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隨著“大智移云”等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在財務領域的應用如潮而至,各類財稅機器人紛至沓來,例如:發票查驗機器人、出口退稅機器人、報稅機器人等。此外,各種類型企事業單位也紛紛引入智能化財務產品,財務智能化時代顯然已經來臨。在實際工作中,當企業從成本、效率、準確性角度出發,會更傾向使用會計人工智能。因此,高職院校應注重“大智移云”背景下的會計教學應用,加強信息化培訓并增加智能化課程,以培養新時代背景下的復合型高素質財務專業人才。
關鍵詞:“大智移云”;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教學改革
1. “大智移云”背景下會計工作的轉變
1.1 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
在“大智移云”背景下,“重核算”而“輕管理”的傳統財務會計已經難以適應公司的實際經營發展需求,會計工作的轉型迫在眉睫。傳統的財務會計主要針對公司的歷史數據信息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這些經濟業務都是公司過去發生的,沒有對企業未來的發展進行預測分析,使得企業在當今這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失去核心競爭力[1]。而管理會計的側重點在于“管理”,更加注重企業未來的發展規劃,需要會計人員提供有效的信息數據來幫助管理層做重要決策,以支持企業的正常經營和長期發展。例如,企業的預算管理、績效管理、成本管控、業績評價等。隨著大數據技術在社會中的廣泛應用,企業財務共享平臺的建立使得獲取信息數據的成本降低[2],為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讓管理會計的核算和數據的獲取更加準確和可靠,使其能夠充分發揮預測功能,協助管理人員更好地為公司做重要決策,使企業的會計工作效率得到顯著的提升。
1.2 傳統的會計核算崗位減少
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使得會計崗位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企業財務共享中心的建立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的發展也使得很多傳統的會計核算崗位被機器人替代。根據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信息調查中心關于財務人員的崗位勝任能力調查結果顯示:最容易被財務機器人替代的兩項工作是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其人數占比最多[3]。因此,日后的會計崗位將更加偏向智能化、綜合化,需要更多的高端復合型會計人才。
2. 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2.1 人才培養目標不能滿足“大智移云”時代的需要
“大智移云”時代的到來,催生了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這迫切需要加快培養一批既精通會計專業又熟悉信息技術,既具備戰略思維又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會計人才。但是部分高職院校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雖然在會計專業前面加上了“大數據”幾個字,但是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部分高職院校仍然偏重會計知識的傳授和會計核算能力的培養,側重于培養業務型會計人才,缺乏對信息技術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學生對信息化應用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傳統的會計電算化時期的水平,無法與如今“大智移云”背景相接軌,與社會發展和企業所需的會計人才嚴重不符。
2.2 課程教學體系設置不夠合理
2.2.1 專業課程內容重復、理論性強
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里有部分專業課內容重復,如基礎會計、企業財務會計等課程,看似名稱不同,但很大一部分內容卻相似,主要內容都是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會計核算基礎內容。重復的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對專業缺乏學習興趣,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了學習效率,并且大部分教學都是理論教學,教師僅僅強調其會計分錄的重要性,沒有結合實際的企業工作環境與流程。雖然有設置會計實訓課程,但是實踐課時偏少且實訓室條件差,軟硬件滯后,與企業實際環境差距太大,導致學生理論與實踐脫節,綜合能力得不到提高,畢業之后很難勝任會計崗位工作。
2.2.2 信息化課程不足
信息化課程不足也是當今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的一大通病。在“大智移云”背景下,新時代的會計人員應注重掌握智能化財務新技術,財務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智能化軟件,并利用互聯網處理相關數據。傳統的手工記賬已經逐漸被財務軟件替代,甚至部分公司已經使用財務機器人來完成簡單重復的會計核算工作,會計人員將單據或者發票掃描上傳至平臺,財務機器人就能將其分錄一一列出,原本需要一小時的人工時間,現在可能只需五分鐘就能完成,并且正確率比人工更高。而在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里,信息化課程的占比數量并沒有隨著大數據背景的變化而增加,有的只是一些傳統的會計電算化課程,完全跟不上“大智移云”背景下的市場需求。
2.3 教學模式陳舊落后
2.3.1 教師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
大部分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受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填鴨式”教學模式仍然在部分高職院校中出現。課堂教學的表現方式仍然以教師在臺上講為主,學生在臺下聽,沒有針對學生的個性、學習進度、學習方法進行個性化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使課堂枯燥無趣,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降低了教學效果,也無法培養學生日后在崗位所需的創新思維和綜合素質。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大智移云”時代的會計崗位,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必須不斷與時俱進,解放思想,體現以“成果為導向,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提高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2.3.2 教學方法單一
教學方法單一也是目前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中一大問題。由于教師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師在課堂中仍然占主體地位,只是一味地將理論知識講授給學生,學生被迫接受新知識,對學生會計綜合能力的培養極其不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填鴨式”傳統教學方法,探索個性化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度。在新時代下,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等信息化工具,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例如翻轉課堂法、案例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
2.4 教師信息化水平跟不上“大智移云”時代的需要
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需要一大批符合轉型所需素質要求的教師來完成。但是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的素質達不到新時代的要求。目前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師資情況是,一方面有很多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但是卻缺乏企業實踐經驗,運用信息化技術的能力不高,在自我提升學習方面也有所欠缺;另一方面是剛進入社會的青年教師,雖然會計理論知識、教學經驗以及企業實踐經驗不足,但是學習能力很強,能夠很快地接受新事物,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很感興趣,學習欲望很高,可塑性較強。因此,年輕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其優勢,快速適應“大智移云”的新時代,提高自身專業教學經驗和信息化水平,為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貢獻力量。
