河源市計算機軟件評比一等獎,榮獲第25屆廣東省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榮獲2021年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地理學科包羅萬象,因此地理社團的發展方向趨于多元化。多元化發展的核心是將地理社團與地理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地理社團可以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拓展學生認知邊界(見圖1),促進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利于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
圖1 地理常見學困原因及解決圖示
多年的學生錯誤認知積累分析顯示:學生學習地理的內部困難來自空間認知障礙、主觀臆斷、綜合思維較弱等;外部困難則是教材內容落后于題目材料,教材內容小于題目范圍,教師授課方式不夠生動。這兩類原因可以概括為思維廣度和深度問題、教材限制問題。地理社團的開設可以拓寬學生的認知邊界,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上做深入的探討。
一般地理課的設計是在地理知識中尋找學生的興趣點,而社團是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中滲透知識點,可以調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地理教師若教學理念先進、知識廣博,課堂靈動,重視深度學習,學生內心深處對地理科學和天文學的熱愛便會被激發,產生創設地理社團的渴念和加入地理社團的意愿。在地理社團學習中,學生投入一個完全由興趣選擇的課程構架中,可以不斷拓展認知邊界,在學習中建立積極的同伴關系(見圖2),提升思維品質和效能感。
■
圖2 地理社團與地理課堂教學統一關系圖
六年間,筆者以教師單獨開設、與其他同事合作開設、指導學生開設三種形式陸續開設了6個與地理相關的社團,分別是圖游世界、看云識天氣、二十四節氣、宇宙研究所、地理學社、大自然之子研學旅行社。并且,以宇宙研究所和大自然之子研學旅行社課程內容為基礎撰寫了校本教材,在校內外傳承和延續。前期創設地理社團積累的知識和經驗不斷推動后面創設的地理社團升級,逐漸形成了思維進階,社團課程質量不斷提升。由最開始的構建簡單知識關聯,到融合生活情境;由聯合生物學、物理等教師的多學科融合研學課程,到涉及天體物理的宇宙研究所,地理社團研究由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研究不斷深入。(見圖3)
■
圖3 地理社團多元化發展的思維進階
一、構建知識關聯
新手教師的起步階段,有將大學知識帶進課堂的痕跡,如果放在課堂教學中,則背離課標要求。而社團則是思想比較自由的地方,因此簡單易上手。
(一)圖游世界社團(教師開設)
1.課程目標: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國家或城市,通過猜謎、問答、視頻、討論等形式了解該地的地域特色、風土人情、發展情況,探究地理現象背后的地理知識和原理。
2.課程內容:以3~5個某地的特色信息為謎面,讓學生猜測本節課的游覽地是哪里,揭曉答案后讓學生講述對該地的了解。教師根據學生的講解引導和設問一些地理知識間的邏輯關聯,然后播放與該地相關的紀錄片或電影,讓學生從中提煉有價值的知識進行講述和討論;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設問,師生共同從地理視角解讀影片中該地的自然和人文風貌。
3.課程創新/特色:以謎語、優質的紀錄片增加課堂魅力;以設問、追問、問題鏈的設計來激發深度學習;以問答形式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地理關鍵能力中的地理知識獲取能力和地理思維認知能力。
4.課程評價:學生課堂活躍度(教師評價)、試卷測試(教師評價)、組內互評個人貢獻分(學生評價)。
(二)地理學社(學生開設,教師指導)
1.課程目標:研究奇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分類及影響,認識到一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引發其他要素的變化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從而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以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課程內容:地理學社的學生有感于世界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決心研究每種地貌的形成過程,如黃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島地貌景觀、火山地貌、風成地貌、冰川地貌等。學生所提出的每一個選題都需要教師花大量時間協同找資料、整理內容、探討授課設問技巧。由開設社團的“小老師”(1~2名學生)和team(3~5名學生)選題、查找資料和制作課件,指導老師負責教法建議和知識把關,最后由“小老師”授課和參與評價。
3.課程創新/特色:以震撼的畫面引起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好奇心,激起探索欲,從而展開對自然地理原理的探索,并搜尋世界同類地貌進行歸納和分析。
4.課程評價:試卷測試(“小老師”命題并評價)、課堂筆記(“小老師”評價)。
二、融合生活情境
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及其人地關系,促使學生在真實問題解決中形成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一)看云識天氣社團(教師開設)
