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燕
美育研究基本集中于學科基礎上的教改、教學實踐或是藝術素養、審美人生等具體問題,力求研以致用。而對致用的對象“人”以及審美如何通過人內在心理發揮作用,則鮮有探究。本文致力于辨析“以美育人”的心理機制與過程,并在此基礎上探討美育的實踐原則。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認為,人的認識活動不僅僅是經驗的和理性的,更重要的是人在認識活動之前已經先在地具有了認識對象的能力,即人類具有進行認識活動的生物學基礎:神經結構和機能,頭腦中具有處理客觀物質世界感覺材料固有的“先天形式”,它使人擁有先驗的能力,即先驗的自我,它也是美育可以實現的物質基礎。現代心理學將“人”的自我意識分為知、情、意三方面,知性(認知)、感性(情感)、理性(意志)。基于此現代教育分為智育、美育、德育,相應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的真、美、善。
在德國劇作家、美學家席勒的《美育書簡》中關于人的感性與理性的討論可知他的理性中包含有認知的成分。他認為人受到兩種相反力量的驅使:感性沖動和形式(理性)沖動,感性沖動與形式(理性)沖動互相作用此消彼長、互相作為彼此的界限[1]102,兩種沖動的整合機制稱為游戲沖動,游戲沖動的對象是最廣義的美,游戲沖動作用下二者達至平衡,即達到美的狀態。當兩種特性結合起來,人才會兼有最豐滿的存在和最高度的自由,它使人性達到完美并同時發展人的感性與理性。
審美能夠促進人的感性與世界最大可能的接觸,人的情感能夠得到最充分的發揮,當人的感受性受到越多的培養,感受力就越強,人對于世界的把握就越貼切,就越能夠深刻地理解世界,才有更大的自由和可能去改造世界。人的自由包括精神自由與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暫且不談,美是精神自由的產物,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1]106,當美的最高理想實現時,人類作為“自由活動的存在”,不會為外物所限,也不會為自身的動物性所限[1]24,審美擺脫了物質需求的束縛而達到外在與內在自由,它能夠使人外在的生活成內心的樣子。美可以促使人性的自覺,但是多大程度上的自覺,成為什么程度上的人,則是由人們的自由意志決定的。
審美屬性是既不根據法則也不考慮目的,在單純的觀照中不涉及其他的審美判斷。美育即審美教育可稱為感性教育,但是美不僅僅是感性的,美是人的感性沖動與理性沖動互相游戲時達到均衡的中間狀態,因而美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感性和理性力量整體達到盡可能的和諧。這種和諧不會因為心靈的自由而受到影響,雖然人在處于審美狀態時心靈擁有最大程度的自由,但是它并不是脫離規律的自由,它遵循著一些未顯化的規律行事,所以這種自由“并不是無視規律性,而是與規律的和諧”[1]9。美育想要達到的目的,是由擁有最大自由的心靈實現無規律的合規律性,亦即人的和諧,包括人與自身、人與社會的和諧。
以美育人,此“美”為審美活動與過程,是指審美活動和審美過程的獨特性使審美可以作為手段,以美啟智,以美養德。“所以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1]79
審美具有感性直接性,“感”作為觀念最早在《周易·咸·彖》中出現“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指的是生命體與外界的交感關系。“感”字上面為“咸”:“萬物咸同皆有感而化生”[1]306從歷史上看,人類成為萬物靈長,正是源于對外界的敏感反饋。在當今人類生存環境與生活習性下則可通過審美活動來訓練人類與外界的交互敏感程度。審美過程中感官全部打開,從而感覺、感受、感知外界與自身;受外界的感染、感動從而生發出內心的感觸與感慨;最終上升為理性的感悟,這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是審美感知體系逐漸建立的過程,擁有健全、完整的感知、感受能力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底。感性構成了人性的基礎,試想如果感官閉塞,生命會呈現封閉與隔絕狀態,當人的生命個體與外界世界割裂,則容易出現感受環境無能、人際感知受限、忽視自我感受等人格缺陷與心理問題。
美育首先是感性教育,通過在審美過程中建立健全的審美感知體系。感知、感受能力是打開生命個體、建立自己與外部世界關系的重要環節,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底。
