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宗燕
(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陜西西安 710038)
從筆者所在民辦高校學生選修課程的情況來看,每學期影視鑒賞課程是首先通過教學選課系統達到規定人數的課程,與開設批次無關,通過課后調查學生熱衷選修本課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課程考核為開放式考題,可以各抒己見發揮個人觀點,考核相對其他科目更輕松寬泛,容易達到考核要求;二是影視已經成為人們生活隨處可見可觸的藝術文化,學生通過屏幕可以走進遙不可及的時代和世界,影視對自身認知、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這部分學生出于對影視文化的愛好和探索精神選修本課程。根據表1的數據反映,首先35.18%的學生以容易考核合格為目的選修影視鑒賞,目的不單純,僅僅希望通過賞析或影視評論等開放式考核要求達到輕松過關的目的,導致部分學生不能專注于課堂。其次,隨著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手機成了大學生生活的必備品,互聯網的吸引力和新鮮度遠超固定模式的課堂教學,如果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必將出現學生用手機打發時間的現象。尤其是在影視類課堂中,教師所講解的影片學生可隨時通過手機百度、騰訊視頻等途徑搜尋,從而喪失自我思考的能力,大大降低課堂參與度。再次,50.82%的學生希望通過影視賞析課堂滿足自己興趣愛好,這部分學生基本上能夠聚精會神地參與課堂,而且會積極主動探索相關學科知識。然而,隨著電子產品、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發展,一些專業的或非專業人士通過百度、抖音等平臺發布通過剪輯的影視片段或評論,使學生會有意無意地接觸到各種影視,這些殘缺不全的個人作品也會對學生的認知產生誤導。如何引導民辦高校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課堂、正確認識影視、提升自身審美能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當前影視賞析任課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表1 學生選修影視賞析課程動機統計表
隨著手機、電腦、電視的廣泛應用,人們隨時隨地可接觸影視文化,然而,電影作為繼文學、音樂、繪畫、舞蹈、戲劇、雕刻之后最偉大的發明,關于其來歷并沒有太多學生想要了解,短短100多年,影視藝術文化成為發展速度最快、受眾群體最多的隱形文化,它具有自身獨特的魅力。首次課分享電影的誕生和發展史:1895年12月28日巴黎大街一家咖啡館,盧米埃爾兄弟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一分鐘影片的展示;1927年誕生的《爵士歌王》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1935年《名利場》是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的過程,再發展到近代人類探索月球、復活恐龍、用高科技還原戰場的電影[1]。用電影的歷史文化來吸引學生,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欣賞電影、探索電影奧秘的興趣。
一部影片通常播放時間為90-130分鐘之間,而課堂時間只有90分鐘,學生并不能完整地觀看影片,且受教學計劃的影響,90分鐘的課堂中并沒有時間去賞析完整的影片,因此,教師應在課前布置影片,要求學生按時觀看。在選取影片的時候要有針對性,根據課程目標選擇經典影片,如電影《半碗村傳奇》講述的是來自貧窮山區半碗村的少年岳書立,從小叛逆難以管教,但是聰明伶俐,班主任徐老師發現了他過人的數學天賦,于是想盡辦法幫助他考入城市的重點高中,徐老師進城為書立送核桃和紅棗,并將換來的飯票全部留給書立,自己啃著干饅頭的情景使這個坎坷的少年淚流滿面,暗暗發狠學習并在代表國家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前承諾,如果獲獎一定要給高度近視的徐老師換一部大電視。影片最后,書立不負眾望獲得冠軍,貧困少年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同時,這個勵志電影的師生情誼更顯彌足珍貴,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經常會爆出師德丑聞,教師也經常抱怨溫室的大學生缺乏對教師的敬畏感。教師要通過影片積極引導學生,建立師生互信,為今后影視課堂的有效開展打下基礎。