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梅 譚斌 周勇 賀莉萍
摘要:目的:探討公共衛生院校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提升校、地軍民衛生應急戰斗力,建設服務地方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的優化路徑。方法:通過分析國內外文獻和征求同行專家建議,探索軍民統籌背景下建設高水平公共衛生院校的針對性對策與建議。結論:通過構建常態化運轉的軍、地、校共建共享共管模式,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智庫聯動體系,細化更新公共衛生軍民統籌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構建優勢互補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統籌融合互聯互通體系,聯合規劃統建共用公共衛生應急儲備體系等措施,進一步強化公共衛生院校在軍民統籌建設中的作用。
關鍵詞:公共衛生院校;軍民統籌;衛生應急;公共衛生人才;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6-0013-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課題“特異性納米金/碳納米管生物傳感器檢測食品中鼠傷寒沙門氏菌的研究”項目(2021JJ30637)、湖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課題“數字健康賦能老年人群重大疫情防控策略應用”項目(D202312079513)、“湘南學院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應用特色培育學科建設”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指出:“深化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加強海洋、空天、網絡空間、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軍民統籌發展。”公共衛生院校作為生物醫藥科研和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如何在新時代軍民統籌發展背景下,厘清思路、整合資源,進一步加快高水平公共衛生院校建設,已成為其需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的要求,要“提高公共衛生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定位,依托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下面,以湘南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為例,探討高水平公共衛生院校在軍民統籌發展背景下服務國家公共衛生體系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能力建設的思路和途徑,以期為加快軍民統籌發展、實現“十四五”規劃提供借鑒與參考。
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公共衛生領域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在與病毒搏斗的過程中,該領域暴露出的人才數量與實戰能力不足等問題,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高等教育界的思考。總體來說,我國校、地、軍民統籌公共衛生應急體系雖有基礎與經驗,但作為公衛人才培養主陣地的公共衛生學院,其總體發展水平與國際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我國現有的百余所公共衛生學院或預防醫學系都開展本科生教育,其中只有部分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學院可以開展研究生教育。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發布的《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指南》已明確了建設原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面向學科發展前沿,面向高水平人才需求,面向全球健康發展。”以湘南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為例,該學院辦學歷史悠久,仍存在統籌管理、學科特色、人才培養與技術研發優勢互補不夠等現象,既要借鑒國內外經驗,又不能照搬照抄,需要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設之路,在軍民統籌背景下推進新醫科建設,分階段推進服務地方、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
1.辦學理念要更加與時俱進
我國長期的歷史發展經驗表明,只有整合軍、民兩種資源,調動兩個積極性,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富國強軍。“十四五”規劃為我國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途徑,對公共衛生院校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對軍民統籌發展、國家安全發展的論述,更具有特殊意義。近年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呈高頻次、多領域發生的復雜態勢,更突顯出現代社會對科學的衛生應急管理的迫切需求。尤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綜合應急管理能力,關系到國計民生與健康中國戰略。因此,高校要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與深度進軍”的理念,充分發揮軍民整體合力應對公共衛生安全風險,統籌軍地公共衛生力量,實現“平戰”快速轉換,根據國家總體安全戰略創建契合科技創新軍民統籌的公共衛生示范高等學校。
2.學科建設要更加注重特色
(1)“學院大腦”要重點發力。醫學院校要結合學校“雙一流”建設,將公共衛生創新工作納入學科建設規劃,推進“雙一流”建設學科和公共衛生特色學科與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在現有的國防特色學科基礎上,根據軍民統籌發展需要,大力推進理、工、農、醫、文等多學科交叉融合與創新發展,主動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積極培育一批公共衛生前沿新興學科,支持公共衛生特色學科納入“雙一流”建設學科管理,統籌布局公共衛生學科群。
(2)“智庫外腦”要及時補位。建立健全新型智庫,從而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已成為醫學院校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醫學院校要瞄準高水平智庫標桿,對接國際公共衛生學術前沿及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與國內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大型骨干醫療事業單位加強合作,在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高端創新等領域建立一批軍民統籌高端公共衛生專業智庫項目。圍繞國防建設戰略需求,軍隊與地方高校要聯合組織一批專家組成科技專業組、特定任務專家組以及相關專家組,為科技創新軍民統籌公共衛生領域提供理論、政策和戰略支撐。
