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瓊 王瑞麗
摘要:目的:探討如何提煉傳統吉祥圖案的藝術形式和美學特征并將其應用于玻璃器皿設計。對中國的傳統寶貴財富進行再利用,不僅能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簡潔時尚的日用玻璃器皿,而且能豐富現代產品設計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文獻資料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通過搜集、整理和分析相關的文獻資料,研究傳統吉祥圖案的內涵與寓意,梳理本土玻璃器皿的發展過程及玻璃材質的特點。通過對運用傳統吉祥圖案的玻璃器皿進行案例分析,總結玻璃器皿裝飾特點及現存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結論:傳統吉祥圖案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往往可以體現一段時期的民俗文化與人們的精神狀態,其種類繁多、寓意豐富,展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注意的是,對傳統吉祥圖案的應用不能照搬照抄,而應在保留其吉祥如意精神內核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加工與表達,使之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偏好與習慣。玻璃是生活中常見的包裝和使用材料,人們對玻璃器皿的需求是巨大的,但目前市場對玻璃器皿的應用還局限在造型簡單的茶杯、酒器方面,仿照西方風格,本土創新較少。據此,將吉祥圖案與玻璃器皿的結合作為創新突破點,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
關鍵詞:傳統吉祥圖案;日用玻璃器皿;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J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4-00-03
傳統吉祥圖案是具有美好寓意的文化符號,其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不斷豐富、更新、演變和發展,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積極向上、溫純善良的民族品質,并且至今仍鮮活地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經典的傳統吉祥圖案已成為中國人的文化烙印,人們可以自然領會圖案所傳遞的豐富寓意,這是獨屬于中國人的默契,也是視覺傳達設計所追求的信息高效率傳播的實際體現。傳統吉祥圖案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如何使傳統吉祥圖案在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背景下煥發生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玻璃器皿作為融合中西方技術的工藝品類,與傳統吉祥圖案有機結合具有當代價值。
1 傳統吉祥圖案與玻璃器皿設計的關系
傳統吉祥圖案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往往可以體現一段時期的民俗文化與人們的精神狀態,具體包括植物紋樣、動物紋樣、幾何紋樣、神話故事、宗教圖案、漢字圖案等,具有抽象、概括、諧音、象征等特征,雖然種類繁多、寓意豐富,但都具有一個核心主題,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國有許多固定的組合紋樣,
如喜鵲和梅花枝的組合寓意“喜上眉梢”,紅棗、花生和桂圓寓意“早生貴子”。傳統吉祥圖案在古代生活用具中的應用屢見不鮮,在瓷器、紫砂、家具、青銅器甚至兵器上都能看見傳統吉祥圖案的影子。
玻璃的別稱有“頗黎”“琉琳”“琉璃”等,雖然本土玻璃制品的起源與西方玻璃制品的起源并無聯系,但中國玻璃制品的每一次技術更新與突破都與西方息息相關。中國古代本土玻璃制品為鉛鋇玻璃配方,具有較高的折射率和密度,耐溫性差,遇熱易裂,且鉛等重金屬元素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溶解到食物中,影響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不適合制作飲食器皿[1]。到了宋代,玻璃配方雖然得到了改進,但未處理好“退火”工序,所產玻璃器皿多作為禮佛供奉的觀賞品,而不作為實用器皿。受西方影響,清代以前中國本土玻璃制造業改進了配方并引進了吹制技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玻璃產業的發展,但相較于其他工藝美術品類而言,玻璃制品仍不足為道。我國在康熙年間引進了歐洲先進的吹制、磨削、雕刻等玻璃工藝技法,并匯集了掌握玻璃生產技術的西方傳教士和手藝精湛的匠人,以促進技藝的交流和融合。受后現代設計運動的影響,社會對玻璃的審美不再局限于透明純凈、完美無瑕,玻璃器皿開始帶有文脈、隱喻、裝飾等特征,異形、多色、不同肌理觸感的玻璃器皿都受到大眾歡迎,甚至其瑕疵也因偶然性和獨特性而作為審美特征,給人以靈動之感[2]。由此可見,當代多元審美對玻璃創作的束縛更少,這有助于玻璃材質的開發與應用。