審美的感性直接性決定了審美需要客觀素材即美的載體,它屬于美育的客觀內容,所以造就可以激發和產生審美心理反映的客觀審美情境尤為重要:美育的客觀素材蘊藏在工藝、建筑、雕塑、文物、舞蹈、繪畫、戲劇、電影、文學、音樂等這類物質載體中;同樣蘊藏于語言、行為、人格等人類活動中,人格的感召與環境氛圍的塑造皆為審美的客觀素材。由于“美”本身是一個抽象概念,只有呈現到具體的載體中,才能夠體現個人的態度和審美構成,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個人的審美評價與審美認知。當審美主體受周圍情境的熏陶,審美的客觀素材經過審美主體心理成分的有機結合與升華,審美主體就形成了具有超越性的主觀世界。這種超越性在抗擊外界負壓、面對境遇困頓時極其有力量,在此過程中可錘煉人的意志與韌性、提升人的格局與視野。這種超越性的主觀世界即審美境界,審美境界重視心靈層面的愉悅感,它超越人類的身體感官而對于人性與社會性、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有相當的覺解。以中國傳統價值取向為例:集體主義中社會為“全局”個人為“部分”,追求社會的和諧與人間大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人類長遠利益可以犧牲當下個人的利益等,通過“予”而獲得心理的滿足與愉悅。
美育通過提供審美情境逐漸熏陶與浸染出符合社會價值觀的審美心理傾向與審美認知判斷。
在審美活動中,會體驗到不同強度的正向情緒與積極情感,它直接影響動力水平:當感覺召喚起某種情緒體驗時,身體會伴隨產生生理的一系列反應,即生理喚醒。它涉及廣泛的神經結構,如中樞神經系統的腦干、中央灰質、丘腦、下丘腦、前額皮質,及外周神經系統和內外分泌腺。生理喚醒是一種生理的激活水平,會引起心跳、血管收縮以及血壓等方面的變化,審美過程中所帶來的積極情緒促使人類更易產生意向性心理與行為。審美主體在獲得審美快感時,思維和情感是互相交織的,這是以美啟智可以實現的生物學基礎,比如“熱愛”所激發出的創造力、耐挫力、高效率等智力層面的優化體現。審美時的情感體驗逐漸轉化為行為傾向的心理能量,“使意向性的心理同時也成為一種意向性的行為,不僅成為驅動人們按照美所指引的目標去從事行動的精神動力,而且經過長期的心理積淀還會形成一種‘動力定型’、一種行為的內隱傾向。”[3]
美育要做的是提供能夠激發和產生愉悅情緒體驗的審美情境,并通過審美活動強化正面情緒來形成行為動力傾向;當行為產生愉悅情緒時,該行為就會被強化。此行為可以是良好的學習行為慣式,亦可以是符合社會價值觀的道德行為慣式。
以美育人最終將實現個體生命的和諧并促使社會關系的和諧。實現“美”的人生境界即詩性人生,會以個人追求與價值觀的形式體現。個人審美素質提高的同時,社會風氣與國民素養整體改觀,這是審美的顯現與內在道德實現統一在社會層面的宏觀表現。
1.美育不可偏廢、不可獨大
感受能力建立了人與世界的關聯,形式(理性)沖動可以在變化中保持獨立。當感性優先于理性,受外界環境影響過甚就會失去獨立的自我;當理性優先于感性,就會失去對世界的感受,忽視了與外部世界的關聯性。感性沖動發生作用的同時才能區分形式(理性)沖動,理性沖動發生作用的同時才能區分感性沖動,即理性沖動與感性沖動靠彼此維持自己的范圍,該觀點的指導意義在于理解美育在全人教育(即既重視社會價值又重視人的價值的教育新理念。編者注)當中的作用,并如何處理美育與其他育人方式的關系。激發與釋放人的感知能力,促使人的感性可以充分地與世界連結,這種感性要同時可以受到來自理性的獨立性的約束,人的雙重天性得到發展,人性才可以趨向完美。當全社會在一段時期內,將人的教育簡化為智育,在智力層面做到最極致的挖掘,但是與世界割裂的生命個體無法感知生活與生命當中的美好,無法與外界建立和諧關系,此現狀證明純粹的知識能力的增長并沒有真正帶來人的全面發展。所以提出教育不應只重視成績和顯性的知識,只關注知性。將一貫被忽視的美育重視起來,正當其時,但也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人的心理結構決定了兩種本性共存、互相作用、成就并限定彼此。美育以發展人的感性生命能力為目標,它能夠彌補其他教育的不足,能夠持久地在人的心理與情感層面發揮作用,但是美育也只是眾多教育形式中的一種,有自己的局限與不足,它需要來自理性的力量,否則會失去自我,難以實現真正的自由。
2.美育可以自悟、可以自育
