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君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幼兒園教育在中國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隨之而來的是教育體制的改革和教師角色的轉變。區域教研作為一種新的教研模式,已經逐漸在幼兒園教育中得到應用。區域教研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幼兒園教師們通過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過程。這種教研模式旨在提高幼兒園教師的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促進幼兒園教育的全面發展。然而,在區域教研中,幼兒園教師的課程反思力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反思力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效果進行反思和總結的能力。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課程反思力,教師才能夠在區域教研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幼兒園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作出貢獻。
關鍵詞:區域教研轉型;提升;幼兒園;教師;課程反思力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1-0098-04
課程的改革與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循環往復的、有內在規律的過程,因此,幼兒教師對項目課程的反思與改進是一個系統工程。伴隨著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逐漸成為研究者,各地方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紛紛向一線傾斜,一線教師由過去研究共同體中追隨或合作的邊緣地位,躍升至研究平臺主角,挑起課程教學研究的大梁。文章從課程梳理、一日活動、觀察和解讀兒童行為以及省市教研支持四個方面的“思—研—行”形成有內在規律的、循環往復的提升,探究如何在區域教研轉型中提升幼兒園教師課程反思力,切實提高教師自下而上開展課程建構的專業素質。
(一)思:對課程實施情況反思
通過對幼兒園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調研以及課程方案診斷,梳理出園所層面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梳理:是否存在三個等同,即將生活等同于課程、行動等同于學習、資源等同于經驗;是否存在六個缺位,即法規精神缺位、課程理念缺位、游戲精神缺位、已有經驗缺位、專業能力缺位、課程資源缺位;在課程方案制訂上是否注重表面,即將課程方案制訂的重心偏向如何起一個“高大上”的名稱或是貼一個華麗的標簽,忽略了課程的適宜性和發展性。
(二)研:優化課程實施方案
我們的課程應該是什么樣子?可以從三個層次推進課程方案的優化,幫助幼兒園教師在課程建設和實施上找到優化點。第一層,當前大多數幼兒園在課程方案上仍然依賴購買的課程方案,或是忠實執行多年不變的課程方案,這也是最可行的方式,畢竟省或者國家教研團隊出的課程方案以及幼兒園實踐多年的課程方案在可行性和大方向上是沒有問題的,自主研發課程費時費力,課程效果還需要多年實踐才能確定,但幼兒園教師可以對其方案進行局部改造,重點在于環境和資源建設,優化課程內容和實施方式,從而提高課程效果;第二層,已經有一定經驗積累、有教研團隊的幼兒園,其中有一定教研能力的老師可以引領其整體構建園本課程,重點在于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建立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第三層,幼兒園,園園合作,代理教師聯合教研總結梳理富有地方特色、較為完整的課程建設經驗做法,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成果。
(三)行:對課程落實面面俱到
從哪里開始做?知行合一,行動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式,教師對課程落實與觀察中能提升課程反思能力,能夠從三方面落實。
—是反思幼兒園一日生活時間安排,給予兒童更多自主活動的機會,注重動靜交替,形成集體活動、區域活動、日常生活等各類活動科學組合的一日活動流程。例如,在作息時間的制訂與執行上,各園改變以往固定刻板的一日作息,實行彈性板塊化作息時間安排。除了餐點和午休時間,其他時間允許教師根據活動需要在一定原則上靈活調配。
二是反思室內外環境,從兒童的活動需要出發來規劃空間,而不是從利于管理的角度。室內外環境要更具有生命氣息,包容多樣化的資源,有利于多種活動充分開展。以戶外環境規劃為例,我們在反思戶外環境創設時需要考慮到功能的全面性,包含探索性游戲區、表現性游戲區、運動性游戲區等,在此基礎上兼顧收納性和欣賞性。以種植園規劃為例,考慮到植物的不同生長條件和樣態,支持幼兒獲得多樣化的經驗。
