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晴 王建芳
關鍵詞:草木染 用戶體驗 情感化設計 茶文化 文創產品
引言
受全球環境波動影響,人們越來越注重消費體驗的情緒價值,這一發展趨勢下能夠影響身心健康的情感化設計逐漸興起,同時愈發嚴重的生態問題使人們開始重視合乎道德標準的可持續產品,傳統草木印染工藝正迎合此類需求呈復興之勢。然而基于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分析,可以看到草木染在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上均有一定的發展,但總體而言研究內容偏向于試驗性探究,缺乏對后期的市場產銷方面的完整考量。此外,在具體的理論運用過程中存在過于簡易淺顯的設計實踐。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本次設計研究將從用戶情感體驗角度,將草木染技藝與茶文化結合,以相關文創產品為載體,對草木染技藝進行更為深入的創新性探究。
一、用戶體驗與情感化設計理論研究
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簡稱 UX或 UE),是一種純主觀的、在用戶使用一個產品系統或服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心理感受。[1]伴隨我國社會的經濟崛起,快節奏的生活壓迫致使消費者的感性需求與日俱增,有效融入用戶情感體驗的設計將為品牌增值帶來更多可能,并成為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關鍵。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情感是人類面對客觀事實所作出的反應,盡管這種體驗復雜多變,但能夠促發情感的模式卻有跡可循。美國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在《Design for emotion》中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將情感體驗分為三個層次,即感知層面、行為層面和反思層面,分析用戶情感體驗與設計的交互關系,感知層是以人體本能五官感知為主導的層次;行為層是以用戶行為習慣為主導,通過產品提供符合用戶使用習慣的操作以獲得愉悅的感受;反思層注重對文化內涵的多方面關注,具有多元化特點,以獲得身份認同與情感愉悅。[2]這三種層次相互交織,共同對用戶的思維情緒產生作用。
二、草木染技藝及其運用現狀分析
“染”字,“從水木,從九”,依據字面組合,可知“染”是以草木為材料,以水為溶液并需要反復多次以移織物色彩本質的工作。[3]根據《周禮·地官》記載可知,早在周代我國已出現了掌管染色草木的“染人”一職,隨后植物染色技術發展日漸成熟,直至十九世紀后半葉受西方化學染料的涌入陷入沒落。后至1912年,日本學者山崎斌氏重新提出草木染一詞,并指出草木染是一種基于染色技術基礎上的藝術制作工藝,是藝術與技術緊密結合的傳統技藝。[4]而今,鑒于染整行業是中國重要碳排放源之一,中國政府通過新法規以減少行業排放污染物。[5]植物染色重新成為了紡織品環保染色的重要研究方向,盡管目前草木染在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上均有一定的發展,但總體而言草木染現代產品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市場產銷發展較為薄弱。國內草木染品牌多集中在服飾領域,文創品類較少,且以小規模的個人手工作坊為主,局限于工藝手段的單純使用并沒有自身的可識別性。
基于后續設計實踐內容,以與茶葉有關的草木染茶席為例,可以發現此類產品盡管數目繁多但在設計手法上如出一轍,普遍遵循傳統的古樸禪意風格。色系選擇上以藍色與褐色為主,純色居多圖案的呈現較少,外形基本沿用方形卷軸,在工藝處理上刺子繡與拼布較為多見。這些并無本質區別的產品形式只是停留于大眾熟知印象內的藝術表現,難以產生差異性的視覺特征,顯然已經無法適應多樣化個性化的審美需求。同時,對特定風格表象化的承襲,而忽略了文化價值內涵的交融,同樣無法滿足當今用戶深層的精神渴求。在體驗經濟崛起的時代背景下,草木染技藝的設計應用必然要遵循市場轉變,以情感化體驗的介入,跳脫單一風格的局限。
