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婉秋
摘要:在新媒體背景下,教師可以嘗試新的古詩詞教學方法,學生可以進入新的學習狀態,師生可以產生更多親密互動。從新媒體切入,探究高職古詩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相關問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文章圍繞“新媒體背景分析”“高職古詩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關系”“新媒體背景下高職古詩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對策”這幾個方面展開深入討論,重點聯系新媒體背景,分析高職院校古詩詞教學新路徑,挖掘更多審美元素、審美方法,將古詩詞教學與審美教育巧妙融合在一起,達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院校;古詩詞教學;審美能力;培養;以美育人
中圖分類號:G421;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5-0053-04
在高職古詩詞教學中,有些教師過于關注知識點教學,忽視學生對美的領悟。古詩詞作品不僅包含大量知識點,還包含創作者真摯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可以作為高職院校審美教育的重要素材之一。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不斷發展,各類新媒體平臺日趨成熟,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新媒體平臺不再只是一種媒體平臺,也不再只是一種娛樂平臺,更是一種學習平臺。高職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新媒體背景,科學設計古詩詞教學,突出古詩詞的內涵,揭示古詩詞的美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美”的熏陶,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
1.新媒體內涵概述
“新媒體”指的是以網絡技術為核心,通過手機、計算機、IPTV等移動終端向用戶傳遞信息的一種媒體形態。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技術性更強,可以集中反映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相對于網絡媒體,新媒體的移動性更強,用戶只要打開手機、移動電腦,就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媒體資訊,不必局限于某一個固定場所或某一臺固定設備。
2.新媒體對高職古詩詞教學的影響
新媒體已然成為當代青年獲取信息和外界資訊的重要渠道,其方便快捷性也隨著新技術的迭代更新而不斷深化。新媒體的發展與應用已成破竹之勢,高職教學顯然也需要融入新媒體元素,讓高職語文課堂變得更加鮮活,更加富有感染力。
在高職古詩詞教學中,新媒體帶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影響教學資源。通過多個新媒體平臺,教師可以發掘與時俱進的新資源,整合不同類型的資源,貫穿于古詩詞教學,增添教學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學生接觸的資源越多,思維越靈活,學習的新路徑就越多,就能更積極地參與古詩詞學習。第二,影響教學形式。教師可以結合古詩詞教學內容,利用新媒體平臺構建新的教學形式。比如,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傳達教育信息、組織教學活動,增加線上教學比例,加快古詩詞教學進度,留給學生更多自由探索的時間。“教”的形式發生變化,“學”的形式也會隨之變化,學生能夠逐步走出依賴心理、盲從心理,形成對古詩詞的獨到理解。第三,影響教學氛圍。從興趣的角度分析,面對類型豐富的新媒體資源,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得到提升,能夠自主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從互動的角度分析,新媒體平臺聯系著無數志同道合的人,每個人都可以鑒賞古詩詞、創作古詩詞、分享古詩詞,進行跨時空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體驗分享的快樂,感受開放式學習氛圍,讓古詩詞學習輕松起來,多一份趣味。
優秀的古詩詞作品凝聚著智慧、歷史和文化,凝聚著創作者的思想。在高職古詩詞課堂上,學生不能僅僅滿足于記錄、模仿、背誦,還要從不同方面感受古詩詞的美。作為新時期的高職語文教師,要善于分析新媒體環境,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一些新的形式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詞的美,讓學生在審美中傳承,在審美中創新,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高職古詩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并非沒有關聯性,這兩項工作可以融合到一起,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認識兩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可以進一步優化高職古詩詞教學,讓其多一份美學色彩,輔助學生邁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道路。
1.古詩詞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在高職古詩詞教學中,學生可以感受“借物抒情”之美,例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的月亮,并不只是自然界中的月亮,還是一種思鄉的心情。“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里的冰心,不是指寒冷的冰雪,而是指純真的追求、高尚的品格。“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中的柳條不是普通的柳條,而是蘊含著對親人的深沉想念。學生賞析“借物抒情”手法時,要聯系個人經歷,細細揣摩,鍛煉自己的審美能力。在古詩詞教學中,學生還可以領略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例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了放爆竹的習俗,描繪了新年的熱鬧景象。“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通過一年一度的燈會,展現了元宵節的氛圍。“中秋天氣似重陽,幸有庭前桂子香”圍繞天氣、桂花等特殊意象,凸顯了中秋節的特點。分析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過程,也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
2.學生審美能力可以促進古詩詞教學