三是凡是課程內容,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在關注不同發展領域關鍵經驗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確定課程內容。教師通過觀察、調查、談話等多種形式了解幼兒的經驗起點和興趣需求,充分利用身邊資源,結合《指南》目標,將預設主題與生成活動相融合,有效地轉變以往“從教材出發”的課程實施方式。
四是反思課程資源,將基本玩具、多樣化材料以及具有生命氣息的環境作為最重要的課程資源,關注幼兒感興趣的自然現象、生活活動、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讓幼兒與環境資源充分互動。開發、梳理課程資源,審議如何將資源通過活動轉化為幼兒的經驗。通過教研,引領教師對資源使用、材料提供所引發的幼兒行為、兒童經驗獲得進行跟蹤觀察與記錄,為教師積累課程實施經驗。
五是反思師幼互動策略,針對不同幼兒、不同問題和不同情境,靈活采用多樣化的、適宜的策略,避免說教與包辦,讓幼兒完整地享受探究、交往和表達的過程。例如,關于游戲活動中師幼互動策略的有效性研討,通過現場觀摩或錄像回放,分析教師在幼兒游戲活動中介入的時機、方式和必要性、有效性,教師語言和行為等支持策略的適宜性,不斷提升師幼互動質量。再如,關于集體活動的研討,通過進班觀察、錄像回放,組織教師討論梳理一日生活中集體活動的價值與策略,研討集體活動中師幼互動的有效性以及集體活動與其他活動的有機聯系,等等。
《幼兒教育教研工作意見》指出:學前教育教研工作要從研究教師如何教轉向研究幼兒如何學,從集體教學現場轉向幼兒日常游戲現場,從研究教學內容轉向研究幼兒在游戲中發生的學習,從研究教師的教學策略轉向研究如何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游戲空間、環境和材料。如何實現一日活動的價值?從反思教學活動轉變為反思一日活動。
思:回溯以往,我們的教研活動多數以觀摩研討集體教學活動為主要方式,以研討教師的目標制定與達成度、教學內容的適宜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為主要內容。
研:一日活動的內容與內涵包含并大于教學活動。強調關注兒童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教育價值,從書面符號化知識轉向生動的感性經驗,從成人期待轉向兒童天性成長,從簡單接受轉向在行動中解決復雜問題。通過在生活中學習生活,為終身發展奠定品性、思維、習慣基礎,實現課程建設的轉折性改變。
行:一是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指南》,研究幼兒生活和幼兒園課程的關系;二是研究入園離園、飲水餐點、散步午休、穿衣如廁等生活環節中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契機,實現生活的教育價值;三是確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研究并付諸系統化實施。教師通過對幼兒入園簽到、自主進餐等活動的實施,更加深刻地理解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同時將這一認識遷移到其他生活活動中,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
觀察和理解兒童是教育工作的起點,“科學觀察—正確解讀—有效支持”是教師應有的專業行為。觀察有助于教師了解幼兒的行為變化和發展水平、準確地讀懂幼兒的發展需要、優化課程設計、自身專業發展、進行家園溝通。
思:以觀察和解讀兒童為重點并不表示忽略對課程思考,而是指教師一切行動的基礎都應基于對兒童行為的正確識別與理解,從而給出適宜的回應和有效的支持。通俗地講,如果我們參與某一次教研活動的人員都看不懂案例中兒童行為的意義以及兒童當下的需求,那么我們去研究教師此情此景下的支持策略等同于描繪一幅空中樓閣,這樣的教研是一場華麗的表演。
研:觀察和解讀兒童行為的教研應圍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樹立觀察意識,掌握觀察方法;二是科學解讀與評價兒童行為和發展,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三是在觀察基礎上形成實踐反思意識,形成課程調整的專業能力。為了提升教師觀察和解讀兒童行為的能力,可以定期推薦觀察類書籍,邀請專家講解具體的觀察方法,開展自主與集中的實操培訓。
行:通過園本培訓和教研,幫助教師樹立觀察的意識,養成觀察的習慣。在初級階段,教師每天觀察一個孩子三次,每次觀察三分鐘,記錄孩子的行為表現。在教研活動時,教師們對照《指南》中的某一目標,列舉三個觀察案例。隨著觀察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逐漸嘗試運用多種觀察方法。
教師也可以聚焦幾個案例,共同觀察,共同分析。例如開展“聚焦觀察能力提升”的專題研訓活動,聚焦“教師觀察能力提升”研修專題,結合實踐推薦《教師如何觀察和評價幼兒園》《觀察兒童》《幼兒園自主游戲觀察與記錄》《幼兒園戶外環境創設與活動指導》等書目,并邀請專家和有專長的園長進行為期兩天的實操培訓。培訓前可以提前推薦閱讀書目,通過自主閱讀做好認知準備;到實踐中去觀察,嘗試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發現、撰寫觀察案例;將案例提交給培訓專家。在培訓中,組織學員共同研討;通過專家解讀,幫助教師找到觀察視角。在培訓后,教師運用學到的方法繼續觀察,提交作業給專家,讓專家給予反饋指導。
思:近幾年,我們的課程有哪方面的變化?有哪些效果?哪些地方逐步得到了改善?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在哪些方面應該加強自主研究,給予關注和引領?