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八佰》《奪冠》等愛國題材的影片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影視作品,通過分享這些經典影片,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學生的看法,提升課程興趣。李安導演的《推手》《喜宴》《飲食男女》比較清晰、全面地闡釋了飲食、家庭觀念、子女教育、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中西文化差異,故事幽默詼諧又富含深刻的哲理,將中國人的含蓄,西方人的直接詮釋得惟妙惟肖,尤其是影片中的父母對于子女的愛感動人心。電影最后通過中國父母的委曲求全以及外國子女的理解來達到略顯牽強的完美大結局,使得中西文化最終交融貫通。原本是互相獨立的中西方文化、對大學生略顯深奧的西方文化,卻以這種簡單、輕松的方式通過影視課堂得到答案,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學生對影視文化魅力的探索興趣。
社會人文關系可以說是一部影片的靈魂,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和文化特征,電影是寫實的作品,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生活的原型,比如在戰爭年代,社會的主題是戰亂、饑荒、離別等;在和平年代,主題可能是奢靡享樂等;再如女權文化、男權文化等。除此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影視作品又會反作用于社會文化,影響人們的價值觀、認知感,甚至整個社會的風氣,進而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大學生對于道德、情感、社會觀念基本擁有比較成熟的認知,但由于社會閱歷不夠以及生活經歷不豐富,各種認知還不夠成熟和穩重,課堂中教師需要通過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影片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從而形成正確的認知和人格。民辦高校因為專業的原因,學生男女比例極不平衡,筆者工作的學校屬于財經類院校,70%以上的學生都是女生,隨著時代的發展、男女平等的倡導,女性已經成為自己的主導者。然而,物欲社會的出現將部分認知不夠成熟的女性的思維帶偏,部分女性把享樂放在了第一位,吃穿用追求以奢侈品牌為主,摒棄適用適合原則。通過相關經典影片欣賞以及特殊年代影片社會人文關系的分析,教育當代大學生應該珍惜男女平等的社會生活,努力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電視劇《紙醉金迷》講述的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田佩芝、袁圓、東方霞三人原本是湘淑女中的三朵校花,卻被迫逃離校園,各自遭遇不同,最終流落重慶,在交際名人朱四奶奶的調教和引誘下,一步步淪落為交際花,過上了紙醉金迷的生活,最終重慶解放,發著國難財的人倉皇四竄,一切回歸最初,八年重慶生活猶如黃粱美夢。電視劇區別于電影最大的弊端就是記述時間太長,作為教學素材原本是不合適的,但其主題適合處于認知并不成熟的大學生,將該片進行剪輯、經典片段解說、大結局賞析能使學生明白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性,理解和平的珍貴、珍惜當下。在第8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斬獲多項大獎的電影《荒野獵人》,講述的是19世紀的皮草商人休.格拉斯,在一次外出捕獵的時候被熊打成重傷生命垂危,與此同時,他遭到了隊友的拋棄,兒子被殺死,財物也被搶走,奄奄一息的休.格拉斯靠著頑強的毅力和驚人的生存能力活了下來,歷經千辛萬苦報仇的故事。電影除了本身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外,還有別具一格的視聽語言風格,是一部深受學生喜愛的影片,影片豐富的主題也飽含勵志和教育意義。
電影的視聽語言作為不同于文字的一種符號,既能表達形式又可以反映內容,是觀眾最能直接感知的物質形態。電影通過聲音、色彩、鏡頭、蒙太奇等元素增添其表達效果,豐富其內涵,呈現出其獨特的視覺和聽覺盛宴。學生通過經典影片的視聽和語言分析掌握電影的概念,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達到能夠獨立鑒賞影片、比較專業評論影片的目的,也就實現了課程的最終目標[2]。在課堂中通過多媒體、智慧樹等多種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以教師講解、學生理解、教師分析、學生獨立分析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比如理解視聽語言的元素之一聲音:在電影中巧妙地運用聲音元素能夠強有力地引爆學生的觀影情緒,比如張藝謀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在鞏俐飾演的四太太頌蓮給二太太剪頭發的一場戲里面,剪頭發時剪刀發出的咔嚓聲傳達著頌蓮內心強烈的不滿和怨恨,緊接著是一組青黑磚瓦大宅院的空鏡頭,隨之傳來了二太太的哭聲,音響配合鏡頭,使觀眾如身在其中般體會到封建制度壓抑下女性徒勞的反抗和內心的扭曲。