1.課程目標:以云的成因、云和天氣的關聯作為理論基礎,教授云的拍攝技巧,對云進行觀察,積累一手資料,厚積薄發,以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云的認識。
2.課程內容:看云識天氣社團根據專業書籍的介紹來了解世界上各種神奇的云及其與天氣的關聯;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研究有關云的一切知識和成果,如文學作品、音樂作品、影視片、紀錄片、學術研究成果。講授云的攝影技法,讓學生在一年的學習中不斷積累關于云的攝影作品,感受拍攝的難度和樂趣——云的瞬息萬變、光線的捕捉、構圖技巧。
3.課程創新/特色:每位學生以自己的方式選擇研究云的方法,可以是研究報告、攝影作品展、繪畫或其他文學藝術作品。
4.課程評價:成果展覽、作品分享解讀,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
(二)二十四節氣社團(學生開設,教師指導)
1.課程目標:理解二十四節氣因太陽周年變化而導致的時令變化,知道二十四節氣指導農事活動的具體含義。
2.課程內容:二十四節氣社團以二十四節氣的原理和時間為基礎,學習每個節氣對應的物候、農耕活動。物候如處暑的三候為“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據此可以探尋華夏農耕文化中對自然的細膩觀察和解讀。如學習處暑節氣時有“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的說法,因為這時候的溫差會變得比較大,一般這些農作物在白天吸收了田間的養分之后,會在晚上進行儲存,這樣成熟得很快。這與常見的地理知識點“我國西北地區晝夜溫差大,養分積累充足,瓜果特別甜”十分吻合。
3.課程創新/特色:發掘二十四節氣趣味知識,如學生非常熟悉的驚蟄節氣。驚蟄原為啟蟄,為避漢景帝諱,才改“啟”為“驚”。驚蟄三候分別為“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桃始華”并非指桃花盛開,而是指桃樹鼓蕾,而驚蟄時恰好是河源特產鷹嘴桃桃花絢爛綻放的時期(三八節賞桃花是該地傳統的旅游項目),可以得出因緯度差異而導致的花期不同。“三候鷹化為鳩”的意思是驚蟄三候時,天上游弋的鷹忽然少了,而地上的布谷鳥卻相應地多了起來,于是古人認為,是天上的鷹化作了地上的布谷鳥,故曰“鷹化為鳩”。了解古人因認知局限導致的對自然現象的曲解,其中的一些美麗誤會也為學習增添了許多樂趣。
4.課程評價:任選一個節氣,選擇感興趣的研究方向收集資料,撰寫一篇小論文,評定等級。
三、人地協調、多學科融合
大自然之子研學旅行社團(多學科教師開設):
1.課程目標:以戶外實驗增強學生對某個具體環節或原理的理解,促進思維深度和廣度的培養。研學旅行課程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搜集資料、動手操作、發現并解決問題等的實踐能力,增強其熱愛家鄉的價值認同感、積極主動承擔研學任務的責任感,以及吃苦耐勞、增強情緒抗性,進而促進身心健康。
大自然之子研學旅行課程教材的理念在于將人地協調觀以符合青少年認知的方式呈現出來: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是大自然的孩子,應該持有正確的人地觀。
2.課程內容:大自然之子研學旅行社團是一個在學校上理論課、周末進行野外考察的社團。
大自然之子研學旅行課程是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理念,結合廣東省河源市地方特色研學資源,以河源的春、夏、秋、冬四季作為課程的四個篇章,分別是春之子、夏之子、秋之子和冬之子。以四季植物為每篇的開始,物候變化最能體現四季特點;以內容豐富的研學點為每篇的重點,大多數研學點軟件和硬件比較完備,非常利于培養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以巖石、地貌為每篇結尾,巖石中藏著我們這個古老星球的秘密。
3.課程創新:以四季為主線設計四個篇章,區別于當下研學旅行集中在夏、秋兩季,形成了對一年四季典型自然景致和人文要素的完整認知體系,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4.課程評價:(見表1)
表1
■
四、抽象邏輯思維
宇宙研究所社團(學生開設,教師指導):
1.課程目標: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宇宙的興趣,學習關于宇宙的科普知識,形成科學的宇宙觀。
2.課程內容:宇宙研究所這門課程能開闊學生眼界,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宇宙的興趣,學習關于宇宙的知識,形成科學的宇宙觀。課程主要內容包括恒星的演化階段、月相的變化、行星的相關知識、二十四節氣和歷法等,從銀河系到地月系再到地球,課程由大到小地構建知識的空間體系;從上千億年到幾十億年,再到每年、每月的演變規律,課程同時也勾勒出由長到短的時間軌跡。因此,課程能彰顯宇宙浩渺悠遠的時空變幻。這門課程成為一段把學生從遙不可及、近于虛無的時空慢慢帶到真實世界的神奇旅程。
3.課程創新/特色:以學生的視角選取青少年感興趣的部分天文知識,以縝密的邏輯梳理知識體系,以少年的語言講述天文現象及其關聯,因此,課程形成了較貼近中學生認知水平的天文科普課程。
4.課程評價:試卷測試(“小老師”命題并評價)、課堂筆記(“小老師”命題并評價)。
以地理社團為核心,在多元思想的指引下,融合多學科知識,拓展學生認知邊界,促進思維進階;尊重地理社團發展規律,不斷嘗試和探索,不斷將地理社團推向新的高度,順應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作者單位:1.深圳中學河源實驗學校;2.深圳市高級中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