3. “大智移云”背景下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探索
3.1 調整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其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課程體系的設置還是停留在原來的會計專業,只是在專業名稱前加了“大數據”三個字,無法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背景下企業所需的會計人才[4]。
“大智移云”時代下的會計,不僅需要有扎實的會計理論基礎以及懂公司業務,還要了解稅法、金融、法律、戰略管理、計算機基礎知識等多諸多學科,并且要具備職業道德、創新思維以及信息化應用能力。因此,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在原有的僅僅側重于培養業務型會計人才的基礎上進行多方面的拓展。首先,在人才素質培養方面,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創新思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把誠實守信作為根本,不得弄虛作假;其次,在專業技能培養方面,除了要具備會計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懂得運用相應的會計軟件以外,還要懂得相關的信息技術,掌握數據分析、風險預測與管控、利用RPA等工具對數據進行處理等。綜合而言,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有兩大側重點:一是會計理論知識與業務操作能力,二是大數據相關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從兩個側重點的角度,來培養符合“大智移云”時代下企業所需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3.2 改革傳統會計課程教學體系設置
大數據時代下財務工作的重點是以管理會計為核心,從過去重核算、輕管理向數據分析和管理決策的方向轉移。當前的課程體系主要集中培養學生的基礎核算能力,對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要求不多。在“大智移云”背景下,部分基礎核算工作已經被財務機器人所代替,因此企業對財務人員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對數據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并且有良好的數據信息處理和分析能力。根據調查,“大智移云”背景下會計所需的專業知識應包括共享財務知識、業務財務知識、基礎財務知識、戰略財務知識等。改革傳統會計課程教學體系設置,要做到“突出會計核算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在設置課程時,應該增加大數據與信息技術等計算機專業基礎課程,例如《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基礎》《大數據技術應用》等。同時,在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上,以滿足現代企業會計崗位實際所需的知識為導向,同時要避免知識的重復交叉教授,并且對會計核心課程可以進行升級,如《云財務會計實務》《數字化管理會計》《智能稅費申報與管理》《財務大數據分析》等。此外,在原有理論課的基礎上增加實訓課程,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和軟件,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大數據分析能力,讓學生盡早適應“大智移云”背景下會計崗位的要求。
3.3 創新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模式
在“大智移云”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教學模式應該“以成果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應該由知識傳遞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服務者。因此,在優化課程體系之后,要整合教學資源,對其進行收集、分類和整理,利用信息化平臺讓學生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碎片化學習,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網絡資源的和網絡平臺的輔助下,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大智移云”技術融入課堂,創新教學方法。同時,要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產教結合的實訓教學機制,引入企業專家與校內教師相結合,滿足學生所需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方法,通過校企合作整合網絡資源,與兄弟院校實現資源共享。
3.4 提高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師信息化水平
在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育改革中,教師的專業能力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教師的專業水平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應該順應時代要求,與“大智移云”時代接軌,才能開展高質量的教學活動。在新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用互聯網和信息化平臺來完成教學,因此教師在不斷學習新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該自行學習和提高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增強課堂趣味性,引導學生利用專業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結語
在“大智移云”背景下,隨著課程體系的改革,在傳統的會計課程里要融入與大數據相關的專業課程,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提升大數據與智能化思維,進而在課堂中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輔助學生。因此,教師要定期參加培訓,學習與大數據相關的專業知識,比如跨專業的Python語言基礎、數據的抓取、爬蟲等,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以及大數據與智能化思維,也可以考慮跟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共建共享課程案例資源庫、會計在線開放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以及數字化學習資源。
參考文獻:
[1]譚蔚霞.“大智移云”時代背景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路徑[J].山西農經,2020,(4):131-133.
[2]王曉芳.大數據時代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改革的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0,(3):42-44.
[3]吳春燕.轉型期財務工作數字化建設分析[J].經營者,2021,(24):109-111.
[4]趙麗娜.“大智移云”背景下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0,(15):62-63.
作者簡介:柏雪,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
基金項目: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校級青年課題——大智移云背景下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探索(編號:2022hniuktqn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