清代以前,玻璃器皿多為外國進口,且多用于禮佛供奉等場合,因此許多精品玻璃器皿具有較為明顯的伊斯蘭教文化特征,如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楓葉紋描金藍琉璃盤”多用幾何紋、植物紋及宗教紋樣。清宮玻璃廠建立后,玻璃器皿受西方玻璃器皿裝飾的影響,借鑒陶瓷器裝飾手法,關注造型和紋樣兩方面,以造型取勝的玻璃器皿主要為擬物和幾何形態。玻璃器皿的外觀設計除造型以外,圖案多采用雕刻、掐絲、繪畫等方式進行裝飾。有學者推測,玻璃器皿的起源和陶瓷器有關,推斷出玻璃器皿的紋樣靈感多來自陶瓷器。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精湛,經長期傳承,紋樣運用十分成熟,如龍紋、云紋、水紋、花鳥紋、植物紋、幾何紋、文字紋等。玻璃器皿因多用于室內,且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體現出主人的生活趣味,所以許多碗、花瓶等玻璃器皿多用花鳥紋和植物紋作為裝飾,具有“閑趣”的視覺感受[3]。例如,白套紅玻璃纏枝花卉紋渣斗,瓶身就以花卉紋為裝飾;黃套紅玻璃荷花紋缸,缸身描繪了蝴蝶戲于蓮花池的場景;蓋碗、鼻煙壺等日用品,則多采用植物紋進行裝飾。
2 以玻璃器皿為載體的傳統吉祥圖案傳承
傳統吉祥圖案是民族習慣、文化傳承、人文情感、地域風俗等的反映。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吉祥圖案受到越來越多設計師的關注,隨著人們審美的變化,其內涵美和隱性價值顯得更為重要。如冬奧會的火炬、獎牌、吉祥物等設計,聯想“祥云”筆記本電腦等產品設計,都有傳統吉祥圖案的影子。產品設計師不僅要設計一種創新型的產品,更要傳承文化,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設計師在使用傳統吉祥圖案時,首先要理解其內涵,在形式美學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將其設計要素融入當代產品設計之中,在表現寓意的同時,凸顯產品的品位和檔次,使其更具時代感和時尚感。
玻璃器皿是獨具特色的藝術載體,其審美與光感有關。中國傳統陶瓷器皿由于瓷壁不透明,更注重造型、色彩與紋樣,相較而言,玻璃的審美形式更加多元,其本身透明的質地就可作為獨特的審美創新點。玻璃既可以模仿陶瓷、玉器的質感,又可以保留自身透明純凈的特性,是更加自由的藝術表達載體[4]。玻璃器皿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尤其在技術改良后,玻璃器皿逐漸滲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很好的傳播傳統文化的載體。融入吉祥圖案,能使玻璃器皿更加符合中國人的生活趣味,增強文化自信。除光感外,易碎也是玻璃材質的特征之一。但如今,玻璃的加工技法不斷改進與突破,耐熱玻璃、鈦晶玻璃、陶瓷玻璃等新型玻璃的出現,使玻璃器皿的設計與應用有了更多可能。
傳統吉祥圖案與玻璃器皿應用的文化語境也有相通之處,傳統吉祥圖案展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玻璃器皿正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兩者有著天然的聯系。在生活中,具有審美性和功能性的玻璃器皿既是實用品,又是裝飾品,可以為生活增添趣味,也體現著主人的審美。例如,在玻璃花瓶上,花鳥紋與鮮花相映襯,給人帶來自然靈動、生機盎然的視覺感受。在特殊場合,像喜宴常用的玻璃酒杯,若在杯身紋“囍”字紋、鴛鴦紋等紋樣,可營造歡慶熱鬧的氛圍,傳遞對新人喜結連理的祝福。
3 傳統吉祥圖案在玻璃器皿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需要注意的是,設計師應用傳統吉祥圖案時不能照搬照抄,而應在保留其吉祥如意精神內核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加工與表達,使之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偏好與習慣,如此可使傳統吉祥圖案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促使其不斷更新與發展,具有當代特征。目前,玻璃器皿對傳統吉祥圖案的應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將傳統吉祥圖案作為裝飾紋樣,直接在玻璃器皿外壁進行裝飾;另一種是對傳統吉祥圖案進行三維空間轉換,在玻璃器皿的造型方面進行設計創新。