三、用戶情感體驗融入草木染文創產品中的設計策略
(一)感知層體驗——多感官融合的創意表達
在感知層次中,視覺、聽覺、觸覺等生理特征起主導作用,這使得人對事物的外觀、觸感等特征尤為敏感。[6]由聲音、光線、氣味等要素綜合作用,決定了用戶對產品的直觀印象,并能夠為后續的心理感受起到鋪墊作用。通過五感與產品風格要素的創意結合,更易于提升產品的辨識度與接受度。從用戶與產品的互動過程來看,視覺感受作為接觸信息的最初途徑,要求從直覺反應上能夠迅速激發用戶興趣。由此出發,草木染技藝在應用上應打破常規,尋求符合現代消費美學的藝術化呈現。一味延續傳統草木染的固有屬性將難以跳脫出單一的設計風格,但過于強求的融合創新則會損失草木染的工藝魅力,因此,如何使之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煥發新穎獨特的風貌,也是設計實踐中的重點問題。
草木染相較于現代化學染料最大的差異在于色彩的呈現,基于自然色素的提取,多以低飽和度顯現,色澤柔和婉妙,而古人對色彩雅致浪漫的命名也充滿了美好的愿望想象。因此在應用設計中,通過色彩屬性的把握,恰當融入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產品辨識性。同時受工藝特征影響,花色圖案的效果豐富多變,可以構建出極具表現力的圖像外觀。此外,嗅覺體驗也是草木染色區別于化學染色的重要特征,天然色素在織物表面的植入使得產品隨之擁有了自然芳香氣味,形成嗅覺愉悅,更容易給消費者傳達出一種健康環保的可持續設計理念。
(二)行為層體驗——易用性及多元化的互動感知
行為層體驗是指用戶在與產品的交互操作過程中獲得的滿足感與愉悅感[7],產品使用時的實用性、有效性以及創意性等均可作為影響要素,豐富的行為層體驗能夠區分于單一固化的模式,從而營造耳目一新的交互感受。草木染產品的行為層體驗創新,最直接體現在使用者與載體的接觸之中,在合理的實用功能基礎上,以多感官的觸發與用戶發生共鳴。而目前來看,草木染技藝的應用多依托于織物表面的常規平面化呈現,外觀造型上較為局限,且欠缺使用方式上的考量。
應對現存的不足之處,設計更應從用戶操作視角切入,結合結構上的創意優化,以儀式感的使用方式讓人們聚焦于當下的體驗。同時在親密交互過程中,材質特性與使用者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織物面料的選用,應易于使用者進入特定的情境空間。不同的材料屬性所呈現的感覺與人的身體發生觸碰時,所轉化的情緒感知也具有針對性,例如光滑細膩的絲織面料能夠營造精致愉悅的氛圍,麻料則粗獷樸實更容易讓人產生沉浸曠野的療愈感,設法使用不同類型的面料以推進一系列的感知變化,借此在消費者大腦中植入更為豐富的情緒體驗。
(三)反思層體驗——文化與產品載體的有機結合
目前草木染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藝應用問題,關于手工藝的文化價值研究較為薄弱,大多設計實踐也僅僅將其作為一種設計手段,忽視了工藝本身感性價值的介入。事實上,傳統植物染色技藝的演變發展與中國社會政治文化互為表里,用色之道的架構反映出社會觀念的變遷,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專屬于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之道。此外,傳統草木染文化藝術中潛藏著中國古代對待人與天地的關系邏輯,從染材的采摘到染色的制作技巧無不反映出古人對于自然榮衰變化的尊重,這一工藝背后提供給我們的文化觀念值得引起現代社會的重視。
正如黑川雅之在《設計未來考古學》中所言:進入 21 世紀之際 ,地域文化的價值不再是保存 ,而必須構建出具有現代思潮及精神層面的積極意義 ,如此個人與地域文化的發酵作用才得以產生,進而達到新的發展與應用。[8]工業時代背景下,大眾已習慣于化學染料的使用,卻忽略了其后藏匿的環境代價,反思層體驗設計更應當促發人們重新回顧草木染背后隱匿的精神價值,真正審視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傳統草木染的工藝技術方式依靠自然萃取植物色素進行染色,各個工藝環節與外界環境因素如染材氣候等緊密相關,相比可控的現代化學染色,對自然的依賴性如更強,也正是由于這一特性草木染呈現的風格肌理經歷著四時之變與地域之差,因而在創作中依據時節更替選用色彩,隱喻城市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自然變化,更能夠刺激消費者產生回溯思考。此外,依托古典美學色彩系統的敘事方式,能夠以更為生動的表達詮釋東方歷史傳統韻味,通過創新設計重構傳統手工藝生存場域,在用戶反思使用過程中幫助其更好地解讀傳統文化精神。
