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國惠,徐曉君
(廣西醫科大學,廣西 南寧 530021)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產業升級及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等,高校畢業生就業迎來新的挑戰。大學生就業形勢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高等院校招生規模擴大等影響下越發嚴峻。大學生就業創業課程是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是對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探索如何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實施就業創業課程改革,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培養愛黨愛國且具有自主學習能力、思考力、行動力、表達力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大學生就業創業課程改革就是把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與企業生產實踐相聯系,便于大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讓大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思考、不斷鉆研,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校企合作是一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學校與企業合作的運行機制。對學校來說,校企合作能豐富大學生就業創業課程的教學資源,又能為教師提供掛職鍛煉機會,提升教師“雙師型”素養,深入了解企業和職業崗位,結合社會用人的需求引入就業創業指導課堂,能很好地解決大學生遇到的各種職業發展問題,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就業創業課程教學質量。對企業來說,企業通過參與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環節,為學校提供行業信息和企業需求,保證了人才培養的供需平衡,避免了人力資源的浪費[1],有利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升市場競爭力和企業影響力。
部分大學生對自身定位模糊、缺乏吃苦耐勞及鉆研精神,學校就業創業課程教學主要致力于大學生畢業前的就業技能指導和創業理論的灌輸,對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和擇業觀的引導、職業認同感、心理韌性、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人際溝通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還不夠,難以滿足社會對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導致大學生缺乏明確的目標和對未來的規劃,從而在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缺少動力。
目前,課程的教師組成是由各院系學生工作人員和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教師組成,不僅教師隊伍結構不夠合理,而且授課教師創業經驗少,創業實踐不足,創業指導教育教學能力不強,所具有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風險意識不強,創新創業授課和實際生產應用存在較大的差距,很多創新創業實踐往往都是低水平重復,缺乏差異化、前瞻性,使得孵化創新創業項目和轉化成果過程緩慢,容易錯失市場機遇,再加上高校職稱評審條件偏重論文和科研,導致授課教師不愿花時間、花精力去鉆研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實踐素養,無法實現專業與產業標準對接、課程內容與崗位要求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同時,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無法實現理論教學與行動實踐的貫通、學校與企業良性合作的貫通。
由于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目標和利益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存在顧慮,導致校企合作資源共享性不強,合作流于形式,無法實現深度融合、優勢互補。目前大多數職業院校課程教學主體僅為職業院校本身,實行校企合作的目的也只是為了完成學校的實踐教學課程,運行方式簡單。如帶大學生到合作的企業參觀或開展短時間見習,大學生無法深入了解企業運營方式,導致學生對行業與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要求認知不明確。由于學校難以滿足企業的利益訴求及部分企業自身的社會責任不足,導致企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校企合作也沒有完整的人才培養計劃,更談不上和學校全方位的戰略合作以及更深層次的文化對接,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往往在合作中被忽視[2],沒有突出“雙主體”育人的優勢。
深化校企合作對于職業院校創新創業課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當前職業院校拓展教學資源、提升創新創業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何整合學校和企業優勢資源,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就業創業課程改革,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是擺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筆者團隊從社會發展對衛生健康服務人才的需求出發,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建立“一主線,一支點,兩主體,三貫通,四融合,三平臺”就業創業課程改革優化模式,突出職業教育“做中學,學中做”實踐育人屬性。
就業創業課程改革以立德樹人為主線,以校企合作為支點,發揮學校和企業兩主體育人優勢,探索理論與實踐、學業與職業、學校與企業“三貫通”,以課程思政教育、職業生涯教育、專業學科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四融合”為牽引,搭建學校與企業全程參與的文化活動平臺、職業見習平臺、技能競賽平臺等“三平臺”,突出就業創業課程的實踐屬性,暢通學校與企業人才培養通道。
3.2.1 完善健全管理機制,明確立德樹人主線和校企雙育人主體學校要成立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和校企合作委員會,在國家就業創業政策的基礎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共同友好協商出臺校企合作相關工作條例和細則。如“雙師型”隊伍建設制度、實踐教學實施管理辦法、校企合作委員會章程和戰略合作伙伴協議等,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合作研發成果共享制度、企業駐校辦事機構管理制度等,暢通學校與企業溝通和資源共享的渠道,在課堂教學、學生管理、實習實踐、招生就業、考核評價等內容上明確雙方責任分工和利益分配。在學校和企業雙育人主體互惠雙贏的長效機制下,打造利益共同體,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2.2 走出去,引進來,實現“三貫通” 學校教師理論知識豐富,實踐能力欠缺,因此學校要通過“走出去、引進來”舉措發揮校企合作優勢,彌補不足。一方面學校要將教師到企業、醫院進修學習作為職稱晉升的一項考核指標落實在職稱評審政策上,選派年輕骨干教師去企業上崗掛職鍛煉,了解市場營銷需求和企業、醫院文化和運營模式,洞悉行業發展前沿,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熟悉產品生產過程并能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在日常教學和組織實習實訓時自覺將市場需求與培養學生能力相匹配,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教師的實踐素養,促進“雙師型”教師內涵建設,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行動的貫通。