機械搬運傳統吉祥圖案并不能稱為設計,借鑒文化符號,并加以現代化表達,才是富有文化內涵的優秀設計。例如,杜康酒的“杜康造酒”系列包裝就是創新應用傳統吉祥圖案的范例。其酒瓶使用透明的玻璃材質,在古代,玻璃比較稀有,與寶石同樣珍貴,因此玻璃酒瓶本身就具有高貴氣質,符合品牌中高檔的定位。瓶蓋融入三國時期官帽的視覺元素,瓶頸借鑒了《千里江山圖》,流線型的透明瓶身參考了鶴蓮方壺腰線的設計,加之極具現代感的幾何線條,既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又符合現代審美。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精品玻璃器皿有豐富的吉祥圖案運用示例,其紋樣是對自然元素的解構與創新、提煉與概括,而對其的再應用,也需要經過解構和創新,以現代設計語言傳遞吉祥圖案的文化精髓。清道光年間的藍料花草蝴蝶紋杯身飾有高度概括的蝴蝶和花草形態,用帶有弧度的三角形拼成,簡潔凝練且富有生氣,具有簡約樸素的現代美感。而現代玻璃器皿在設計時,也可參照類似的概括手法,對已有的傳統吉祥圖案進行簡化結合,在保留美好寓意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將傳統吉祥圖案應用在玻璃器皿的造型上,可使其兼具審美性與功能性,是一種更為高明的設計手法。傳統吉祥圖案種類繁多,可根據應用場景和人群選擇合適的種類,利用三維建模技術將圖案立體化,從而創新性地與玻璃器皿相結合。例如,故宮文化出品的千里江山炫彩玻璃杯和千里江山酒具套裝,就借鑒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圖》里的山巒造型,并對其進行三維視角的加工應用,使山峰凸立于杯底,置入液體時,層巒疊嶂,流光溢彩,頗具視覺美感。
傳統吉祥圖案歷史悠久,深深扎根于中國群眾的民俗生活,是具有共識的文化符號。對吉祥圖案的傳承與創新運用,既是樹立文化自信之使命,又是設計創新的途徑。尤其是在“國潮風”興起、傳統文化受到大眾關注和歡迎的背景下,吉祥圖案作為大眾熟知的文化符號,其創新應用能帶來社會效益,滿足大眾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和心理需求[5]。在日用玻璃器皿設計中,可以對傳統吉祥圖案進行簡化、重組、解構,將其轉化成立體造型。這樣的表現形式可以使日用玻璃器皿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使產品不再是造型和圖案簡單變化的產物,展現出檔次感和濃郁的中國味,帶有深刻的民族烙印 。此外,還可以在設計的過程中對圖案進行量化解構,將主體和副體有機組合,使整體造型美觀、簡潔且上檔次。
玻璃器皿常常被視為西方造物,但中國古代就有以玻璃為造物材質的范例。縱觀中國玻璃器皿的發展史,雖然吸取了西方的先進技術,但仍舊保留了中國造物裝飾的特征,如模仿瓷器裝飾紋樣及造型等。從前玻璃未受重視的主要原因是技術限制,隨著技術的突破,玻璃有了更多的可能和更自由的表達方式,這為傳承中國精神和造物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總體來說,玻璃是材料也是載體,如何應用、如何表達思想取決于設計師,而借助其為國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乃設計師之職責。
4 結語
向往美好生活是人們永恒的話題,傳統吉祥圖案作為美好寓意的載體,寄托著人們對幸福、平安的祈求,能為人們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撐。玻璃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包裝和使用材料,人們對玻璃器皿的需求巨大,但目前市場上的玻璃器皿還停留在仿照西方風格的層面上,本土創新較少,將其與吉祥圖案結合,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
參考文獻:
[1] 李玉普.略論中國古代玻璃藝術的發展軌跡[J].新美術,2013,34(4):120-125.
[2] 周靜.淺析當代玻璃藝術的形式和語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6):199-201.
[3] 趙婷婷.清代御制鼻煙壺的材質及紋飾審美[J].藝術評論,2016(10):124-127.
[4] 吳昊.現代玻璃器皿中設計觀念的傳承與嬗變[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21(1):187-189.
[5] 鄧焱.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9,40(20):223-225,235.
作者簡介:白瓊(1985—),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藝術傳播、數字媒體藝術設計。
王瑞麗(1999—),女,山東德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視覺傳達設計。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專項課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廣告設計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G30122006;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政治經濟學視野下的藝術人民性創新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3SJYB0145;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媒介生產力變革中的藝術人民性創新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3BA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