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卓欣
摘 要:歌曲《燈火里的中國》歌詞質樸真摯,旋律悠揚大氣、甜美抒情,十分動人。《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一經播出,該作品就火遍大江南北,其影響力可見一斑。《燈火里的中國》在創作上同時兼顧了專業性和通俗性,詩意的歌詞描繪了我國人民的生活畫像,所營造的意境緊貼大眾,令人動容。而在和聲寫作和曲式構建上,其雖有偏向流行歌曲的一般范式,但也有別出心裁的精良設計,其旋律細膩婉轉,頗具民族韻味,段落上則起伏有致,一步步走進人們的心中,能夠引發人們的共鳴。以歌曲《燈火里的中國》為研究對象,結合該作品的相關創作背景,探究其審美意境與演唱技術,以期為相關演唱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燈火里的中國》;審美意境;聲樂演唱;情感共鳴
《燈火里的中國》是2021年最成功、最受大眾喜愛的歌曲之一,歌唱家廖昌永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1新年音樂會——揚帆遠航大灣區》節目上唱響第一聲。一個月后,該歌曲又由兩位優秀歌手張也和周深在《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自此之后,歌曲大火,又陸續在其他重量級節目中演出。《燈火里的中國》為何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又為何如此受到大眾的喜愛?歌詞和旋律營造了怎樣的審美意境?本文從歌曲的創作背景出發,分析歌曲的審美意境和演唱處理要點,試得出上述問題的結論。
一、創作背景
歌曲《燈火里的中國》的詞作者是田地,曲作者是舒楠,完成于2021年。這是一首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現代佳作,歌詞所描繪的意境生動鮮明,內容真摯動人。《燈火里的中國》原本是深圳市大鵬新區的一首宣傳歌曲,以宣傳深圳市的發展建設為創作主題。之后,作曲者田地根據“中國夢”的立意,修改了歌詞,以契合全國觀眾的需求。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因此是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一年。這一百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艱辛抗敵、浴血奮戰、頑強拼搏,在一片貧瘠中長出新芽的一百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又領導全國人民發展經濟,進行改革開放,追逐美好的“中國夢”。這不僅是黨的誕生成長史,更是中華民族從屈辱中堅強重生的偉大歷史。《燈火里的中國》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唱誦著人民和時代的心聲。
二、審美意境的體現
(一)歌詞中的意境追求
1.富有深意的“燈火”意象
縱觀全曲歌詞,不難發現“燈火”是該曲的核心,亦是作品的中心意象。通常,“燈火”意為以蠟燭為火光的照明物,或是火光本身。在語法上,“燈火”一般做主語,例如“燈火通明”“萬家燈火”,而在這首歌里,“燈光”做定語,以修飾后面的“中國”,體現出一定的“陌生化”美學意味,與同為春晚演出曲目的《燭光里的媽媽》形成了結構上的互文。
《燈火里的中國》歌詞雖幾經修改,但“燈火”作為中心意象的地位從未改變。詞作者緊緊圍繞“燈火”一詞,構建出一個個富有深意的意象,并構成了意象群符號系統。詞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如都市街巷的燈影、村落的火苗、港口的燈塔和廣場的焰火等等,勾勒出一幅又一幅“燈火里的中國”的生動畫面。歌曲的主歌部分,共四句詞,以微觀的角度描寫了“燈火”的四種場景。隨后副歌部分,重復了四遍“燈火里的中國”,并寓以青春、遼闊之意,再用“燈火”聯結“萬里山河”與“燦爛的中國夢”。層層推進,讓“燈火”那溫暖安詳、寓意著希望和美好的形象一步步走進了人們的心中。