3.協同創新要更加靈活多樣
(1)軍隊與高校醫學科研領域因側重點不同,各有特色,各有優勢,可以在整合各自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在公共衛生領域強強聯手,各自發揮專業特長,共同制定公共衛生應急體系與預案、統一疾病診斷和治療標準規范,共同研究檢測技術,進行疫苗研制與藥物篩選,積極研究和推廣新技術新療法,并進行病毒致病機理研究。要充分發揮高校在生物信息技術、云計算、大數據、智能裝備、新材料研究、環境安全、生物醫藥等領域的人才和裝備優勢,進行疫情防控與監測、病毒溯源調查、病原監測、采樣、化驗及分析等工作。
(2)進一步組織發動高校相關優勢學科和創新力量深度參與軍民統籌公共衛生創新發展,對焦公共衛生領域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聯合進行攻關,通過地方、部隊與高校強強聯手,對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進行專項課題研究,提升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積極申報與參與國防建設中有關的公共衛生科研、設備、裝備預研等公共衛生科技項目,拓展高校與科研院所、軍工集團、軍隊科研單位、民營企業聯合申報渠道,積極推進構建高校協同創新體系,為高校軍民統籌公共衛生創新體系服務。
(3)對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創新引導專項”“科技創新2030”“國防科技創新特區計劃”“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計劃”和“國防基礎科研計計劃”等重大計劃,加強高校與軍隊醫療衛生事業主管部門、省、市級軍民統籌辦等管理機構的聯系。鼓勵高校與當地駐軍、軍隊醫療院所、國防科技創新平臺、醫療制藥、醫療器械重點企業等進行協同創新,聯合研制、協作配套,有針對性地爭取、培育一批優質公共衛生項目,共同承擔公共衛生領域重大科技項目、公共衛生裝備及防護技術項目、關鍵技術研制項目,積極開展基礎醫學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定型生產的全鏈條“大科研”合作。
(4)進一步整合現有科技創新平臺,建立和完善軍民公共衛生科技協同創新平臺,突出重點、統籌布局,促進高校和部隊公共衛生科技資源有機整合、高效集聚、科學配置。支持高校依托特色學科與軍隊、軍工企業、軍隊醫療院所、優質醫療企事業單位,聯合共建公共衛生科技創新團隊、公共衛生科技重點實驗室、公共衛生特色學科重點實驗室。
4.成果轉化要更加強化激勵
(1)鼓勵和推進高校與當地駐軍、地方建立“軍民統籌公共衛生基地”,支持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運營專業化服務平臺,成立專業化運營團隊,拓展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職能,對接經濟建設和公共衛生應用需求,推進公共衛生軍民科技成果雙向高效轉化。
(2)鼓勵和支持高校優秀軍民公共衛生兩用技術和產品完成科技成果的轉化,國家定期舉辦軍民公共衛生兩用成果轉化展示交流會。鼓勵企業對高校優秀軍民公共衛生兩用技術和產品形成產業化,對符合政策條件的軍民兩用公共衛生成果轉移和轉化項目給予重點政策、資金支持。
(3)支持高校利用科研設施設備、場地、科研人員以科技成果、技術入股等方式與企業“聯姻”,共建集產、學、研一體化的公共衛生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鼓勵高校科研人員深入企業、醫院、工廠、地方從事公共衛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指導、咨詢等活動。對利用高校人員及技術開發形成的公共衛生科研成果,成果持有單位及高校可按照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給予科研負責人、骨干技術人員等人員與團隊適當的獎勵和榮譽。
(4)整合高校資源,組織開展高校公共衛生科研、技術、產品的開放共享工作。加強與軍隊單位、軍工企業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有效深度融合,通過人才互補、資源共享等方式釋放創新活力,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協同創新體系。
5.人才培養要更加注重實效
(1)堅持立德樹人和科研育人,利用高校資源促進軍隊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為軍隊培養高精尖公共衛生人才。根據軍民統籌對新型軍事公共衛生人才的需求,依托高校,進一步優化科研隊伍組織模式,加大對國防特色的公共衛生特色學科高端人才、軍民統籌新專業設置、教改項目、虛擬仿真項目的資源配置,以實現人才隊伍的升級。建立軍事公共衛生后備人才培養和特殊人才發現機制,推進軍地校公共衛生人才依托培養體系建設,拓寬軍地校之間人才儲備和交流渠道,促進軍地人力資源深度開發利用,大力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公共衛生人才和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特殊公共衛生專業人才。鼓勵高校公共衛生院系與駐軍衛生機構定期開展學術交流,定向為軍隊培養軍事公共衛生人才,如采取脫產、半脫產、短期培訓、進入駐軍單位授課等方式提升部隊衛生機構人員醫療水平,完成人員技能的升級。
(2)完善協同育人機制,支持軍隊院校、涉軍科研院所與地方高校采取“雙導師制”方式,聯合培養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促進高校人才隊伍建設與軍民統籌發展深度融合。采取相互交流、互聘兼職、相互掛職等方式,鼓勵高校和軍隊科研人員雙向流動,建立高層次人才共享共用機制,深入推進高校與部隊人才的有機互補,拓寬高校和軍隊人才兼容、儲備和交流的渠道。
(3)針對公共衛生領域高端人才的需求,高校和部隊要通過組團招聘、考核招聘、柔性引進、項目引進等多種形式,重點引進一批掌握國際領先技術、引領產業跨越發展的海內外高層次公共衛生人才和團隊。要依托國家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專項、重大創新項目、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培養造就一批具有世界頂尖水平的公共衛生科學家和國防公共衛生科技創新團隊,不斷鞏固和壯大高等公共衛生院校軍民統籌人才隊伍。
6.體制機制創新要適度超前
開展高校公共衛生創新軍民統籌體制機制改革試點,重點在管理模式、科研育人、科技創新、考核評價、資源共享以及成果轉化等方面先行先試,積累實踐經驗,帶動高校全面深入實施軍民統籌發展戰略。各高校要根據學科類別與研究性質,完善公共衛生成果的評價機制,開展差異化的科研分類評價,突出成果的原創性,注重質量、貢獻和績效。各高校要加強與校、地、軍民統籌單位人才培養合作,引導和鼓勵公共衛生專業優秀畢業生通過軍隊招聘、定向培養、參軍等多種方式到軍事醫療單位就業。
7.發展保障要更加務實有效
(1)建立統籌保障機制。要在國家、省、市軍民統籌機構領導下,統籌推進高校公共衛生軍民統籌深度發展,促進部門協作和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牽頭負責全省高校軍民統籌發展具體工作,省級軍民統籌辦負責統籌協調。具有公共衛生特色的高校要明確相關機構,組建相關團隊,負責公共衛生科研項目的攻關、新技術新療法的推廣與應用等工作,并給予相應條件保障。公共衛生院校要深度進行軍民統籌,采取共建共享共管模式,共同構建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共同制定公共衛生應急預案,并建立公共衛生應急協同機制,依托大數據平臺、物聯網平臺、人工智能平臺等建立現代化、高水平的公共衛生應急保障平臺。部隊與高校師生要定期開展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聯訓聯動演練,實現“平戰”快速轉換。