電影結尾處,在四太太頌蓮的胡言亂語中、在濃濃的鞭炮聲中、在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大宅院里迎來了五姨太,大宅院即將開啟另一個悲劇。在課堂互動環節,很多學生認為自己身處男女平等、愛情和婚姻自由的時代,應該珍惜今天男女在同一環境下接受教育的機會,擯棄雜念,潛心學習。電影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高科技電影的一個歷程,這期間電影因為視聽語言中色彩、聲音、鏡頭等多種元素的融入,使其從早期的資本主義家娛樂、牟利的工具變成富含文化內涵的藝術文化。課堂中學生通過經典影片感知色彩語言,從而引發生活中對于色彩的運用;通過影視對白、旁白領略說話藝術;影視鏡頭、構圖等教會了學生生活和工作中適用的拍照技術。如果教師能夠把電影課堂把握好,講出內涵,則可以使學生改變選課初衷。如果教師對于美育課程單純停留在基礎的美的認識,這樣的課堂并不能達到真正的美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要想學生好學,先生必須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影視作為發展速度最快的文化,每天都會產生新的影片,其主題思想涉及各個方面,教師如果把目光和思維局限于上好課,則不能接收和傳播最新的影視思想,其專業見解也將固定和老化[3]。比如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戛納電影節等世界電影節每年如期舉行,每年產生的新作品都會帶來不同的視覺、思想等方面的文化沖擊,教師當與時俱進,及時接受新影視文化思想的洗禮、接受專業培訓、努力提升自我,做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教師。面對不同文化內涵、不同主題的影片,學生的觀點形形色色,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剔除糟粕,吸取精華,以積極的、正能量的、符合主題、結合時代背景的角度去評價、探索影片作品的文化價值。與此同時,教師切不可閉門造車,組建以美育課程為中心的教學團隊顯得尤為重要,集體備課、互相分享優質課程資源、定期舉行課程觀摩也是不同學科之間美育課程互相學習和借鑒的途徑。
當下,影視賞析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受互聯網、新媒體時代的影響,學生越來越青睞這種考題開放、上課形式多樣的公共選修課,然而也不缺乏少數學生有混課混考的心理,因此該課程的考核方式可改為大作業形式,在前幾次課便可以向學生詳細講解考核要求,以引導學生要有心理準備,放棄應付過關的想法,只有真才實學才能從容面對各門課程的考核。今天,互聯網、電子產品的發達,使得各種影視作品的評論都可以借助工具找到相關資料,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減弱,為防止這一現象的發生,除上文提到的教師精心備課、選材經典、提升專業知識素養外,在課程考核的時候也應充分考慮到這一問題。我校影視賞析課程考核要求包括主題、社會人文關系、視聽語言六要素、個人觀點等內容,要得高分需要全方位掌握課程內容[4]。表2為筆者所擔任的影視鑒賞課程的考核評分細則。總體上,無論學生選修影視鑒賞課程的初衷如何,教師應該站在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課程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引領學生學習課程、愛上課程,充分展現美育課程的作用,促進新時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表2 影視鑒賞課程考核評分細則
本文針對民辦高校學生選修影視鑒賞課程的現狀及原因,結合課程實踐,分析了如何有效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進而吸引選課學生積極參與影視文化學習,達成德育、智育、美育的提升,轉變傳統選修課程不被重視的教學觀念,使選修課走向規范化。影視鑒賞課程所具有的教育功能遠超其他科目,規范化的影視課程能夠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正確觀賞影視作品,培養正確的人格,樹立高尚的情操,能夠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從而正確地走好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