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燈火”是一個很常見的符號,經常出現在各類型的文學作品中。如古詩中“時時過農家,燈火照鳴杼”“柳徑荷漪料,燈火系漁舟”“市橋燈火鬧,且復喜豐年”“搜攪十年燈火讀,令我胸中書傳香”等等。從美學的角度而言,詩詞作品中的“燈火”意象與特定文化社群中的先民相關聯,該意象的運用建立于他們使用蠟燭、燈光的生活經驗之上,并延伸出具有共性意味的審美意境,是當代人作為審美主體時得以領悟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重要中介,能夠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
2.用溫暖故事營造人文意境
除了“燈火”這一中心意象,《燈火里的中國》用詩意的手筆講述了一個個關于人們生活的場景,用“燈火”將數個場景相聯系,映射祖國同胞的精神面貌。無論是都市的街巷、社區家庭,還是農村村落,都亮著“燈火”,尤其是“漸漸明亮小康的思索”這一句中的“小康”,更體現了我國獨一無二的經濟文化政策,展現了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果。隨后的“歸港的船帆,從燈塔掠過”,此處的“燈火”是燈塔里的光亮。燈塔不僅僅是燈塔,它能指引人們穿越迷途,是離家外出之人的歸宿,神圣而親切。同胞乘船歸港航行至燈塔,如此一來,此句歌詞也深刻體現了祖國作為一個大家庭的凝聚力。詞作者照顧到了每一處生活場景,字字都充滿了人文關懷。
眾所周知,只有人在的地方才會有“燈火”,“燈火”照亮日常的生活,照亮一張張帶著笑意的臉龐,還照亮了人們的歸途。人們帶著理想不斷奮斗,他們的奮斗則照亮了整個中國。如此一來,雖然《燈火里的中國》以“燈火”為主線,其落腳點還是在于背后的“人”,在于對各行各業、身處各地的人的關懷。人們能在這首歌里找到自己,體會到溫情。
(二)音樂中的意境美
從整首歌看來,歌曲的主歌和副歌對比鮮明,尤其是人聲旋律部分,曲作者很好地配合了歌詞的意蘊。主歌歌詞描繪了一張張表現人民美好生活的畫卷,仿佛有一個充滿民族自豪感的人在訴說自己的故事,講述家鄉的景色。在旋律的構建上同樣也遵循這種鮮明的敘事性,整個主歌的旋律進行以二度、三度上行為主,偶爾出現六度的大跳。這種以小幅度級進為主的旋律會更貼近說話,有種娓娓道來的美感。而從歌曲結構功能上來說,主歌部分負責敘事,營造出意境美,為副歌的噴發蓄積能量,使副歌部分的情感釋放得更為徹底。主歌一共四個樂句,每句四小節,為aba1b2的方正型結構,也可視為兩個八小節的長樂句。第一句“a”整條旋律平緩從容,橫向旋律進行上則不超過三度。隨后,來到第二句,為全新的材料,旋律進行上依舊以二度、三度進行為主,中間加入了mi到si的四度下行,既與前一句相呼應,又有自身的變化。緊接著,第三句“承”,回到第一句的材料,同頭異尾,依然以二度、三度進行為主,并出現了一個四度和五度跳進。最后一句,使用了第二句的材料,第二小節處出現了六度上行大跳和七度大跳,主歌最后落到了屬和弦音re到主音do的完全終止上。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句到第三句最后均落在re上,形成了一種統一性。
副歌部分的旋律明顯起伏更大,具有強烈的旋律性、歌唱性。結構上與主歌一致,均由四個四小節的樂句構成,也可看作變化發展的兩個八小節長樂句。在副歌部分,三度及超過三度的大跳成為旋律進行的常態,如第一句的兩次“燈火”都是六度下行,音區更高,音域也有較大的擴展,不再平緩敘事,聽感上激昂開闊。第三小節處出現了調外音升re,可見曲作者的巧思,前后半句體現出一定的模進意圖。隨后的第二句,旋律線條起伏有致,先上揚后抑制,第二小節出現了mi到re上行七度進行,之后持續平緩上揚,到fa音后級進下行,最后落到屬和弦re音上。后面兩句基本上在重復,因為這四個樂句還可看作兩個八小節的長樂句。因此,第三樂句和第一樂句完全相同,也可理解為兩個同頭的樂句。最后第四樂句稍有變化,前一長樂句為落在屬和弦上的半終止,最后的樂句則落在了完全終止的主和弦上。但是此處,曲作者使用了主七和弦,加入了導音,這種做法在流行歌曲寫作里是十分常見的,體現出一定的現代性,營造出令人意猶未盡的意境美。整首歌的旋律十分動聽,與歌詞的契合度極高。它的意境美,通過段落之間的對比和樂句之間的層層推進而體現。這種作曲上的邏輯,很好地將歌詞所描述和指向的意境呈現了出來,增添了聽覺上的美感,讓人從音樂中便能感知到萬家燈火通明,祖國萬千同胞惺惺相惜的美好意境。
三、演唱中的情感與美感的表達
《燈火里的中國》是一首情感濃度十分高且富有美感的歌曲,而且這種情感不是單一的、私人的愛,而是對整個祖國同胞的大愛。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時,一定要先領悟歌詞的深意,融入情感地歌唱。下面從氣息和咬字的處理兩個方面重點探討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與美感的表達。
