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要] 開展科學閱讀是讓學生學好科學、提高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方法??茖W閱讀與科學教學融合起來,對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以行知理念為指導,在科學課堂上將科學閱讀與課內觀察、實驗、探究相結合,有助于營造更加和諧、生動的學習氛圍,能夠更好地拓展學生的視野,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要實現這個目標,教師需要注意篩選科學閱讀材料,組織好科學閱讀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重視實驗探究,鼓勵學生走出教材、走向課外,走出課堂,邁向實踐。
[關鍵詞] 行知理念;科學閱讀;科學教學;融合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談到兒童科學教育時也表達過一個相似的看法,他認為,攀登科學之樹首先就是閱讀。[1]當前,閱讀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家長的重視。依筆者的教學經驗而論,將科學閱讀與科學課的觀察、實驗、探究相結合,有助于營造更加和諧、生動的學習氛圍,能夠更好地拓展學生的視野,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
一、科學閱讀與科學教學融合的現實意義
當前,小學階段一節科學課只有40分鐘,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在筆者看來,科學閱讀與科學教學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是兒童認知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
(一)立足全科閱讀的大背景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全科閱讀已在全國各地呈如火如荼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課外閱讀已不單單是語文學科所關注的事情,科學閱讀也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全科閱讀的大背景,發揮科學教師的閱讀推廣作用,將科學閱讀引入課堂,與科學實驗、科學觀察緊密結合,對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科學素養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對科學教材的有效補充
科學教材也是一本“科學書”,但相對各種各樣的課外書而言,它的內容比較單調,啟發式問題居多,語言和插圖吸引力不足。加之編者要考慮到全國不同地區學生的情況,在內容選擇上就有一些局限性。大范圍的課外科學閱讀,可涉獵的內容比教材要廣泛得多,可以為學生打開更加廣闊的時空,滿足他們個性化的閱讀需求。教師在課堂上立足教材組織拓展閱讀,不僅能促進學生對基本科學知識的了解,還能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因此,科學閱讀是對科學教材的有效補充。
(三)促進學生科學素養提升
科學閱讀可以更快、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它可以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體系,即觀察實驗—邏輯推理—批判性反思—得出結論—改進結論—得出新的結論。這是一種科學素養。當科學閱讀對學生產生真正影響時,必將為他們在科學知識、方法、思想等方面帶來深遠的影響。
(四)提高科學教師專業素養
教學相長,當教師要篩選科學閱讀的材料在課堂上向學生推介的時候,反過來也會促進教師進行科學閱讀和專業知識積累,進而提升科學教師的專業素養。
二、閱讀材料選擇的注意事項和使用形式
陶行知說:“打仗要用兵書,否則有勇無謀,怕要一敗涂地。舊中國的學生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科學的學生也離不了書。但他們是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書呆子只配做大自然的俘虜,不配做大自然的征服者?!盵2]我們在科學課堂上要學會活用科學書籍,要在掌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對科學閱讀材料進行廣泛篩選,助力科學教學。
(一)科學閱讀材料選擇的注意事項
小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緊密相關,但又不夠穩定;記憶以無意記憶、機械記憶和具體形象記憶為主;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剛剛發展起來的抽象邏輯思維與直接經驗和感性經驗相聯系,仍然具有具體形象性特征。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產生最佳效果,科學閱讀材料的篩選尤為重要。
1.長短適宜。閱讀材料的長短,對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影響很大。篇幅太長,學生很難有耐心認真讀完。對小學生來說,特別是低齡段的學生,能夠在1分鐘左右讀完的材料最為適宜。這個閱讀時長對應的字數在300字左右,學生讀起來輕松無負擔。供高年級閱讀的材料可以適當長一些,但也不要超過800字。
2.形式多樣。閱讀材料的形式應盡量豐富。繪本、書籍、報刊都可作為閱讀材料,如“地球的結構”課時,教師就可選擇《你好!科學》繪本系列中《地震》《火山》分冊作為閱讀材料。豐富多樣的閱讀材料可以相互補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3.難度恰當。超出小學生認知水平的閱讀材料,學生看不懂,容易挫傷他們的閱讀興趣。如“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這一課時,對高錳酸鉀的知識拓展,關于顏色深紫色、外觀粉末狀、作用可作為消毒劑等內容學生可以接受,但更進一步講到“高錳酸鉀遇光發生分解,生成灰黑色二氧化錳……”時,學生就興味索然,開始無聊閑話,注意力全無了。可見,閱讀材料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握好難易程度。
(二)閱讀材料的使用形式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將科學閱讀與科學探究進行有效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在贈書給新安小學時就曾指出:“倘使這部書只藏而不看,看而不講,講而不做,那便等于金銀香紙燒成一縷黑煙,飄入天空終于不知所止,豈不可嘆!”[3]筆者所理解的陶先生的意思,就是“看”要成為“講”和“做”的補充。如何發揮科學閱讀的最大效果,要求教師對科學閱讀材料的使用形式進行研究。
1.知識補充型閱讀。為了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好的整體感知,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知識補充型的閱讀。如“在星空中”這一課時,很多學生喜歡這部分內容不是因為對星座有興趣,而是因為民間的占星術,學生認為自己生日的當天可以看到屬于自己的星座。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為什么在地球上看到自己的星座在生日相反的季節出現?》這份材料,以糾正學生在星座認識上的偏頗。