高職古詩詞教學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促進古詩詞教學。例如,對于《夜雨寄北》這首詩,教師可以采用“小組探究教學模式”開展教學。1)自由誦讀。各小組自由誦讀詩文,先從情感上進入詩文意境。2)依次發言。各小組成員依次發言,表達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3)自主總結。結合各小組成員的觀點,總結詩文的情感、主題。4)拓展分享。以“多媒體講述”的方式邀請學生上臺分享,介紹類似主題的古詩詞,進行古詩詞拓展性學習。在每一個學習環節,學生的審美能力都能發揮作用。比如,如果學生審美視角成熟,可以在誦讀環節快速抓住這首詩歌的核心意象“巴山”“夜雨”“秋池”“西窗燭”等,理解其內容,理解李商隱內心的深情,理解這首詩歌的創作意義。
3.古詩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可以相互融合
傳達古詩詞知識、鍛煉審美能力,都是為了更好地培育學生,這兩項工作有著同樣的目標。因此,教師可以將這兩項工作融合起來,強化審美教育。例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是一首節奏勻稱、內容凝練的古詩,其中的美學色彩耐人尋味。“朝辭白帝彩云間”:在白帝城的上空,是否真的有彩云環繞?詩人心中的彩云是什么?“千里江陵一日還”:詩人距離江陵,是否真的有千里之遙?詩人為何會有“一日還”的感受?“兩岸猿聲啼不住”:兩岸傳來的聲音,是否真的為猿鳴?猿鳴在耳邊回蕩是什么樣的感受?“輕舟已過萬重山”:小小一只船真的可以駛過萬重山巒嗎?小船經過萬重山巒時,船上之人的心情如何?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思考狀態,由表及里地看待詩文內涵,理解何謂虛、何謂實,在虛實之間體會詩文的美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1.結合新媒體資源,鑒賞古詩詞的語言美
教師可以結合新媒體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詞鑒賞,感受其語言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李清照的《聲聲慢》中寫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一連串的疊詞讀起來頗有韻味。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搜集相關朗誦資源,讓學生以聆聽、觀察的形式感受疊詞所傳遞的憂傷之情、凄清之美,從而強化學生對語言美的感知。再如,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中,“庭院深深深幾許”連用三個“深”字,不僅寫出庭院之幽深,而且通過幽深的庭院表現出深閨少婦的寂寞、哀怨。整首詞上闕著重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深深的庭院中,我們仿佛能夠看見一顆被禁錮的、與世隔絕的心。下闕著重寫情,美人遲暮,盼君歸而不得,怨憤幽恨之情自現,“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不僅“語言渾成”,而且“意欲層深”,女子登上高樓卻不見章臺路,心中無比思念,卻思而不得,望不見丈夫的身影,只看見被暴風雨摧殘的花朵,由此聯想到自己的命運,從而潸然淚下。此刻,在女主人公眼中,花不只是花,花已化為人,于是向花癡情發問,無奈花兒不但不理不聞,還仿佛故意拋舍她一般飛過秋千去。通過這自然渾成、質樸易曉的語言,我們感受到了真摯深沉的情感。
為更好地提升學生鑒賞古詩詞語言美的能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新媒體搜集詩詞朗誦資源,充分理解和感受詩詞的意蘊美。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在“為你誦讀”等APP上選擇恰當的配樂,讓學生進行詩詞吟誦,并將自己的吟誦作品分享到學習通平臺,再進一步賞析詩詞意境,談自己的體會。這種借助新媒體平臺“融情于詩”的方式,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二能加深學生對詩詞意境的理解,讓學生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提升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搜集新媒體平臺上的改編歌曲,如《思君》《月滿西樓》《但愿人長久》等,鼓勵學生將古詩詞改編成歌曲,讓學生一邊體會語言之美,一邊鍛煉創造美的能力。
2.利用新媒體環境,探討古詩詞的情感美
利用新媒體環境,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織學生深入探討古詩詞的情感美。以《關雎》為例,該作品主要展現男女相戀的情愫,其中傳遞出來的情感之美,打動著一代又一代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遇見淑女,是美好的開始,每個人心中都對愛情有美好的憧憬,為此,教師可以在微信群發起“關于遇見的故事”討論,讓學生先進行個人分享,再談談對《關雎》中的情感的理解。“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愛上一個人,總是伴隨著想念和糾結,這是愛情中經常會出現的場景,很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教師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起“難忘的愛情故事征集活動”,指導學生進行美學對比,分析古代人和現代人對愛情的表達的異同。講解完《關雎》之后,教師可以進行總結,分析層層推進的情感,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情感美的認知。
再如,歐陽修的《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是一首詠嘆離別之作,其蘊含著平易而深刻的人生體驗,詞的開端直接對眼前情事進行鋪敘,“尊前傷別,芳容慘咽”,繼而轉入對人生的思考:“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將眼前的所見之景、心中所思之情,推及到對整個人世的認知,自然風物本無情,只因有了多情人,明月、清風便也有了情,這些自然景物都成了引人感傷的有情之物。要讓學生充分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就要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去理解和感悟。“詩言志,歌詠言”,詩歌的本質就是表達思想情感,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喚醒學生過往的經歷和情感,促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詩詞中的情感美。可以說,每個學生都經歷過離別,對于離別都有著深切的感受,同時學生也學過一些有關離別的詩詞,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等。為此,教師可以在學習通平臺發起討論,請學生分享自己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場離別,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有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更好地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3.借助新媒體平臺,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
