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明,路志欣
(1.牡丹江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2;2.黑龍江省雞西市第十九中學,黑龍江雞西 158100)
教育部發布的2017 版普通高中學科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理念,核心素養是高中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其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這就對高中教師的教育素質與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而部分師范生作為未來的高中教師,如果高師院校能從培養優質師范生隊伍的過程著手,則能夠盡快地從教育源頭上培養、輸送具有現代教育核心素質的新一代優秀教師,促使師范生在畢業之后能夠加入現代核心素質教育的大課堂,進而促進我國穩步深入培養高中生的現代核心素質教育。因此,研究地方高師院校師范類專業核心素養培養策略顯得尤為重要[1-2]。國內很多專家學者針對師范類學科核心素質培養的問題提出了應對建議:孟燕平提出了師范生專業核心素養提升策略,顧馨梅等人提出了高職院校師范生專業核心素養提升策略,張樂勤提出了師范類專業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機制[3-5]。本文提出了地方高校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培育核心素養能力的策略,希望為地方高校培養師范生的核心素養提供參考。
深入調研中學培養生物學人才的實際需求,結合一線專家意見修訂、完善生物科學專業培養方案。通過問卷和訪談等多種形式,根據畢業生的實際工作體驗以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需求,調整課程結構體系和課程教學大綱。堅持以培養掌握堅實的教育基礎理論與實際技術、富有創新精神與研究能力,可以勝任培養核心素質工作的中學生物學師資為目標,整合專業課、通識課、教師教育類課程、創新實踐及素質拓展類課程,使之形成一個互補的有機整體。合理調控專業課開設時間,提早專業課的開課時間,延長專業課課時,培養學生形成扎實的專業功底;加強與高中生物課程相聯系的基礎教學和生物課程標準研究教學,以提高生物師范生科學知識系統與高中生物課程的適配度;增加專業實踐教學的比重,培養師范生動手和科學探究的能力,增加創新實驗、綜合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倡師范生認真研讀中學生物課本,結合最新的研究熱點制作教學課件,完成教學設計,提高師范生的教學能力;重視推動生物科學發展史和專業交叉融合,積極開展與生物科學史有關的選修課和發展前沿講座,生物科學不斷發展,因此師范生要與時俱進,時刻關心科研動向、研究熱點,完善學習系統;擴大選修課的選擇范圍,如班主任工作、教師的人際溝通與交流、多媒體課件制作等,通過通識教育教學進一步提高師范生的整體綜合素養,開闊他們的視野。
生物科學專業與基礎教育學校在制定培養目標、設計課程體系、研究教育教學、評價培養質量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合作,構建了“高校、中學”協同培養、合作共贏的人才協同培養機制。生物科學專業與多所中學簽訂合作協議,建立了多個穩定的師范生見習、實習和社會實踐基地,以教育見習、實習、研習為主線開展涵蓋師德體驗、教學、班級管理和教研等實踐活動,培養和提高師范生的實踐能力,為檢驗師范生的素質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同時也為地方輸送優秀的教育人才。本專業在實習、見習和“三下鄉”支教的同時主動送課上門,為實習或支教學校全體教師開展專業知識、教師技能、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的講座。同時,邀請中學教師、教研員、校長參與制定師范生的培養方案和評價人才培養質量。在實踐教育基地協同合作下持續進行教育見習、實習、研習等工作,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與中學校長、教研員、骨干教師、優秀班主任合作,從人才培養、課程教學、實踐能力等多個角度開展“育人”研究。有機銜接“三下鄉”“頂崗支教”和鄉村教師“國培計劃”,有效培養師范生助力鄉村教育的社會責任意識。
生物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生物科學專業實踐、基本教學技能實踐、教育綜合實踐三類。生物科學專業實踐包含遺傳學實驗、動物學實驗、植物學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等實踐類課程;基本教學技能實踐包含微格訓練、教學技能訓練等;教育綜合實踐包含教育見習、教育研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等多種形式的綜合實踐環節。本專業以教育見習、實習、研習為主線,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大一學年重視“三字一話”、師范生職業技能等教學基本功訓練,由師范專業教師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師范生板書、朗誦等基本技能,此過程主要促使學生逐步建立起對于“教師”身份的認知;通過動植物野外實習促使學生鞏固和強化課堂所學知識,了解動植物資源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提高師范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大二、大三學年,學生進入專業課學習階段,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教師采用探究式教學法、翻轉課堂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實驗課增加綜合性實驗、探究性實驗,鼓勵學生查閱文獻,自己設計實驗,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善于克服困難的科學精神以及創新意識;適時開展教育見習,通過聽評課、寫教案、聽報告、觀察課堂教學活動等增強學生的從教意識,激發學生熱愛教育工作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加強微格訓練,促使學生熟練掌握中學生物學的教學技能,關注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動態,具備較好的生物科研和教學能力。大四學年主要進行教育實習和研習,撰寫畢業論文。教育實習由高校和中學教師實施“雙導師”指導,嚴格把好“備課、寫教案、試講”三關,雙導師都要參與指導實習生的聽評課,有效提高實習生的教學能力以及反思評價能力,從而確保他們適應中學課堂。教育研習貫穿整個教學實踐過程,師范生通過聽課后的心得體會、上課后的教學反思以及匯報課、參加各種教學比賽等研習學會反思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撰寫畢業論文培養學生運用生物知識、教育類知識與相關軟件處理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及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強化教育實踐,打造智慧課堂,虛擬仿真教育實習體系。