研:通過入園調研和問題征集,查找和發現教師專業成長中亟須解決的問題,有計劃地開展專題培訓。圖1是2015—2019年我市幼兒園對課程游戲化兩步支架內容關注度和推進力度的發展脈絡,通過圖表可以看出,對于游戲活動、幼兒行為觀察、環境資源建設和生活課程,各幼兒園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可見,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方式以及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可;幼兒園努力豐富環境和資源,逐漸認識到生活活動的重要價值。集體活動的關注度出現“高—低—逐漸回升”的曲線變化。這是因為在課程游戲化初期,環境資源不完善,教師觀察捕捉幼兒興趣的能力不足,課程游戲化程度不高,教師只能延續以往的做法,教學內容更多地來源于教材,并依賴集體教學來解決。隨著課程游戲化的不斷深入,教師的理念也發生了變化。為了凸顯游戲的價值,出現了教師刻意規避集體活動的現象[4]。隨著第二步支架的推進,集體活動的價值被重新認識,集體活動不等同于集體教學,還包括多種內容。集體教學的內容從來源于教材逐漸轉變為來源于幼兒的游戲和生活,教師嘗試厘清教學與游戲之間的關系,因此各幼兒園對集體活動的關注逐漸回溫。家園合作、幼小合作關注度持續保持低位平穩的狀態,說明幼兒園對此項工作落實沒有較大突破。對于集體活動、家園合作、幼小合作,我們不能簡單地回避,還需要借助專家資源,加強自主研究,給予關注和引領。
行:區域內成熟經驗共享互通。例如,在“幼兒一日活動的優化與實踐”專題研究過程中,鼓勵幼兒園梳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教研過程,總結園本教研的實施路徑和方法,并基于“有圖有證”的教研現場,拍攝形成聲畫一體、圖文并茂的教研微視頻。通過微視頻評比,遴選出一批優秀的園本教研微視頻案例[5]。邀請教研主持人通過“送培活動”深入解讀微視頻背后的故事,在現場講述和互動中分享成功的經驗和做法。二是建設區域學習資源庫,利用區域課程資源建設平臺,將一批優質的教研成果推送至教師發展中心的優質資源信息庫,供全市教師學習和調用。三是線上話題研討,在具體實施課程游戲化的過程中,各園會遇到階段性難題,我們采用幼兒園發起話題、姐妹園自愿加入討論的模式,及時開展線上研討。
為了查漏補缺,我們開展了問題征集活動。排名第一的問題是“如何在一日生活中進行觀察?”雖然教師已經具備了觀察的意識和行為,但如何科學地回應幼兒還存在困難。第二個熱點問題是“園本課程建設的困惑”。為此,我們圍繞這兩個主題進行了培訓。在積極探索教研轉型的同時,我市在政策上予以保障。一是建機制,強化教研制度保障,明確“園級教研保基礎、共同體教研重互通、市級教研強引領”三級教研的不同功能,著力完善教研工作制度。二是建網絡,將各級各類幼兒園全部納入,分別以四所園本課程建設園為組長園,成立了四個課程建設共同體,帶動多層次幼兒園進行課程方案建設和改造。三是借外力,師范院校協作教研。我市教育局與知名教育科學研究院簽訂了為期三年的合作協議。四組專家分別帶領四個課程建設共同體,開展主題與課程方案設計與審議、課程資源庫建設與內容選擇、以游戲為主的課程實施和基于幼兒行為觀察與評估的課程評價四個專題研究[6]。四是強內力,強化骨干園長、專兼職教研員的輻射引領。充分發揮區域內骨干園長和專兼職教研員的輻射作用,建立本市教師工作室、鄉村教師培育站、兼職教研員專題研究小組等研究平臺。
[1]谷冰瑩,李朝輝.從“課程實施”到“課程領導”的提升——C市公辦幼兒園聘用制教師課程領導的個案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0,36(05):78-81.
[2]唐道琴,王穎莉,張亭亭.知易行難:幼兒園教師游戲素養發展現狀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36(05):72-82.
[3]陳多英.幼兒園教師職業核心能力的框架及其培育[J].學前教育研究,2023(10):83-86.
[4]田平,邢惠子,夏煒妍等.鄉村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J].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3,35(04):457-462.
[5]徐惠軍.提升幼兒園教師觀察與反思能力的策略[J].亞太教育,2023(13):40-42.
[6]鐘志勇,何文瀅,陳燁.雙師課堂助推民族地區教師專業發展:優勢與問題——基于云南迪慶D中學的個案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04):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