自我意識可以通過感知自身,實現從感覺上升為認識、從欲望上升為情感、從需要上升為意志。在人類的活動中審美活動對人的全身心的調節與調動作用自然而積極,比任何其他精神活動更能深入人心,審美情感可以自發驅動人們按照美所指引的目標從事行動,將情感與意志勾連,它的調節與調動作用會接近于道德的目標。例如,中國傳統藝術作品當中往往強調風骨、品格,擁有道德象征意義的作品會獲得較高的審美評價。最崇高的藝術總是和至善原則相聯系,而這樣的藝術作品通過其強大的感染力,實現對人行為的導向、對人內心的影響會趨向于至善。審美與人性的道德密切相連,它關乎個人的全面發展和身心和諧,是幸福的基礎,也是道德發展的前提。對美育的指導意義在于理論層面教學方案以浸潤式地包含美育思維,應用層面通過周圍環境與日常活動的滲透,激發大學生自我教育,即通過自我體驗、自我領悟、自我教育方式,最終實現與德育的融通。
3.美育難以顯化、難以量化
美育不同于智育,它面向人的內在感性,內在的發展與外顯的程度時常不一致,感受力與表達力也因人而異,所以針對個人的內在美育發展成效估量比較混沌,難以瞬間顯化,日常可顯化者大多基于從小到大的訓練與修養,或偶見受到名師指點或感化,達到醍醐灌頂之效,但此非大眾之美育。由于美育指向人的人格,所以美育發展程度難以量化。但是,美育過程即目的,可以對美育的實施過程進行研究、監控、評價,依據對過程的評價,適度、間接地掌握美育發展成果的大致情況。對于美育的實施,目前應首先解決文理分科與量化智育水平導致的諸多人格與心理問題,打破由于文理分科導致的理性與感性割裂化成長與極端化發展,根據自身專業學科的不同,在美育實施過程中分學科按類目選修,選修形式系統而不失靈活。人文社科類學生,以“升華”為主;自然技術科學類學生,以人文藝術科目“熏陶”為主;藝術類學生則自己參導,通過發動全校其他專業愛好者參展、參演歌舞劇、音樂劇、話劇等“反饋”為主,以藝術類學生的“導”其他學生的“演”進一步滲透和深化學校美育。
4.美育需要藝術、不唯藝術
藝術的本質是外在的審美顯現,通過美育可以實現人性的完整和提高道德水平。其指導意義在于思考如何處理美育與藝術教育的關系,藝術教育主要經由藝術技能的訓練,培養人的藝術實踐與創造能力,通過在藝術技能訓練過程中提高專業審美敏感度、專業素養及品位。美育作為感性教育,可以通過一系列審美甚至生活體驗,實現對人感官的喚醒、心靈的觸動,以擁有發達的感受力、創造力、想象力,最終形成或精益求精、或刻苦堅韌、或豁達超脫等正向的精神及生命的能量。美育需要藝術,但不僅僅只有藝術可以實現美育的目標,生活的體驗、人格的影響等美育理論層面在教學規劃與課程體系中不應只有藝術課程,在專業課程中挖掘美育元素、融合美學思維,是具有合理性與創新性的嘗試。
1.實現人生自由化、人性完美化
在審美的過程中,人的感性沖動與形式(理性)沖動以游戲沖動的形式相調和,人同時兼具感受性與獨立性,人不僅可以感受到什么是美,也能夠獨立辨別什么是丑,這才是擁有最高度的自由。也只有部分大眾擁有這種自由,才不至于曲解審美時尚、窄化美學觀念,避免盲從亂象;才擁有真正的自我理念,才可能形成穩定而獨特的審美;才不會僅依賴于他所感受到的事物為快樂,而會以他的精神創造物為快樂。現代的生產方式和勞動分工割裂了人的自然本性:對效率極端關注,經驗的積累、專業的劃分促使思維更加明晰化模式化,這強化了割裂的力量,人性內在的紐帶斷裂了。“美將感性的人引向形式和思維,美使精神的人回歸到物質并重新獲得感性世界。在物質與形式之間必然有一種中間狀態,美使我們處于這種中間狀態”,美的素養可以避免人成為“粗野的犧牲品”或者成為“懶散和墮落的殉葬品”。審美可以促進人內心的和諧,這是幸福的基礎。
美育作為感性教育能夠增加人內心感知的幸福程度;作為全人教育能夠在物質與形式之間取得平衡,完善人性,實現全人格塑造;作為理想教育能夠提升人的境界追求、實現精神自由。
2.影響社會價值導向、移風易俗
“審美活動的主體是社會中單個的人,但審美的價值主體卻不僅只是個人,包括人類,所以審美是超越個體性的包含了人類的自我意識。”審美是人類自我意識的體驗和表達。外在審美的顯現與內在道德要實現統一,如果審美的顯現危及道德,那么它就不是審美的。比如借助虛偽表現禮貌,借助阿諛奉承來討人喜歡,那是失掉人格、缺乏實在而表現出膚淺的、表面的假象,并沒有真正深刻理解美。真正的藝術表現,要體現出精神、趣味以及其他類似的優異之處,只有這樣,在個人層面,精神性才會戰勝現實性,才可能出現理想支配現實生活,榮譽戰勝財產、思想戰勝享樂、不朽的夢想戰勝存在;對于整個民族而言,就不會出現粉飾、虛偽的風氣。“發達的美感可以移風易俗,美的鑒賞力通常是同知性的明晰、情感的活躍、思想的自由以及行為的莊重聯結在一起的,而缺乏教養的人卻與此相反,”[1]79“在任何一個民族中審美文化的發展高度和極大普遍性與政治自由和公民的道德、美的習俗與善的習俗、行為的優雅與行為的率真都是攜手并進的。”
審美作為人類意識的表達與靈魂對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教化功能;審美顯現與內在道德的統一性可以促使社會移風易俗,促使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