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梅,孫英杰,白彩霞,陳錦輝,劉本君,劉 麗
(黑龍江職業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111)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指明了高校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當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其他各課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18 年9 月,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專業教育課程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
在動物醫學專業教學實踐中,通過提升教師政治素養,明確課程思政目標,挖掘思政元素并推動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融合教學,以及強化學習成效評價等措施,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切實將立德樹人任務落實落地。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實施者,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和專業水平,具備育人功能和育人責任的擔當意識,才能在教學中身先垂范引導教育學生[2]。動物醫學專業為學院課程思政校級試點專業,首先確定校級試點課程,由試點課程教師為主體,吸收思政課程教師參與,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共同研究、落實和深化課程思政建設,探索“1+1” 思政團隊模式,實施“思政課程” 與“課程思政” 同向同行機制。動物醫學教學團隊積極參加師德教育培訓和“課程思政” 教學設計與能力提升專題培訓,把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學術規范、心理健康教育融到團隊建設與管理,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 標準要求自己,杜絕松懈現象,爭做師德先進教師的楷模;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遵循認知規律,關愛學生,關注學生的求知欲和獲得感,堅持立德樹人,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講話及《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為引領,將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5 個重點內容與動物醫學專業崗位需求、學生發展相結合,制定動物醫學專業思政目標為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養成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樹立“三農” 情懷,增強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養成“敬佑生命、救死扶傷、敢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恪守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增強職業責任感,養成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吃苦耐勞、誠實守信、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
不同類型課程思政目標由于課程性質不同各有側重點,但不需要相互銜接,如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通識課程重在法律法規、家國情懷的培養,專業教育課程重在職業道德、職業品格的恪守,實踐類課程重在精益求精、吃苦耐勞、創新精神的養成,從而使通識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及實踐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
在課程思政目標導引下,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以外的認知,各門課程建立課程思政元素資源庫,積累以下幾個故事,以利思政元素融入課程。
挖掘“五色教育” “四史” 教育和龍江“四大精神” 等與課程內涵相關的故事,培養愛國情操、艱苦創業及奉獻精神。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中,介紹疫苗研發引出“東北抗聯精神”,正是有了這種堅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愛國情操、偉大的犧牲精神,才能在不畏艱苦的情況下研發出疫苗,控制了疫情。
每門課程都有科學家探索與發現的故事,都有研究與應用的現狀和前沿,收集與課程相關的科學家、哲學家等哲人故事,激發學生從事科研的興趣,引導學生學習老一輩科學家刻苦鉆研的敬業與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如李時珍嘗遍百草著《本草綱目》、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故事、李蘭娟和鐘南山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的感人故事等,被中獸醫、動物藥物應用、寵物病防治等課程融入課堂教學。
教師通過社會實踐積累臨床案例,通過案例明晰如何恪守職業道德及培養精益求精、吃苦耐勞的精神。反面案例尤其醫患糾紛,更能激發學生的敬業、精益、專注精神養成及樹立“三農” 情懷。如動物外科手術中,在學習打結技術時引入奶牛皺胃變位手術的關鍵技術是一個線結,如果技術不精,則導致手術的失敗,對動物傷害及養殖戶的經濟損失顯而易見。
梳理與課程有關的人生小故事,以小見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中獸醫在講解陰陽的相對性中引入生活常識,沒有苦就沒有甜,吃苦是為了更好地感受幸福。在講解陰陽的無限可分性中,引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引導學生辯證思維,陰中亦有陽,調整看問題的角度,把心靈的攝像機聚焦于陽的一面,生活就會充滿陽光,樂觀和幸福在于調整看問題的角度。