2.實驗說明型閱讀。正如陶先生所說,如果讀了書而不去實踐,實踐了又不去弄明白背后的科學規律,就違背了科學閱讀的初衷。為了把科學閱讀活動做精做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說明型的閱讀。如“電和磁”課時,為了做好電生磁的實驗,筆者搜集了關于奧斯特當年發現電生磁的故事以及他不斷嘗試讓電產生更大磁力的辦法的閱讀材料,并要求學生跟隨奧斯特的探究進行自主嘗試。
3.觀察指導型閱讀。課外閱讀可以幫助科學觀察進一步深入。如“蝸?!边@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繪本《蝸牛的日記》,引導他們根據繪本對蝸牛進行觀察,描述蝸牛的嘴、腹和第二對觸角等。這種觀察指導型閱讀,比一般科學教材更能開發小學生的觀察能力。
4.幫助理解型閱讀。小學科學教材部分知識在內容設計上,只涉及表面層次的現象,沒有介紹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律,如果教師嚴格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授課,容易造成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運動起來會怎樣”這一課時,教材上講運動后心臟跳動和呼吸都會加快,是運動后人體為了得到更多新鮮氧氣而導致血液循環加快和氣體交換加快導致的,但是空氣是如何在體內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進行交換的,這在教材上都沒有解釋清楚。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尼古拉斯·哈里斯的《人體的奧秘》繪本,幫助學生理解現象背后的規律。
三、科學閱讀與科學教學融合的實踐策略
“我們對于書的態度之變更,是由于我們對于兒童的態度之變更。我們在《兒童生活》雜志上發表對于兒童的根本態度是:兒童是新時代之創造者;不是舊時代之繼承者。兒童是創造產業的人;不是繼承遺產的人。兒童生活是創造,建設,生產;不是繼承,享福,做少爺。新時代的兒童是小工人?!盵4]陶行知先生在這里強調兒童的實踐和創新,讀書應該學以致用。怎樣在課堂上用好“活的兵書”,讓兒童成為更好的“小工人”,成為創造者、建設者、生產者,對我們在課堂上開展科學閱讀提出了要求。
(一)課前導讀預習,提供概念鋪墊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對外部世界的知識進行建構,發展自身的認知結構。在建構主義理論視野下,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累積,還包括新舊認知的沖突和認知結構的重組。
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對科學課堂上新知的接受能力、閱讀速度、閱讀興趣存在差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閱讀任務,讓學生在較為充裕的時間里先行閱讀相關材料,從而豐富自己關于課程內容的前概念,為后續在課堂上能更好地理解和建構新知做充分準備。
如“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這一課時,教師在課前要求學生閱讀《碳酸飲料的秘密》,讓他們對空氣較難溶于水有個前概念,了解要使空氣更多地溶解于水,可以對空氣加壓或利用化學方法。在課堂上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授課時,教師就可以用注射器吸取汽水進行推拉實驗來進行驗證。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掌握氣體在水中溶解的知識。
(二)課中穿插閱讀,做好教學拓展
科學課上,教師要為學生準備實驗材料,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尋求答案。在此過程中,如果為學生提供一些科學閱讀材料作為“學習扶梯”以作探究輔助,讓他們自主實驗,引導他們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思考實驗原理,將極大地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科學素養。
如“杠桿類工具的研究”課時,其中第二部分內容“小桿秤的研究”,要求學生在觀察研究的基礎上做一根小桿秤。這個任務要求學生通過觀察桿秤的構造和實際地稱量操作弄明白杠桿平衡的原理。在掌握杠桿原理的基礎上,制作能稱量物體的桿秤,還要給桿秤做兩個提線支點,這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筆者讓學生閱讀《杠桿秤的家族發展史》,了解杠桿秤怎樣從兩邊等距的古天平發展到兩千年前“小小秤砣壓千斤”的不等臂秤,再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可直接從秤星上讀出重量的提系桿秤。桿秤演變的歷史,就是人們生產發展的歷史,就是人們對杠桿原理的認識不斷加深的過程。科學閱讀對學生研究制作桿秤具有很強的啟發性。有了這個基礎,學生制作桿秤就有了方向和具體參考。
(三)課后閱讀延伸,深化學習吸收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教室、實驗室是科學學習的重要場所,但教室、實驗室外還有更廣闊的科學學習天地?!淌液蛯嶒炇乙酝獾目茖W學習活動應該是科學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5]《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則進一步指出:“倡導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科學活動,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內在動機?!盵6]課后的科學閱讀活動是科學學習的有效延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也是學生喜歡的活動,它將科學課程帶出課堂,讓科學學習深入生活,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又能幫助學生深化學習,引領學生多元化發展??梢哉f,科學閱讀活動完美契合了兩版課程標準的理念。
如“物質變化與我們”課時,教師在授課結束后,引導學生在了解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的基礎上,根據科學教材的內容,把關于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相關閱讀延伸到課外,開展科學閱讀活動,進行科學探究實驗,如制作屬于物理變化的鮮榨橙汁和屬于化學變化的蘋果汽水。這樣,就真正實現了動手動腦學科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內在動力。
科學閱讀與科學教學融合起來,對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注意篩選科學閱讀材料,組織好科學閱讀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重視實驗探究,鼓勵學生走出教材、走向課外,走出課堂,邁向實踐,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06.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33.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36.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3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62.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