(一)氣息緩緩流露情感
氣息是演唱的基石,一切演唱活動都需要演唱者具有足夠的氣息量和良好的氣息控制力。演唱《燈火里的中國》時要特別注意其主歌和副歌情緒上的變化,一個是輕聲細語、娓娓道來,一個是情感迸發、富有歌頌性。因此,在氣息的處理上也要同步起來,以輔助情感的表達。
首先,主歌部分,如上文所述,其旋律是舒緩平穩的,以二度和三度進行為主,音高則集中在中低音區,表達上側重敘事。如此一來,演唱時氣息的動態需與歌詞的斷句相統一,換氣的位置也應和說話的方式一致。另外,此處對氣息量的要求其實并不是太高,每一句結束處基本上都有足夠的時間換氣。其難點在于要保持氣息的穩定,聲音不能晃動,并確保音量不能過大,在保證腔體的同時呈現出一種富有氣息感且具有流動性的音色。還需注意的是,主歌部分四個樂句,每個樂句的尾音都有拖長,此處一定要注意提前做好準備,控制氣息均勻平緩地呼出,用自然的顫音把時值唱滿,尾音拖住。這樣演唱時才不會慌亂,才能呈現出娓娓道來般的訴說感。
其次,副歌部分,其情感基調、旋律線條和張力與主歌部分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之間是相互對比的。從需要細心控制、“收”著唱的主歌部分,進行到“放”的狀態,氣息的處理也有較大的區別。相較而言,副歌部分對氣息量的要求更高,其音域變寬、音區更高、音程跨度也更大,演唱時一定要保證有足夠的氣息量做支撐。因此,吸氣時一定要口鼻同吸,充分增加一口氣的容量,將身體徹底打開,想象自己是一個人體氣囊,胸腔和腹腔同時運作,盡量存儲更多的氣,而且氣息一定要往下沉,位置要深。只有氣息的位置夠深,聲樂的位置往高走時才能拉得住,才不會影響音準。另外,從情感上來看,整個副歌都是較為激昂、情感充沛且充滿自豪感的。同時,綿延起伏的旋律也要求演唱者能夠使氣息靈活地流動起來,做到強弱有致,用氣息控制音量的變化。
(二)傳遞美感的咬字處理
中文講究字正腔圓,尤其是這類歌頌祖國的主旋律歌曲,咬字上就更為講究,演唱時每個字均要做到清晰可辨。咬字清晰準確與否,能否將字詞準確地傳達給聽眾,這直接決定了演唱質量的高低。同樣根據主歌副歌部分各自的表現特征,咬字上也會有不同的處理和注意事項。
首先,整首歌曲都需要特別注重字頭,一定要把每一個字的字頭唱得準確,聲母不能含糊,如“h”絕對不能發成“f”。從唇齒動作上看,字頭是氣流接觸嘴唇,或是與牙齒、喉嚨、舌頭等器官相互摩擦而產生的。因此,要保證嘴部動作是充分的,同時,也要保證口型的開合程度,過小過大均不可。在做到咬字清晰的同時,也要保證字與字之間的連貫性。
其次,主歌部分的歌詞是質樸無華的,讓人感到溫馨和睦。歌詞中有很多具體的場景,如“都市的街巷”“遠山的村落”“歸港的船帆”“廣場焰火”等等,這些詞語都極具畫面感。因此,一定要有語氣地唱,咬字上清晰歸韻。主歌部分節奏上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為主,速度上平緩,所以每一個字的聲母和韻母都要發全,如此才能契合歌詞的意境。
最后,副歌部分的情緒是比較慷慨激昂的,此處一定要多多注意咬字與呼吸動作的配合,提前設計好換氣口,切不能僅僅依賴本能習慣。如上文所述,演唱副歌時需要具有充足的氣息量和較強的氣息控制力,同時要在氣息流動的過程中做到有起有伏。如此一來,大量的氣息要在咬字時通過較大幅度的口腔運動來呈現,有些高音處甚至達到了夸張的程度。
綜上所述,在練習演唱時,應先多朗讀歌詞,將每一個字都念清晰,字字飽滿明朗,并且還需帶著感情。咬字訓練完了之后再帶入旋律,并提前設計好換氣的位置,配合呼吸練習。只有這樣,才能將歌詞中的美感和含義準確地傳遞給觀眾,將情感表達得更完美,從而達到打動人心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林沛.《燈火里的中國》:在裊裊樂章中,以燈火映照時代之歌[J].中國廣播影視,2023(10):50-52.
[2]張雪芹.美育視野下紅色歌曲演唱的多元審美:以《不忘初心》《燈火里的中國》為例[J].大觀(論壇),2022(10):36-38.
[3]邢布民.淺析歌曲《燈火里的中國》的音樂創作和情感表達[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22.
[4]羅子欽.聲樂作品《燈火里的中國》的演唱探析[D].成都:四川音樂學院,2022.
[5]賴逸平.《燈火里的中國》歌詞的版本變遷與美學認知[J].美與時代(下),2021(12):65-66.
[6]劉紀敏.淺析音樂藝術特殊審美視域的理論與實踐[J].音樂生活,2022(3):89-91.
作者單位:
呂梁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