借助新媒體平臺,教師可以更好地呈現意境,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中的意境美。例如,李商隱的《錦瑟》通過巧妙的聯想和想象,營造出一個個獨特的意境,如“莊生夢見蝴蝶”“滄海匯聚珠淚”“良玉化作生煙”等。這些意境雖美,但比較抽象,學生未必能產生觸動。對此,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搜集“瑟”“蝴蝶”“杜鵑”“大海”等素材,按照詩歌中的邏輯關系制作成短視頻,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意境,并提醒學生以聯想和想象為路徑,提高自身審美能力。“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體現出對過去的懷念和遺憾之情,作者也在想象:為什么當時的自己不懂得珍惜,內心一片茫然。為此,教師可以組織“抖音每日一拍”活動,記錄校園環境中的點點滴滴,然后與學生一起回顧,體會流逝的每一天,用心感受作者的那句“只是當時已惘然”。
再如,在蘇東坡的《蝶戀花·春景》中,上闕用暮春時節的幾個意象勾勒出一幅清麗動人的春景圖,在杏花凋零的淡淡哀傷中捕捉到了些許亮色,景中滿是情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花褪殘紅青杏小”,花兒凋零了,總是一件傷感的事,但作者在傷感中又看見了生機和希望:花兒雖然凋零,但會有一個果實長出來,小小的青色的杏便是傷感中隱含著的有關生命的生機和希望。學生讀到這里時,或許能勾起腦海中暮春時節眾芳搖落的畫面,這時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課下觀察并找尋衰敗中暗藏生機的場景,用短視頻將其記錄下來,用詞作為文案,詮釋其所表達的意義。這樣,學生就仿佛身臨其境,能更好地感受這首詞的意境,產生更強的代入感。“枝上柳綿吹又少”寫柳絮一直在飛,飛絮在空中搖曳、飄落,讓人感覺有些悲傷,可下一句的“天涯何處無芳草”又揭示出:每一個飛絮飄到任何一處,都會長成新的植物,誕生新的生命,所以無須悲哀。在生活中、自然界中有很多這樣的畫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尋找這樣的畫面,并用手機拍攝記錄下來,然后配上相應的文案,這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這首詞的意境,還能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事物、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體會生命中的美。下闕用了四個蒙太奇手法,“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這四個鏡頭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滿青春活力的畫面。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蒙太奇手法選景進行拍攝,制作符合該詞意境的短視頻,再現詞中意境,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詞的意境。同時,教師可以挑選一些學生攝制的優秀作品發布到微信公眾號,讓大家鑒賞和學習,這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又能讓古詩詞教學走出課堂,構建“文本—教室—室外—網絡”的多維立體空間,形成“探究—參與—互動—體驗”的全新教學模式,打破傳統古詩詞教學的藩籬,延展古詩詞課堂的廣度和深度。讓古詩詞教學走出課堂,走進學生生活,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時時刻刻都能汲取古詩詞的養分。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古詩詞課堂可以更加豐富多彩,成為一個美育課堂,帶給學生美的體驗,提升學生對美的認知。因此,高職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采取以下策略開展古詩詞教學,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結合新媒體資源,從語言視角出發,深入鑒賞古詩詞的語言美。利用新媒體環境,聆聽不同觀點,積極探討古詩詞的情感美。借助新媒體平臺,營造特定情境,用心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需要注意的是,新媒體環境在不斷變化,相關平臺也在不斷升級,高職語文教師要帶著一種勤于學習的心態,主動更新對新媒體的認知,更好地利用新媒體開展古詩詞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翟赫.古詩詞藝術歌曲《釵頭鳳》詩與韻的研究[J].北方音樂,2019(03).
[2]劉佳媛.中國古典詩詞歌曲審美意境的表現———古詩詞歌曲《關雎》演唱解析[J].藝術教育,2019(01).
[3]張保鳳.新媒體語境下大學語文的“教”與“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8).
[4]周莉.移動新媒體時代網絡短視頻新聞的發展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8(12).
[5]葛麗,蔣先梅.高職院校以“讀、演、研”活動為載體的古詩詞教學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0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Zheng Wanqiu
(Yaan Polytechnic College, Sichuan Province, Yaan 625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teachers can try new teaching methods of ancient poetry, students can enter a new learning state,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have more intimate inter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new media background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nd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nd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media background". It focuses on the new media background, analyzes the new path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cavates more aesthetic elements and methods, and skillfully integrate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beauty"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aesthetic abilit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new medi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esthetic ability; cultivation; educate people with beau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