四、基于用戶情感體驗的草木染文創產品創新設計實踐
飲茶區別于一般形式的飲食消遣活動,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代表性,茶文化中對自然本真的崇尚與草木染美學風格不謀而合,兩者在本質上均透露出自然草木的的美學氣質。本次“Y OU CHA”設計實踐試通過分析挖掘這種微妙聯系,探求茶文化與草木染技藝之間的平衡之道,并著眼于工藝的情感價值,綜合運用設計語言提升草木染產品的用戶體驗感受,使其真正融入消費市場,延續于現代社會生活。
(一)用戶定位與需求分析
根據前期的市場調研分析可知,目前在各類文創產品中對于草木染這一技藝的應用已屢見不鮮,但存在同一種風格泛濫化的局面,忽略了特定目標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要呈現差異化的設計表現,則需具體分析用戶畫像,以細微的洞察尋求突破。疫情沖擊之下,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重新得到審視,融入空間與產品的大自然風格愈療設計備受青睞?!八苫ㄡ劸疲核宀琛?,自古以來,飲茶之事亦講究在野之趣。本次設計實踐關注當代社會發展中個體所面對的情緒壓力,試圖逃離城市回歸自然的渴望,以與之對應的中國傳統自然觀“天地與我唯一,萬物與我并生”為設計理念,借助源于自然的草木染技藝為用戶構建返璞歸真的治愈之所。“Y OU CHA”設計系列可譯為“有茶”,諧音又可表示“友茶”,包含了以茶為友及以茶會友的雙重內涵。以飲茶時全神貫注于當下的體悟為感觸,這種狀態引導人與自我及自然建立起更為親密的連接,同時也借飲茶的交集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二)色彩選取
色彩作為用戶感知體驗中首先進入視覺的要素,直接決定了產品的第一印象。同時,草木染作為鑄就中國傳統色彩審美的技術手段,在色彩傾向上的選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用戶對于東方文化的體悟感觸。本次設計實踐的色彩運用區別于現有產品中較為多見的靛藍與茶褐色,選用茶、蘇木、藍靛等純天然植物基染料進行單色染及套色染試驗的同時,又綜合運用各類媒染劑開拓新的可能性。
中國藝術所顯露的擇色觀深受老莊學說的影響,樸素為尚,尤以黑白二色為佳,兩者無色勝于有色。立足本次設計實踐所試圖傳達的本土文化氣質,作品延續中國山水的用色之道,追求平淡素凈之美。以黑為主色調,沉穩的大地色為底,借助皂礬這一媒染劑,制造出“黑云翻墨”的效果(如圖1)。在單一色彩的運用中,枝葉濃淡不一的痕跡透露出原始野趣的韻味,無色之感的敘事方式能夠化繁為簡,為受眾帶來平靜安定的心理感受。此外,通過回歸自然的色彩傾向調配,以深邃的青綠色增加細節感,使用明礬提升原始植物基色素飽和度,構建“綠竹幽徑”的意蘊((如圖2)。
(三)工藝應用
中國傳統染色工藝發展至明代已具備全面的系統,如《絲繡筆記》中提到“染有常平之法,故準而酌之”。夾纈、蠟纈及絞纈等染纈工藝的發展也極大促成了圖案與色彩的創新與豐富,但由于形式標準的制約以及生產需求,圖案大多呈規則排列。而如今市場上的草木染產品在圖案設計上依舊延續于傳統的風格,缺乏適應現代審美的設計考量。本次設計實踐從當代用戶視角切入,結合個性化與藝術化的消費需求,以熱轉印為主要技術手段并結合敲拓染、扎染等工藝,全新運用草木染的不確定性與偶然性。植物轉印染工藝由澳大利亞藝術家India Flint在20世紀末正式提出,轉印染通過高溫蒸煮并借助媒染直接獲取植物色素,此類提取方法的一大特征在于植物脈絡輪廓的完整保留,由于轉印纖維及表面受壓不同,形成的印跡紋理在色彩形態上極具偶發性。
