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偉 李亞
■摘 要:本文以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土壤檢測與分析課程為例,從思政元素挖掘、打造生本課堂、改革教學方法、改進評價方式等方面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與分析,闡述如何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關鍵詞:土壤檢測與分析;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課 題:本文系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點課題項目“基于核心素養視域的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群教學改革與實踐”(編號:2021JSJG177);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十四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高職高水平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重構研究——以《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群為例”(編號:YB155);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構建研究——以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為例”(編號:2023SJSZ1025);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項目的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則需將突出技能性、實用性、創新性的專業顯性教育與包含職業操守、職業規范、工匠精神的思政隱性教育有機融合,實現學生在知識、技能、素質層面的全面提升。根據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土壤檢測與分析課程以培養能進行土壤普查,開展土壤改良,指導作物施肥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全面培養“一懂兩愛”時代新農人。基于此,課程教研組開展了一系列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初步探索出了南通科技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農業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實施的有效路徑。
目前農業類專業在校大學生的農業情懷普遍缺失,專業認同感不強,學農而不做農是一種普遍現象,學成投身農村的畢業生更是少之又少。“留不住,不愿來”的農村人才窘境急需突圍。因此,對涉農專業大學生適時開展正確的思想引導及價值觀培養尤為關鍵。土壤檢測與分析作為一門理論性、技術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內容均來源于田間地頭,教學成果又能有效服務于農業生產,課程本身即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元素。通過課程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土壤檢測分析的原理與方法,能熟練開展土壤培肥、土質改良工作,培養學生投身農業、服務三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一)深挖思政元素,強調價值引領
土壤檢測與分析是一門以土壤、植物營養為主要理論,與分析化學、作物栽培環境等課程密切相關的專業課。課程思政育人元素需結合大農業專業背景及學生未來工作領域所需的職業素養深入挖掘。因此,找準切入點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前提和關鍵。結合教學實踐,課程教研組從家國情懷、文化自信、生態文明、綠色農業、鄉村振興、職業素養等維度梳理了思政育人元素。通過確立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點,選擇合適的教學載體及教學方法,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之間建立了有效銜接,部分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分析如下。
1.厚植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
土壤是農林業生產的根基,是人類最基礎、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健康的土壤對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有著深遠的意義。教師通過解讀國家“土十條”,分析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戰略意義,讓學生明白守住土壤安全屏障的重大意義,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通過講述國之脊梁袁隆平試種海水稻將灘涂變良田的故事,與學生一起致敬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激發學生守住大國糧倉的責任與擔當。
2.感悟農業歷史,增強文化自信
我國農業的歷史悠久,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土壤知識和生產經驗。比如,4100多年前,夏代《尚書》中清晰記載著土壤分類標準,其以土壤肥力為主,依據土壤顏色、質地、植被和水文狀況,將土壤依據肥力高低劃分為三等九級。這是土壤科學史上的偉大創舉,通過讓學生了解深植于民間的土壤文化,感受中華農業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
3.樹立辯證思維,理性看待問題
土壤檢測與分析是自然科學領域的課程,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觀貫穿課程始終。例如,土壤質地可分為砂土、壤土和黏土,不同質地的土壤肥力差異顯著,且具有不同的農業生產性狀,這就要引導學生在生產上做到因土種植、因土管理。通過引入案例“新疆南部采用淤灌客土變戈壁為良田”,使學生理解土壤的產生是人與自然的綜合作用,在認識、尊重土壤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人類可以對土壤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定向改造。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合理的利用有助于土壤肥力提升,利用不當則會破壞土壤。通過教學培養學生“過猶不及”的辯證思維,在生活和工作中堅持適度原則,把握分寸。
4.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通過詮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啟發學生走綠色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例如,教師在講授土壤養分時,通過引入“洱海水體富營養化”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化肥過量、盲目施用不僅會導致土壤退化,增加農業成本,還會造成農業面源污染。通過分析我國化肥當季利用率僅為30%~35%,引導學生認識到推進化肥減量增效、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講解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是評價土壤質量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引導學生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5.弘揚工匠精神,提升職業素養
在檢測類課程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規范嚴謹的職業素養。例如,在土壤采樣教學環節中,采樣是土壤研究的基礎,土壤樣品必須具有代表性,否則可能導致完全錯誤的結論。這就要求學生在采樣時遵循等量原則、隨機原則和多點混合原則,減少土壤差異,提高樣品代表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實驗室安全準入管理,強調安全操作規程;在進行小組作業時,通過任務分配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
(二)改革教學方法,開展生本課堂
學生的獲得感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成效的唯一檢驗標準。進行教學改革,關鍵要做到四個“活”。“活”是開展課程思政的根本。
一是思政元素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要靈活。例如,講解土壤有機質管理,就可以引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的經典論斷。從專業上講,土壤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基礎,黑土地具有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質疏松、適宜耕作的特點,但長期過度耕作導致有機質含量減少,肥力下降。從生態文明建設上講,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堅持保護與利用并重的土地耕作方式,既保護黑土資源,又確保糧食增產增收,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從專業到思政,滲透要自然,同時又要讓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有抓手、有特色、有跡可循。
二是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激活。要引導學生學思踐悟,培養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開展以人為本的課程思政。教學過程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案例選用要聯系實際、貼近生活。課程教研組以社會熱點、專業問題為突破口,組織開展一系列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并參與教學,學生在“做中學、學中覺、覺中做”,提升學生的獲得感。
三是課堂的教學組織要靈活。要有效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以效為本的課程思政。課程教研組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延伸課前課后,做到學生課前自學、課中練學、課后提升,構建學習新空間。教師通過職教云、QQ群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通過中國大學MOOC、學習強國、農廣天地等欄目實時推送優質教學資源;運用微課、動畫、虛擬仿真等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是知識要用活。要堅持知行合一,開展以用為本的課程思政。社會實踐是鞏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深入了解農業生產的重要途徑。課程教研組依托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服務、科技扶貧工作,切實打造田間課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著提升。通過田間勞動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服務社會、服務三農的意識顯著增強,有效達成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統一。
(三)變革考核方式,開展綜合評價
課程思政的建設成效在學生。除了考核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外,還需要將綜合素養的提高納入教學考核全過程。本課程采取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成績占比為6∶4,突出過程性考核。考核方式的變革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內生動力,充分發揮評價標準在教學中的指導、激勵和導向作用。將綠色發展理念、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團隊意識和服務意識等納入教學考核評價的全過程,突出對學生的素質培養與考查。
課程思政的實施要基于專業進行頂層設計,要做好統籌規劃,避免課程間思政元素的重復。同時,要加強教師團隊建設,全面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意識和建設能力。只有多措并舉才能推進課程思政落實、落細、落地,實現鄉村振興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1]胡靖,馬星宇,王俊榮.從高校“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4).
(作者單位:南通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