提倡校內與校外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實踐相結合的多元化實習形式。通過教育實習實踐,師范生能感受高中生物教師的工作,并觀察學生、課堂的情況,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教師的職業;通過實習實踐,師范生能夠發現感興趣的教育教學問題,從而進行更加廣泛的教育調查研討;通過學習教師教育課程,師范生能進一步形成自己的教師職業理想和信念;通過教育見習、實習、研習,師范生能在校內教師和中學教師的共同指導下提升教學技能,實現教育教學方法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提高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能力,內化教師的職業自我認同感[6]。組織師范生參加校內外各類從師技能比賽,從而檢驗訓練及考核的成效。強化師范生的三筆字訓練,通過模擬授課、教學設計、課件制作、板書設計、即興演講評比,進一步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水平,以賽促訓,切實增強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能力。同時,聘請中學骨干教師、優秀班主任、杰出校友為師范生舉辦相關的演講、教師成長報告,讓他們學習班主任和骨干教師怎樣教書育人,以此提升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的教學技能。
鼓勵生物科學專業教師積極推行以發展生物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程教學改革,及時將本學科最新進展與成果納入教學內容。開設綜合性、創新性的生物實驗課,鼓勵學生查閱相關文獻設計實驗,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思維。將課堂內容與社會熱點相結合,如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新冠病毒等,引導學生關注生命、熱愛生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吸收學科前沿知識,引入課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并結合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的學習狀況不斷完善課程內容,形成促進師范生主體發展的多樣性、特色課程文化。以教學質量為導向,推動變革教學方法手段。在課堂教學形式方面,鼓勵教師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型教學,建設好線上教育資源,并及時把課件、教學大綱、微錄像以及考研試題等資料公布在網絡上,以便學生課下自主學習。改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針對教學知識點進行案例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或翻轉課堂教學,創設開放型課堂,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吸納知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全面培養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的綜合素質。注重更新師范生的教育理念和知識結構,提升師范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拓寬師范生的眼界,增強師范生的發展意識,以適應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以科研帶動教研、以教研促進教學,從而全面提升師范生的核心素養。開放實驗室,教師根據授課或科研的方向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培養師范生人才的重要作用。學生根據興趣選擇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并擇優推薦學生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從而培養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科學探究能力。注意密切聯系科學探究活動與現實生活,在專業課教學中穿插與現實生活生產有關的理論知識,以培養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課堂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生活的意識[7]。通過舉辦“解讀諾貝爾獎、制作動植物標本、為參觀我校標本館的小學生解說”等活動,鍛煉生物科學專業學生吸收與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組織師范生積極參與“學生公益勞動周”“關注留守兒童”等社會服務,參與教師研究項目,了解基礎教育現狀,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質。
建立院、系二級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工作制度、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培訓體系與考試評估系統。完善師范生的專業建設,落實師范生技能培訓專用的教學場所,如微格課堂和多媒體課件制作教室等。加強給師范生配備和培養專業教師,建立校外導師資源庫,吸納優秀的基礎教育一線教師作為師范生的導師,為師范生配備兼職班主任。建立“計劃—執行—反饋”的工作制度,以通暢反饋途徑。學院領導和督導組要不定期地調查檢查和定期考評師范專業教師的工作開展狀況。
不斷總結教學工作經驗,定期與中小學教師溝通學術與專業,因材施教,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提高師范生的從師技能。制定《師范生成長手冊》,實行導師制,按照成長手冊計劃,結合不同學生的特點指導師范生開展從師技能訓練,培養師范生的核心素養,確保每名師范生都能寫一手好字、有好方案、學好教材、聽好課程、參加好班會。樹立學生的教師職業信念,提高其學科素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促進他們達到從師技能標準,培養學生厚重的人文素養和豁達的人文精神,讓他們熱愛教師職業,奉獻教育事業。
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培養核心素養,需要學校、教師、實習基地和師范生本人通過長期協同合作,在多方共同努力的作用下,師范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一定會得到較大提升,進而推動全民的科學素養邁上一個新的臺階。通過全面優化教師課程體系,修訂培養方案,完善學科課程教學設置,強化教育實踐,推進開展以提高師范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學改革,積極組織學生的課外科技活動,進而提高師范生的核心素養,實現從知識課堂向能力課堂轉變,為中學培養會教學、高素質的中學生物教師,從而有利于培養中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