另一方面要“引企入?!?,聘請企業高級技師或醫院行業精英、業務骨干、優秀技術人才擔任專業建設委員會成員和承擔就業創業課程的部分教學任務,定期為創業指導教師舉辦新技術技能、新工藝產品、新設備和材料等培訓,根據市場需求與教師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組織課程新教材開發和改革研究,建立涉及專業創新、學生科研、“雙創”競賽指導、大學生創業必備知識等內容的教學資源數據庫,豐富教學資源,并對產品進行優化改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2.3 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就業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實現“四融合”(1)“專、思、創”三位融合。就業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是改革的關鍵,要統籌部署,不斷豐富課程內涵。筆者團隊立足專業特色,圍繞大學生的專業所學,挖掘學科資源和優勢,將“專業學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三者有機融合,發揮其協同效應。充分發揮課程思政教育的先導作用,使教學過程成為知識傳授、德育滲透、價值引領的有效途徑,從課程學習、案例教學、實踐教學三方面著手,形成“課程思政一體化設計”教學方案。如在課程學習上,運用OBE 理念,轉換傳統“以教為主”教學觀念,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主體課堂。在“創業啟動”教學環節,引進“創辦和改善你的企業”(SIYB)創業培訓項目,以故事的主人公黃亮與李燕創辦朱砂泥工藝品有限公司為例,引導學生正確發現創業機會,創建一個好的企業構思,評估市場,了解競爭對手和正確定位顧客需求,選擇適宜的營銷手段開始創業實踐。在實踐教學上,選拔有意向、有想法的創業大學生,引導大學生學會撰寫企業計劃書,利用大學生創業園等高階創業訓練營課程指導、商業計劃路演等多種方式開展實踐教學,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實現就業創業知識傳授和思政價值觀引領相統一、教書與育人相統一。
(2)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補充。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常規工作,貫穿于大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是對大學生大學階段及畢業后5~10 年甚至是對其一生職業發展的一種規劃。因此教師應將大學生入學后到畢業前作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關鍵時期。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全程化指導過程中,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采用差異化的教育方式,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滿足大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低年級側重職業啟蒙和職業生涯設計,引導大學生對自我認知、職業測評、職業目標、能力匹配等問題進行深度思考,激發學習驅動力;高年級側重就業創業崗位實訓及引導大學生樹立個人職業發展長遠目標和正確評估自己,利用自身特長和市場需求等去規劃個人的職業發展,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和綜合素質。為此,筆者所在學校加入了“廣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依托學院教學條件,邀請專家、優秀教師和校友、學生干部成立了院級“生涯工作坊”,累計開展團體、個人生涯規劃輔導和咨詢100 余場,積累了豐富的生涯規劃指導實踐經驗,出版了若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關的專著,還成立了校友工作辦公室,聘任了145 名學生為2021 屆校友聯絡員,積極為對未來職業發展存在困惑的學生答疑。實現課程思政教育、職業生涯教育、專業學科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同向同行聯動,進一步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全程化、個性化,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3]。
3.2.4 深化校企融合,搭建就業創業課程“三平臺”(1)搭建文化活動平臺,營造職業氛圍。 筆者學校立足醫療衛生行業文化,結合醫學生的專業特點,在校園內擺放了南丁格爾雕塑、雕刻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學生誓言大理石,營造“時時受教育,處處受感染”的濃厚職業氛圍。同時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如每年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創業體驗周、生涯就業體驗周等活動,邀請創新創業優秀校友舉辦講座,開展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延展就業創業教育的深度,加深學生對就業創業知識內涵的理解。
(2)搭建職業見習平臺,提高職業素養。學校和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圍繞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內容,增設職業見習實踐教學環節,積極搭建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職業見習和短期實習平臺。同時搭建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創客空間實訓基地,大學生創業園等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就業創業項目,鼓勵有想法、有創業激情的大學生到實訓基地中實現自主創業。為了讓大學生了解創業、參與創業,2022 年經團隊申請、學院推薦、校內外創業專家評審等環節,筆者所在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已遴選出38 個入駐項目,其中壯鄉特色水中分娩醫療服務中心、金條的紋繡店、中醫健康素養研究所、孝誠老年護理智能化運維服務有限公司等涉及大健康產業項目,備受市場的歡迎。通過職業見習平臺,不僅為學生就業創業指明了方向與目標,提高了就業創業指導的質量,還可以憑借創新創業基地將孵化項目向成果產出項目轉化,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3)搭建職業技能競賽平臺,培養職業精神。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以賽促學,以賽促創,在競賽中培育職業精神、創新精神。通過搭建校、市、省、國四級技能競賽機制,在“崗課賽證”理念支撐下,校企雙方將職業崗位內容、技能競賽內容、技能要求、實訓實操和評價考核、職業技能等級、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內容融入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貼近實際崗位的高效教學環境,推進“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增強大學生掌握核心技術的能力[4]。筆者學校每年都組織舉辦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求職簡歷設計、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網絡創業營銷大賽、“勇往職前”模擬招聘大賽、護理技能大賽、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等,校企雙方作為評委,遴選優秀作品向上級報送。職業技能競賽平臺以項目為中心、大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引導學生開展“頭腦風暴”、角色扮演、分組討論、交叉演講、項目調研、互動搶答、路演等活動,做到“教、學、做、研、賽”五位一體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