本研究從工藝應用上主要借助材料媒介的變化尋求轉印效果的反差,利用絲棉麻三種纖維進行試驗性嘗試,其中絲綢面料更易保留植物細膩的天然痕跡(如圖3),且色澤較為鮮亮,麻料則因凹凸不平的質地頗顯肌理感(如圖5),但色彩的呈現更為樸素淡雅,棉質面料則介于兩者之間(如圖4),后續設計應用將依據試驗效果進行相應產品開發。以其中一款茶席設計為例(如圖6),楓葉經由熱轉印藝術語言的轉譯呈現出邊界模糊的渲染效果,以此為基礎通過與黑色樹皮紋路的肌理感提花面料的拼接搭配,形成鮮明反差激活視覺感受,脫離傳統茶席僅使用單一材質的窠臼。同時在拼貼的過程中重視對草木染原始圖案差異性特質的把握,以色彩的呼應與面積比例調配強化手工轉印染圖案的視覺呈現。
(四)圖案重構
正如古代文人墨客所感嘆的山林間煮茶品茗之野趣,喝茶時那份淡然平和的心境能夠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因此在圖案的提取上從品茶時人的內心變化出發,此時所觀自然之象不同于平日,具備更為詩意化的感知。該系列著眼于自然的無序之序,創新性地結合山水畫藝術,進行由表及里從形到意的更深層表達。
形,即靜態的圖案,形在產品中的應用最為直觀,可以直擊用戶眼球,但其運用也要講究方式方法。[9]以裝飾畫(如圖7)為例,選用對稱式構圖,植物枝葉的擺放有意遵循傳統山水繪畫語言,以垂落的藤蔓為主線,兩邊錯落有致的枝葉呈現出草木自由生長的律動節奏,又巧妙借助轉印染深淺變化的特征,充分傳達出虛實之形。同時配以零落的樹葉,與完整的枝蔓相映成趣,對比與留白的運用秉持中國畫的意境審美。而在意的表現上,通過扎染手法的介入(如圖2),勾勒出類似于書法用筆的痕跡,突顯線與色之間的交流貫通,參考山水筆墨的意蘊情趣,借“無形之象”予以觀者極大想象空間,為畫面增加了流動鮮活的質感。草木染設計應用中對自然之景的描繪應更為自由與豐富,以詩意化的視覺敘事建構廣泛的意象空間,從而形成有效的感知層體驗。
(五)應用分析
盡管已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識到化學染劑對于環境的危害,草木染由此獲得了一定的認可度。但從市場現實來看,草木染產品的競爭力以及對市場需求的適應較弱,如何能夠提升草木染產品的實用價值并更為貼切地適應現代消費者審美需求是必然要解決的問題。確保手工藝的可持續性發展在于提升其與現代社會關聯的要素,重新構筑生存空間,介于此,作品在后期應用上,并沒有局限于一般的茶用具品類,而是圍繞用戶置身于茶室空間的行為活動進行表現,通過貫穿于用戶行為的設計實現情感的觸動。
設計的應用從整體空間的立面裝飾入手,如屏風、柜面、插花器等(如圖8-圖10),在室內家具設計上選擇色澤沉穩的實木材質,與草木染未經修飾的質樸圖案巧妙結合,而綠植的點綴又與草木染相輔相成,在光與影的融合中呈現出沉寂靜謐的自然美學。飲茶時的所需用具在本次設計中則進行系列感打造,從茶席、坐墊到茶巾的運用((如圖12-圖14),結合草木圖案自由延展的墨色變化組合,令使用者不由自主地沉浸于水墨山林的美學氛圍,同時借由材質柔軟親膚的感官觸覺引導消費者全方位放松身心。而相關的衍生包裝設計(如圖15-圖16),以自然寫實的視覺表達為主要特征,一目了然地傳遞出原始樸素之美,從而能夠與茶文化的本真屬性應和。系列作品借助完整性的體驗互動,加深用戶參與感,從而提升交互過程中的情緒觸動。
結語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中國作為茶文化的發源之地,新時代也迎來了復興的良機。快節奏的工業化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產生了生態失衡問題,人與自然急劇惡化的關系亟待推進變革,人們開始呼吁回歸傳統的慢生活,傳統造物理念中所蘊含的古老智慧為人類未來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借鑒價值。此次設計實踐“YOU CHA”系列以草木染這一傳統工藝為切入點,將茶的相關用具作為載體,以山水自然之韻重新詮釋傳統造物理念,不僅關乎自然,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禮贊。正如日本工藝大師柳宗悅在《工藝之道》中所提到的“美不會在征服自然時出現,相反是在忠順自然時才會出現”[10],本次實踐借助情感體驗理論,以期提升草木染產品的使用體驗,同時引導人們建立自然質樸的環保生活理念,并挖掘與自然更為深層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