及時關注國內國際政治大事,捕捉學生興趣點,尤其科技強國有關的時事,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相結合,如中外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對比,突出中國的優越性,從而培養家國情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實際,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方式和教學方法,注重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銜接和融合,各門課程形成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資源庫、教學案例資源庫。
圍繞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梳理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融入結合點,見表1。

表1 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入結合點
運用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貫穿體驗式教學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項目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從中國故事、哲人故事、臨床案例、人生故事、時政新聞出發,通過分享、討論、總結、實操、作業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和主人翁意識,讓學生感同身受,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法治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職業素養。
學生采用線上自主學習即觀看視頻、微課及小組線下合作討論,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 學習模式融入思政氛圍,學習相關思政內容,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前及課后作業。
圍繞課程思政目標,精心設計有機融入課堂教學的時間點,掌握時機、巧妙融入,可設計在課前、課中或課后。下面以兩門專業教育課和一門實踐課為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介紹。
4.3.1 教學案例1:動物解剖生理課程—識別肺
課前:教師在學習平臺推送的學習任務中加入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問題,如抗疫英雄、國內外發展態勢及采取的應對措施等,學生上網自查;同時完成疫情防護知識拓展作業,以小組形式上傳到平臺預習作業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提前融入課程思政氛圍。
課中:學生簽到時,教師用PPT 展示抗疫相關圖片,激發學生愛國情懷,明確自己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不僅要扎實學習理論,還要提升社會道德素養,向鐘南山院士及一線醫護人員學習致敬。在學習平臺發起有關新冠肺炎防護知識隨堂測試,并引出課程學習內容—識別肺。在學習肺顏色時,通過正常和吸煙肺對比圖,讓學生意識到吸煙的危害性,遠離煙草,積極戒煙。利用標本、模型、新鮮豬肺、切片、3D解剖軟件等多種教學手段對肺進行識別,識別新鮮肺時要求學生戴一次性醫用口罩和手套。培養學生生物安全意識、遵守操作規范、嚴謹治學、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其間教師借助新鮮豬肺和切片,利用學習通搖人、搶答、點答進行隨堂考核,檢視學生對肺一般構造、鏡下構造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并給予評價。
課后:教師線上發起“新冠肺炎對肺造成哪些損傷” 討論,學生積極參與發帖,既加深學生對新冠肺炎的理解和重視,又強化對肺構造的識別和認知。
4.3.2 教學案例2:動物藥物應用課程—抗微生物藥物
課前:布置學習任務,以小組為單位收集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故事、李蘭娟和鐘南山的故事,完成預習作業。
課中:在學習抗微生物藥物來源時,由小組推選中的學生代表在規定時間內為同學們講述青屠呦呦、李蘭娟和鐘南山故事,如果采用PPT 匯報,小組分數更高,匯報后教師及時給出評價及組間評價。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完成大部分學習任務,不但節約了課上教學時間、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同學理解在從事醫學的道路上要求真務實、不斷追求探索,激發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同時關愛社會、樂于助人、做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思政效果明顯。
課下:將思政內容按一定比例融入課下作業中,強化價值塑造、能力培養。
4.3.3 教學案例3:獸醫臨床實踐-胃切開手術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任務書、組內分工設計、手術器械等。
案例導入:聯系獸醫臨床,以手術案例導入本課,下達任務(課業單)。
資訊:學生理解任務要求、手術適應證、操作步驟等。
計劃:以小組為單位,對整個手術進行設計,形成手術方案。
決策:師生共同找出手術方案不足,通過講解加以補充。
實施:學生根據計劃對動物進行手術治療,教師示范、指導。
檢查:手術完成后,學生依評價標準進行檢查。評估:學生自評及教師評價,提出不足及改進建議。
布置課業:布置本次課后作業及下次課業[3]。
主要采用項目教學法,開展“行動學習” “合作學習”,學生自己設計活動、實踐活動,匯報活動。在實踐中踐行職業規范,恪守職業道德,養成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以及“敬佑生命、救死扶傷、敢于奉獻、大愛無疆” 的醫者精神,同時培養愛崗敬業、吃苦耐勞、誠實守信、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
教學評價緊扣課程思政目標,采用多元評價,側重過程考核。評價方式包括課堂表現(實作表現、作業、發帖)、檔案評價(資料收集整理、學習總結、問卷調查)、口語評價(討論、口頭報告)。課前老師將評價表上傳平臺,學生可參照評價標準準備思政內容的學習。主要評價學習態度、職業素養、敬業精神等。將素質教育活動量化,納入成績管理,做到有計劃、有考核,同時反思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成效,提出改進措施。課程思政口語評價表,見表2。

表2 課程思政口語評價標準
動物醫學專業以優秀的教學團隊為基礎,結合專業特色制定了明確的課程思政目標,通過中國故事、哲人故事、臨床案例、人生故事、時政新聞等多方面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實現成功的高職動物醫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