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章景
摘 要:新課標倡導的新理念,要求教師對學生語文素養、綜合能力進行全面培養。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調整了方向和目標,越來越多的教師將重心轉移到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上來。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一堂優質的語文閱讀教學覆蓋聽說讀寫四大方面的內容,能最大程度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由此,筆者深入探析了新理念下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以便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鋪路。
關鍵詞:新理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4-0176-03
教育新理念提出,語文教學過程要為學生建構語文知識系統,不斷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性情、塑造學生的品格,將語文的思想內核轉化為學生的學科素養。閱讀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核心素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深挖教材信息、延伸課程內容,從學生需求和興趣點出發,不斷優化創新閱讀教學的方法和策略,以打造出高質量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保駕護航。
(一)增強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綜合效率
新理念下,教師以優化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引導,不斷地重塑自我、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打造自主學習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依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學習情況,找到符合自身條件、適合自己的語文學習方法,繼而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同時,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增強,促進他們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由“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進而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率。
(二)尊重并鞏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教師在新理念下優化語文閱讀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在語文教學課堂中營造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的研學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依據個人認知能力、語文知識基礎自主選擇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有深度地展開自主地積極地學習,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同時,在新理念指導下,教師可以進一步了解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從而更加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推動每個學生取得個性化進步和發展。
(一)缺乏精準的教學目標
新理念下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汲取更豐富的文學知識,陶冶性格和情操,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但部分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確定缺乏準確方向,師本位觀念根深蒂固,過于注重遣詞造句、閱讀效率和寫作成果,忽視了學生的實踐體驗。
(二)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和素質教育都注重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為要點,確保學生產生愉悅的閱讀體驗。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重點在于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感受,根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語文學習能力的差異,進行個性化輔導。然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以自身為中心,單純地依據教學大綱要求進行知識講授,學生閱讀的水平只局限于了解新字詞、理解故事情節,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需求,無法讓學生獲知文章的內核及思想感情,整體閱讀質量不高,與新理念下的教學目標相悖。
(三)不能促進學生進行深度的思考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會通過程序化的教學模式,使原本趣味十足的閱讀變得乏味枯燥,學生的興趣得不到有效調動,閱讀熱情蕩然無存,甚至還會形成抵觸、逆反的心理,嚴重影響了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自然無法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識,一直處于淺層的思考狀態,不能深入文本的內核展開剖析,思維的范疇較為狹隘,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長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一)教授有效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整體情況制定閱讀計劃,或者讓學生根據自身學習進度自行制定閱讀計劃,這樣才能獲得最大化的閱讀成效。首先要規劃整個閱讀學習過程需要的時間,計劃要適中,時間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其次,應當確定自主閱讀學習的難重點內容,并對此進行反復探究,將自己難以理解和吃透的內容加以標注,留于課中解決或自己單獨找教師講解。最后,須預留出對整個語文閱讀學習進行審視的反思時間,而且要對疑難點問題加以重點標注。
例如,講授《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要設置本課自主閱讀學習的計劃模板,比如整個學習時長是30分鐘,其中整體閱讀為10分鐘,通過整體閱讀,學生要初步掌握本文的梗概和基本內容,為后續的精細閱讀奠定基礎;接下來是10分鐘的精細閱讀時間,通過細讀,學生要逐漸抓住作者寫作的特點,并且要知道,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它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了生活現象,具有思想教育意義。學生還要與作者形成共鳴,領悟到文章的內核所在;課后問題分析為10分鐘,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如所謂的“她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其實是不存在的,為什么說小女孩沒有幸福?為什么要用“臉上放著光彩,嘴角露著微笑”寫小女孩死去的神態?作者這樣寫有什么用意?這樣,學生在制訂計劃時便會參照教師的模板,結合自我學習的特征合理劃分各階段所用時長,以確保學習效率的最大化。
(二)多媒體輔助授課,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信息化時代,互聯網上蘊含了海量的教學資源,教師可搜索制作相關的教學視頻,借助動態化的影像資料,充分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教師借助電子設備下載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使枯燥、死板的知識變得靈動、鮮活,可以彌補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無法深刻理解文本的弱點,從而大幅提升了教學效率。
