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鋒
(安徽機電技師學院,安徽 蚌埠 233010)
教學方法對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有決定性影響。本文對任務驅動法在中職籃球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旨在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挖掘任務驅動法在中職籃球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和應用對策,為廣大中職院校籃球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法提供參考。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任務驅動法在中職籃球教學中的應用,具體研究內容是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職籃球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和應用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教學實驗法、梳理統計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在我校圖書館查閱20多篇有關體育教學方法的圖書,搜集有關驅動教學法的研究內容。另外,在中國知網(CNKI)以“任務驅動法”“中職籃球教學方法”為關鍵詞搜索30多篇期刊論文。通過以上文獻資料調查,為本文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和理論參考。
1.2.2 問卷調查法 為了解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籃球學習動機、團隊合作能力,制訂《籃球學習興趣量表》《籃球學習動機量表》和《團隊合作能力表》,對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籃球學習動機、團隊合作能力進行調查。以上3個問卷內容的問題選項全部采用5級李克特量表,每一道題目選項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非常同意”5個可選項,分值從1分到5分。問卷發放前,邀請我校體育教研室5名教師對問卷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進行評分,保證問卷的效度。另外,問卷采用問卷星平臺進行信度檢測,并采用“重測法”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保證問卷信度。
1.2.3 教學實驗法 在我校中專一年級中隨機選取50名學生,然后將學生按一定標準平均分成人數相同的兩組,一組為對照組,籃球教師應用示范法對其進行教學;另一組為實驗組,教師應用任務驅動法和示范法相結合的方法對其進行教學。
(1)實驗時間與地點。實驗時間為2022年9月—2022年12月。實驗地點為我校籃球場。
(2)實驗內容。將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作為兩組學生的實驗內容。
(3)實驗假設。一是籃球教師對任務驅動法有充分的了解,并具有應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的素質與能力;二是兩組學生均主動參與實驗;三是任務驅動法應用在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教學中,能提高學生學習籃球的主動性,同時能促進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發展;四是任務驅動法應用在籃球教學中能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4)實驗指標。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相關要求對學生身體特征、身體素質進行測試。兩名學生間隔6米面對面站立,測試1分鐘內兩名學生成功傳接球的次數。要求動作標準、傳球位置準確。傳球、接球都成功1次,記傳接球成功1次。
(5)實驗變量控制。自變量:在實驗中,教師選用任務驅動法對實驗組學生進行教學;對對照組學生選用示范法進行教學。因變量:兩組學生的的身體特征(身高、體重)、身體素質(柔韌素質、協調素質、速度素質)、雙手胸前傳接球成績,以及教學方法對兩組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籃球學習動機、團隊合作意識的影響。
(4)實驗流程。對于對照組學生,籃球教師選用示范法進行教學,課上先指導他們進行熱身練習,隨后直接向他們示范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動作,接著教師講解該技術動作的順序、結構、要領,最后下課。對照組學生做完熱身練習后,觀看教師示范動作,然后模仿動作,期間教師會給予評價,然后對照組學生再練習。對于實驗組學生,教師課上先指導他們進行熱身練習,隨后給他們提出學習任務,將他們引入任務情境,接著教師示范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動作,之后自由活動。實驗組學生先做完熱身練習,然后了解學習任務,理解學習任務要求,接著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隨后教師對小組學習進行評比,然后實驗組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接著進行練習。
1.2.4 數理統計法 本文采用Excel表格和SPSS 21.0統計軟件對實驗所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了解任務驅動法在中職籃球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與應用方法。
實驗前,對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身體特征、身體素質、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水平進行測定(表1),隨后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P值均大于0.05,表示兩組學生的身體特征、身體素質、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水平差異并不顯著,可以排除實驗前兩組學生因身體特征、身體素質、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水平不均衡對此次實驗的影響,保證本次實驗的有效性。

表1 實驗前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身體特征、身體素質、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水平統計分析
實驗前,對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籃球學習動機、團隊合作能力進行問卷調查(表2)。調查結果顯示,兩組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籃球學習動機、團隊合作能力平均得分的P值均大于0.05,表示兩組學生實驗前籃球學習興趣、籃球學習動機、團隊合作能力無顯著差異,可以排除實驗前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籃球學習動機、團隊合作能力對此次實驗的影響,保證本次實驗的有效性。