(2)強化工作職責。高校要把公共衛生軍民統籌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結合本校發展的特色學科及人才優勢,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制度及實施方案,并采取團隊為主、分工協作、統籌聯動的方式落實任務分工和責任主體。高校要加強考評機制、科研經費管理、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高校公共衛生軍民統籌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條件保障。
(3)加大資金投入。對獲得各類科技獎項的公共衛生院校,國家、省、市級軍民統籌機構在軍民統籌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按一定比例給予獎勵及配套政策扶持。中央、部隊、省、市及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公共衛生軍民統籌發展體系的資金投入力度,在符合國家軍民統籌產業政策的前提下,鼓勵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國有金融機構、高校、醫療企事業單位等,采取獨資、合股、技術及人才入股、參營等多種方式參與高校公共衛生軍民統籌發展。地方政府及省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對高校公共衛生軍民統籌的服務力度,重點支持公共衛生重大創新平臺和公共衛生學科建設發展。
綜上所述,高校要進一步強化軍民統籌在公共衛生院校建設中的作用,以達成構建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新范式、建設公共衛生科學研究新高地、開拓公共衛生師資發展新途徑、提升公共衛生社會服務新高度、創建公共衛生教育管理新機制、開創公共衛生國際合作新局面等六個方面的建設目標。這就要求高校在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中應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思考和制定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建設路徑,從而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魏曉波,劉運體.“健康中國”背景下的醫學職業院校醫學與健康智庫建設[J].決策探索,2021(01).
[2]李立明,葉冬青.為建設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而努力奮斗[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22(03).
[3]劉紀達,安實,王健.高校國防科技智庫的建設現狀與路徑選擇[J].中國高校科技,2020(10).
[4]喬玉婷,鮑慶龍,曾立.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績效評估及影響因子研究———以長株潭地區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5).
[5]石建偉,徐剛,李雪,王慧.我國高等院校在公共衛生人才培養中的相關問題及對策思考[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21(01).
[6]何納.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思考與淺見[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22(04).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Building High-level Public Health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litary Civilia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hen Cuimei, Tan Bin, Zhou Yong, He Lipi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Xiangnan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enzhou 4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optimal path for public heal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eal with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mprove the combat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local military and civilian health emergencies, and build high-level public health colleges with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the solicitation of peer experts suggestions, the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public health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litary civilian coordination were explored. Conclusion: By building a model of common construction, shar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military, local and university under normal operation, improve the linkage system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think tanks, refine and update the transformation system of public health military civilian coordinat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build a public health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ith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integrate and integrate the interconnected system, and jointly plan and build a commo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erve system, we will further strengthen the role of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in the overall military and civilian development.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litary civilian coordination; health emergency; public health talents; personnel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