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勤,鄧 瑋
(1.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全科醫學科,重慶 400010;2.重慶市潼南區玉溪中心衛生院,重慶 402674)
根據我國標準,超重指體重指數(BMI)≥24 kg/m2,肥胖指BMI≥28 kg/m2[1]。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我國超重/肥胖患病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指出,我國城鄉各年齡組居民超重肥胖率繼續上升,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2]。2017年一項發表于BritishMedicineJournal的研究顯示,肥胖與11種癌癥(乳腺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食管腺癌、賁門癌、膽道癌、腎癌、胰腺癌、結腸癌、直腸癌和多發性骨髓瘤)相關[3];2019年,在中國非傳染性疾病相關的死亡病例中,由超重和肥胖導致的占11.1%[4]。綜上,超重/肥胖已經成為威脅公眾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因此,為了減少惡性疾病和死亡風險,超重/肥胖人群亟需減重。
節食和運動已經成為超重/肥胖人群廣為接受的減重方式。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均是《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治療指南(2021)》推薦的運動方式。有氧運動通過增加能量消耗、脂肪供能比來減少體內脂肪的蓄積[5]。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根據最大心率(即220-年齡)確定了有氧運動強度標準[6],中等強度持續運動(MICT)所需達到的目標心率=(220-年齡)×(64%~76%)。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具有短時間、高強度運動與休息或低強度運動交替進行的特點,高強度運動期與恢復期持續時間均為5 s至8 min,但運動期目標心率需達到最大心率的80%~95%,恢復期目標心率需達到最大心率的40%~50%[7]。抗阻運動旨在通過增加瘦體重的比例提高代謝率,或增加肌肉力量來增加身體活動[5]。目前已有多個研究比較了MICT與HIIT[8]、HIIT聯合抗阻運動與單純抗阻運動[9],乃至有氧運動、抗阻運動、聯合運動之間的減重效果[10],但尚缺少同時比較MICT、HIIT、抗阻運動、MICT聯合抗阻運動減重效果的臨床研究。本研究選取103例超重/肥胖成年人群,進行12周不同策略的運動干預,探索成人超重/肥胖人群的最佳運動干預處方,為制定成人超重/肥胖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1一般資料 2021年3月5日至9月1日通過投放海報、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方式在重慶市招募103例超重/肥胖常住居民(不限重慶戶口)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18~65歲,男女不限;(2)BMI≥24 kg/m2;(3)沒有進行過系統性運動訓練,且近3個月體重穩定(2 kg以內變化),生活習慣久坐少動;(4)沒有進行節食減肥;(5)未服用會影響體重的藥物,或無相關疾病;(6)有減肥意愿并接受運動治療。研究前受試者均了解整個研究過程的風險,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得到重慶醫科大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入組患者分為對照組20例,HIIT組21例,MICT組21例,抗阻運動組21例,MICT聯合抗阻運動組20例。組間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 所有對象在研究期間均保持日常生活習慣不變,飲食均參照限能量膳食標準[5]:在目標能量攝入基礎上減少能量攝入500~1 000 kcal/d(男性為1 200~1 400 kcal/d,女性為1 000~1 200 kcal/d,1 kcal=4.184 kJ),或較推薦攝入量減少1/3總能量,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每日總能量的55%~60%,脂肪占每日總能量的25%~30%。HIIT以開合跳、俯臥撐、卷腹、高抬腿為主要的運動方式,首先以80%~90%最大心率持續運動2 min,然后以40%~50%最大心率持續運動2 min,運動15組,每組間隔4~6 min,每周4次。MICT的主要運動方式為快走、慢跑、游泳、跳操等,以50%~70%最大心率持續運動60 min,每周4次。抗阻運動采用自由負重、彈力帶、彈力繩、啞鈴等,每個動作重復 10~15次,每個動作3組,每組間隔3 min,每周4次。對照組僅干預飲食,不進行運動訓練。
