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職業院校大多將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本文分析提出應通過基于大單元任務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堂實踐研究體系構建,培養社會所需的高技能創新人才。
■關鍵詞:大單元任務;課程改革;通用核心能力
2014年3月教育部下發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這對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具有重要作用。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努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正好可以彌補現行語文教育的不足。課程是教育目標、教育理念的直接載體。只有課程改革了,教師才能變,學生才能變,學校才能變。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主要基于以下三個原因: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是每一個教師的使命。第二,通用核心能力標準要求與我國職業教育培養高素養人才的培養目標完全一致。第三,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和發展,混合式教學以隨時隨地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為主要特征,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以大單元任務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堂實踐研究為依托的新課程體系就是在這種背景和形勢下孕育而生的。
由于課改前傳統課堂多只關注本專業領域內的知識內容教學,忽視了語文課堂對學生多元化文化能力的培養,這也常常導致基礎學科被邊緣化,只有以跨學科為導向、以綜合素養為依托構建新課程體系,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才能適應當今時代的需求。
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院)通過對基于大單元任務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堂實踐創新進行應用研究,重新制定出課程設計標準和評價標準,構建新的教學模式,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一)實踐意義
通過研究基于大單元任務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堂實施路徑,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格局。在實踐研究中緊扣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兩條線,探究閱讀理解豐富多彩的樣式,尋求語文學習空間的拓展途徑,建立開放的、復雜的、多元的多維溝通模式,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價值觀,能夠通過現代課堂傳遞給每一位學生。利用大單元任務重新整合教學內容,能更加充分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在促進教育教學創新的同時極大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核心素養能力的提高。與舊課標相比,新課標更能從社會需求和歷史使命的角度吸引學生,具有延續性和持續性,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成為課堂主體的過程中,提升技能獲得知識,使學生養成批判性思維習慣,為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創新之處
與傳統語文課堂相比,大單元教學打破傳統教學內容孤立的單元模式,將不同的獨立篇章視作一個整體,通過對單元內容的梳理與整合,以大觀念大任務為核心,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興趣,圍繞確定的大單元任務的主題意義對其進行整合,劃分出子任務及對應內容。在主題意義的統領下,將各個子任務進行關聯,構建彼此聯系、邏輯清晰的單元教學和學習體系。重新設置具有典型任務的學習目標,對復雜的教學內容進行再次精簡,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獲得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同時提升思維活躍度。
基于通用核心能力項目的課程設計注重實踐和過程,強調解決真實問題;強調知識與能力并重,倡導“做”中“學”;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授課方式以及注重知識的跨學科遷徙及其與學習者之間的關聯。
(三)注重跨學科能力的培養
以通用核心能力為依托的新課程注重學生跨學科能力的培養,著重點在于對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王者榮耀游戲化課堂為例,通過開展最強王者PK賽的游戲化課堂,培養學生描述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歷史人物及事件,辯證地看待其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教師布置大單元任務:結合學生最喜歡的王者榮耀游戲里涉及的歷史人物、相關故事和歷史時期,把這些歷史人物與游戲角色一一對應起來。在完成大單元任務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已有經驗、網絡或向教師求助。課前讓學生尋找資料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制作PPT;課中讓學生在課上講解自己制作的PPT。該課程教學要達成以下三個分層目標:一是學生能夠有邏輯地詢問、記錄、講述難忘的王者故事,表達自己的觀點;二是學生能夠利用思維導圖對收集到的歷史故事進行整理歸納,并運用到寫作當中;三是學生能夠通過圖書資料、報刊、網絡等資源對歷史人物和大事件進行調查,了解并分享偉大人物和重大事件的信息,在交流中找尋這些歷史人物故事帶給人們的啟發,增強文化自信。課中教師設計了讓學生將游戲角色與真實歷史人物原型匹配的活動環節。學生需要把在網上查找的歷史故事匹配還原到游戲情節中,通過對這些歷史資料的分析,制作PPT在課堂進行展示分享自己的方案,以助于學生拓寬視野,加深對歷史事件和歷史傳統人物的印象。學生需要在講臺以教師身份進行游戲角色扮演和即興演講。這樣的表現方式更加生動、具體、直接,更能被學生接受。學生直言:“我更喜歡享受課堂上玩游戲的感覺,更喜歡這樣真實的情感表達的時刻。”對于那些一直掙扎在理解枯燥的文本閱讀的學生,這樣的方式更讓他們感到舒適和易于接受。游戲化教學不僅使學生能夠接受完整的通識教育,也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全面提升。生動有趣的課堂學習模式以及師生的互動,能夠讓學生深入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可使沉迷網游的學生慢慢走出自我中心,從關注虛擬世界開始逐漸對外部的真實世界產生興趣。通過對外部世界更多角度的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定義自己。
新課改主要目的是通過大單元任務培養學生多元化的閱讀技巧和對經典國粹的審美能力,并使學生在動態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歷史人物故事與歷史事件,豐富他們的綜合跨學科知識。通過不斷復盤的形式和多角度討論,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細節以及重點句子的進一步理解。教師在課前通過線上平臺設計了三個分層次的子任務。任務一是利用閱讀文章中的關鍵詞填空;任務二是從所給的關鍵詞中選擇合適的,完成描寫人物特征的句子;任務三是從所給的關鍵詞中教師選擇合適的句子完成歷史事件的描寫。在設計單元任務這一環節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學、自做、自助、自悟,即指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運用合適的學習策略方法。在設計單元任務的測評部分設計了一個表格,引導學生從自評互評等方面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學生們在互評中學習他人的優點并完善自己制定的PPT方案。這樣做的目的是便于學生復習掌握本單元的要點,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從而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從大單元任務的設計中可以看到,與傳統分課時教學不同的是,主題單元教學以主題和任務為主線,圍繞主題意義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從內容和語言層面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體驗和學習,實現知識有效遷移,得到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這一完整流程的體驗。
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還需讓學生去品析欣賞語言,感受語言的無窮趣味與魅力,其中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走進各類名著。開展基于戲劇表演形式的大單元任務課堂教學,由小組成員共同分析,以達到解決問題、商討制訂計劃的目的。通過角色互換,保證每位小組成員都能參與。通過“做中學”,基于體驗式學習,提升跨學科思維。通過戲劇表演形成將閱讀、思維、語言、創造以及表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重在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四大名著的閱讀興趣,培養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鍛煉學生聽、說、讀、演等方面的能力。總之,通過回顧、整理、情境問題解決、游戲化練習、分層個性化練習等學習活動,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基本活動經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跨學科意識和跨學科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綜上所述,基于大單元任務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改實踐研究,以互聯網資源為基礎,關注學生自身專業知識與通用核心能力掛鉤及關注未來的專業發展,形成課后自學和課上強化為主要形式的混合學習模式,它使學科教學更具有整體性、關聯性、邏輯性和層次性,有利于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從而建構結構化的知識,有效提升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
[1]張婧.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學習創新:來自亞太可持續發展教育第三次專家會議的觀點 [J].世界教育信息,2016(1).
[2]田賢鵬.個性化教育與終身化學習:從《斯坦福2025》計劃看未來教育模式變革 [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2).
[3]龔麗麗.基于微課翻轉課堂的職業院校遠程教育創新模式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6(5).
[4]龔麗麗.以世界技能大賽為依托構建開放式職業教育體系[J].新校園(閱讀) ,2016(3).
(作者單位: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