例如,開展《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中,這種崇高的民族精神對于小學生而言較為深遠、宏大,為此,教師可以搜集那個時期一些英雄、偉人的感人事跡,并展示新中國成立前與成立后的一系列圖片,指引學生將圖片進行對比,體悟那個時期社會背景后的深厚淵源,深刻領悟這個標題的內涵。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要做什么事才可以為國家、為整個中華民族做貢獻。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篇名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充分表達個人的見解,促進了學生想象力、創新力的培養,實現了學生健康良性地成長。
(三)精心布置引導問題,促進學生自主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疑問,繼而進行深入思考,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當設置與新授內容有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對不同體裁的表現形式進行橫向對比,對于同一主題下各個文章展開縱向對比,掌握不同文章之間的連接點、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捕捉文本中的重要內容,掌握文章主旨和重要思想,實現深度解讀和思考。
例如,在教學《灰雀》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采用以問題為導向,引發學生不斷形成更深的思考,比如,“文章為什么會以灰雀命名,說說本文主要寫了什么”“請你分別用簡練的語句描述三只灰雀的樣子”“通過什么體現了列寧對這些灰雀的喜愛”這些問題引導著學生的思維一步步深入,他們從作者的筆觸捕捉到人物心理動態變化的過程,不僅掌握了作者細致入微的寫作手法,還能透過細微之處與作者形成強烈的思想共鳴。此外,教師還可以指引學生對講述列寧小時候故事的另一篇文章《斗鵝》展開課外閱讀,引導學生收集、閱讀列寧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故事,這樣能很大程度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促進知識積累。
(四)閱讀與寫作的融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師應加強閱讀與寫作的融合,在進行知識的傳授的同時,也教會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將人文精神滲透到寫作教學任務中,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字編寫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熱愛,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例如,在學習《司馬光》一課之前,教師可先布置預習任務,指引學生在課余時間搜集并閱讀有關司馬光的生平及其他事跡,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展開研討或交流,共享課外閱讀積累的知識內容。讀寫結合的核心思想在于學生獨立完成閱讀和寫作,而且能在后續的交流會上大膽、流暢地表達個人的想法和見解。本文通過對司馬光砸缸動作的細致刻畫描寫,映射出他遇事不慌、沉著冷靜、聰明機智、果斷勇敢的優良品格,教師要引導學生以他為榜樣,用心去幫助有困難的人,構建出完整全面的思維導圖(如圖1)。在學習完之后可以布置寫作任務,要求學生寫寫父母、朋友、同學與眾不同的獨特品質以及這樣的品質在生活中的作用,這樣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就可以逐漸領悟到做人的道理,學會承擔責任。
(五)加強口語表達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時候或者課后進行口語表達訓練,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結合課后習題,加強口語交際訓練。教材中幾乎每篇文章都設置了一些課后問題,主要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以及促使學生展開練習。這些課后問題都設計得比較合理,教師應充分結合這些習題,巧妙利用,以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例如在講授《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課時,所配套的課后問題是“故事還沒有結束,你認為后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呢?胡蘿卜先生又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師在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可以填補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能模仿課文所寫那樣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嗎?”接下來,要求學生以口語表達形式展現個性化的回答,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口語表達整理成新的補充句段加以朗讀。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編自創風格類似的短文,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而且還提升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第二,深入挖掘教材內核,加強口語交際訓練。教師必須具備一定課堂行為和進度的掌控能力,同時要確保口語交際訓練的質量。實際上,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哪篇課文都具有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作用,關鍵在于教師如何進行發掘和有效運用。
例如,在講授《青蛙賣泥塘》一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扮演不同角色,以加強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選擇善于表達、積極發言的學生來扮演文中主角“青蛙”,其他學生則分別扮演“老牛”“野鴨”“小猴”等角色,并用自己的語言模仿這些動物的聲音以促使“青蛙”不斷產生改善泥塘環境的想法,與此同時,教師要為學生預留出充足的準備時間,讓學生認真思考和展開想象,如何用自己的想法來勸阻“青蛙”放棄賣泥塘,而“青蛙”也需要回答和反駁他們的意見,并采用最有效的方式迎合和解決各種問題。這種口語交際訓練,可以使學生認真掌握文中動物的語言交際技巧,不僅可以深刻了解和掌握了整篇課文的深刻內涵,還在“唇槍舌劍”的對話中提高了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最大程度提升了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新理念下優化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助力新課標綜合素養培養目標的實現。教師應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內容,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采取多種形式的閱讀教學和語言交際訓練,繼而提升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確保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1]王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名師在線,2020(08).
[2]賈俊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05).
[3]楊麗雯.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7).
[4]魏秀芳.關于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探討[J].知識文庫,2023(1).
[5]權穎瑄.新課改背景下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路徑探究[J].文科愛好者,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