1.2.2觀察指標 指標分為身體形態、生理機能和代謝指標的測試三部分。(1)身體形態指標包括身高、體重、BMI、腰圍、臀圍、腰臀比、體脂率。其中,身高和體重數據使用凱豐智能身高體重測量儀一體機電子秤(型號KF-1638-2)測得,再以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到BMI;腰圍和臀圍使用無彈性卷尺測量,腰圍測量時將卷尺平置于肚臍處,并在研究對象平靜呼氣后進行測量。臀圍是將卷尺置于前面的恥骨聯合和背后臀大肌最凸處進行測量。以上數據均連續測量2次后取平均值。根據性別計算體脂率[11],男性體脂率(%)=BMI×1.2+年齡×0.23-16.2;女性體脂率(%)= BMI×1.2+年齡×0.23-5.4。(2)生理機能指標包括心率、肺活量、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測試方法依據《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監測細則》要求的儀器和設備進行。為保證上述指標的測量準確性,所有測量項目干預前后均由同一人完成。(3)代謝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受試者代謝指標的采集及測試均委托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檢驗科完成,測試儀器為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液采集時間為干預前后2次,分別為早晨空腹狀態下的肘部靜脈血。

12周后,5例因故退出,故總共有98例完成研究,分別為對照組20例,HIIT組19例,MICT組21例,抗阻運動組20例,MICT聯合抗阻運動組18例。
2.15組身體形態指標比較 干預后,各組體重、BMI、胸圍、腰圍、臀圍、體脂率、腰臀比較干預前顯著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MICT聯合抗阻運動組體重、BMI、臀圍和體脂率較對照組顯著改善,HIIT組胸圍、腰圍、腰臀比較對照組顯著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5組身體形態指標比較
2.25組生理機能指標比較 干預后,除對照組未顯著改善心率(P>0.05)外,其他組心率、肺活量、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指標均較干預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MICT聯合抗阻運動組坐位體前屈指標較對照組顯著改善,HIIT組心肺功能較對照組顯著改善,抗阻運動組仰臥起坐指標較對照組顯著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5組生理機能指標比較
2.35組代謝指標比較 對照組干預后僅TC、HDL-C顯著改善(P<0.05)。其他4 組干預后,TC、TG、LDL-C、HDL-C、HbA1c均較干預前顯著改善(P<0.05),僅抗阻運動組HbA1c雖有下降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代謝指標的改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5組代謝指標比較

續表3 5組代謝指標比較
超重/肥胖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已經受得了廣泛關注。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倡超重/肥胖人群應定期進行身體活動(兒童每天60 min,成人每周150 min)[12],從而減輕超重/肥胖負擔。本研究設計了MICT、HIIT、抗阻運動、MICT聯合抗阻運動方案,通過對比干預前后及組間身體形態、生理機能、代謝功能指標的變化,探索適合超重/肥胖成年人群運動干預策略。
一項納入72項前瞻性研究的meta分析研究顯示,腰圍每增加10 cm,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1%[風險比(HR)1.11,95%置信區間(95%CI)1.08~1.13][13],提示減重的同時還要關注腰圍的變化。本研究發現,MICT聯合抗阻運動可顯著減重和減小腰圍,說明其能改善中心性肥胖。這與一項納入119例久坐不動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相似[14]。本研究指出,HIIT可顯著改善心率和肺活量,說明其能改善心肺功能。這與一項納入73例伴冠狀動脈疾病超重患者的西班牙隨機對照研究結果相似[15]。運動后心率變緩可能與迷走神經活動增強相關[16]。本研究還指出,抗阻運動可以顯著增加仰臥起坐,說明其能改善腰腹力量,這與一項納入35例絕經前和絕經后婦女的韓國研究結果相似[17]。之所以抗阻運動可以顯著改善腰腹力量,除了其本身可以增加肌肉量外,還可能是運動增加了白細胞介素-6水平,促進了肌肉收縮活動[17]。對照組多個代謝指標干預前后無顯著差異,反觀各運動組均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是由于肝糖原分解的血糖、脂肪組織脂解和極低密度脂蛋白中TG水解所釋放的游離脂肪酸、骨骼肌纖維中的肌糖原和肌細胞內TG均為運動的內源性能量來源[18]。各代謝指標在組間均無顯著差異,這與一項納入8項臨床研究的meta分析結果相似[19]。
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如每個干預組樣本量不足,可能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以及入組患者年齡不大,心肺功能、柔韌性及代謝功能基線狀態普遍較好,因而不能準確地反映運動對其的影響。未來將嘗試在年齡層次更豐富、規模更大的人群中開展相關研究。
綜上所述,HIIT有助于改善中心性肥胖和心肺功能;MICT結合抗阻運動更利于減輕體重、增強柔韌性;抗阻運動在增強腹部力量方面有更明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