表2 實驗前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籃球學習動機、團隊合作意識統計分析
根據表3數據顯示,實驗后,對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雙手胸前傳接球成績進行t檢驗,結果發現P值小于0.05,表示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雙手胸前傳接球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是籃球教師選用任務驅動法和示范法相結合的方法對實驗學生進行教學,而僅選用了示范法對對照組學生進行教學。任務驅動法為學生創造了任務情境,學生就“如何將球成功傳到同學手中”和“如何成功接到同學的傳球”為任務進行討論,有目的性地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籃球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增強彼此之間傳球力度、傳球角度等的交流,互相分享傳接球經驗,增進默契程度,學習氛圍松弛。待學生掌握傳接球方法后,教師再讓學生通過小組之間競爭的方式進行學習,給學生安排新的學習任務(小組規定時間盡可能多次傳接球),以競賽為依托,學習氛圍緊張。松緊有度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及時調整學習節奏,逐步掌握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的動作要領。

表3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雙手胸前傳接球成績對比分析
2.4.1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籃球學習興趣對比 根據表4和表5數據顯示,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籃球學習興趣數據正態檢驗結果顯著性大于0.05,t檢驗后,實驗后兩組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維度具有顯著性差異,P小于0.05,差距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學生籃球學習興趣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任務驅動法創造了一個任務情景,使學生的學習具有目的性。學生帶著目的性去學習,學習興趣就會高。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降低,籃球教師又創設了小組合作學習情景,讓學生在組員互動交流、小組之間競爭的新情景中學習,從而持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前一段學習中,學生是自主學習;后一段學習中,學生是合作學習。

表4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維度數據正態性檢驗表

表5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維度顯著性檢測表
2.4.2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籃球學習動機對比 根據表6和表7數據顯示,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籃球學習動機數據正態檢驗結果顯著性大于0.05,t檢驗后,實驗后兩組學生籃球學習動機維度具有顯著性差異,P小于0.05,差距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學生籃球學習動機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任務驅動法給學生帶來了成就感、尊重感、認同感,讓學生獲得美好的內心體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在任務驅動教學中,籃球教師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去學習,雖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有難度,有時讓學生“頭疼”,但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之后,學生會獲得巨大的成就感。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學習經驗得到同學的贊許和肯定,會給學生帶來尊重感、認同感。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籃球教師應用任務驅動法時,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學生的學習實際得到籃球教師的肯定與尊重,學習任務能夠輕松或稍努力就能完成,其學習信心倍增、學習動機強烈。

表6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籃球學習動機維度數據正態性檢驗表

表7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維度顯著性檢測表
2.4.3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對比 根據表8和表9數據顯示,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數據正態檢驗結果顯著性大于0.05,t檢驗后,實驗后兩組學生籃球團隊合作能力維度具有顯著性差異,P小于0.05,差距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籃球教師應用任務驅動法對實驗組學生進行教學時,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了學習。和獨立學習相比,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培養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籃球運動強調團隊合作,并且雙手胸前傳接球本身需要兩個人完成,這使得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高。籃球教師給學生發布學習任務之后,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學習,互相分享學習經驗,互相評價與監督,最后共享小組學習成果。

表8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團隊合作能能力維度數據正態性檢驗表

表9 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維度顯著性檢測表
經過分析研究得出結論:任務驅動教學在中職籃球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顯著,能夠提高學生籃球學習效果,能提高學生籃球學習興趣、籃球學習動機、團隊合作能力。
其一,籃球教師要給學生布置明確的學習任務,不能含糊不清。同時,籃球教師要保證給學生布置的學習任務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
其二,無論是學生自主學習階段,還是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階段,籃球教師都要加強對學生的監督和引導,確保學生始終按照學習任務進行學習。
其三,基于籃球教學注重練習的特點,任務驅動法要結合其他教學法,如示范法、完整法、分解法等使用。
其四,應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時,籃球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學習氛圍的松弛度,不能過松,也不能過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