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霞
摘要:“一帶一路”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進程顯得尤為關鍵,該進程通過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國際合作網絡的建立,提升了教育質量和效率,促進了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文化價值觀的國際交流與融合。本文深入探討了“一帶一路”視角下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理念,強調構建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教育體系和整合國內外教育資源的重要性,旨在推動中國職業教育在全球舞臺上的深入發展和廣泛影響。
關鍵詞: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我國職業教育面臨著國際化的挑戰與機遇。鑒于國際經濟與文化交流的迫切需求,本文聚焦于職業教育在此背景下的發展方向和舉措,探究其在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對國際化教育理念與實踐路徑的分析,提出了具體的發展策略,最終助推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優化,為全球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經驗。
(一)全球視野下的教育理念
1.促進教育思想的國際交流與融合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不僅傳遞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融合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與文化價值觀,秉承本土特色的同時,主動融入國際先進教育理念,積極回應全球教育資源共享與國際合作的需求。[1]將我國的教育思想和文化價值觀傳播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促進文化交流與理解。國際交流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與國際影響力,為沿線國家提供我國經驗的參考,形成互利共贏的國際教育合作格局,同時也可以展示我國職業教育的文化軟實力。
2.建構符合“一帶一路”精神的教育觀
我國職業教育的核心任務是融入全球性倡議的宏觀框架,遵循深入貫徹“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在教育決策、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國際合作中體現平等對話、共同參與和利益共享,確保教育理念與實踐的和諧共生。在職業教育內容和方式上,我國重視與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需求對接,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該教育觀的建構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重塑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使其滿足國內需求,為國際合作與文化交流貢獻力量。在構建教育觀的過程中,我國職業教育也會培育出一批得到國際認可的復合型人才,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文化和教育交流橋梁,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2]
(二)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戰略定位
1.對接國際職業技能標準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核心任務是對接國際職業技能標準,此過程涉及技能水平的提升,關乎教育體系與全球技能要求的同步升級。其中,對接國際標準意味著需要深入理解和吸收全球職業技能發展的前沿趨勢,根據我國國情調整和完善現有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和評價標準。這一過程不單是技術層面的對接,更是教育理念和文化背景的交融,需要在尊重國際通行規則的同時,保持我國特色的教育智慧和創新能力,對接國際職業技能標準可以幫助職業教育實現優質化發展。
2.培育適應國際市場的高技能人才
培育適應國際市場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學生掌握國際領先的技術技能,并培養學生的全球化的思維方式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人才需要具備靈活應對國際市場變化的能力,以及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效溝通和協作的技巧。因此,職業教育的課程設計和實踐指導不僅要注重技能的傳授,還要注重全球視野的培養和國際規則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教育模式,我國職業教育將能夠培養出既具有專業技能,又能在國際舞臺上自如游走的復合型人才,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提供專業技術支持,為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職業教育與文化傳承
1.弘揚中華文化與價值觀
弘揚中華文化與價值觀是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關鍵任務,這一過程即傳承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傳遞了我國的價值觀。職業教育傳授技術技能,引導學生理解并珍視文化精粹,將其融入職業技能學習和實踐中,憑借中華文化的深厚歷史底蘊和哲學思想,在多元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推進“一帶一路”的理念。而其中的關鍵是漢語教學。我國職業教育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日益凸顯,開展漢語言文化和工業漢語教學,能有效提升當地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文化認同感,為職業教育“走出去”和企業高質量發展助力。
2.促進文化多元與國際理解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承擔傳授技術技能的任務,肩負促進文化多元與國際理解的使命。職業教育體系中深入融入跨文化交流和國際視野的培養,為學生提供了解、尊重并欣賞不同文化的平臺,這種教育模式超越了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強調培養學生的全球公民意識。具體落實中,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實踐突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采用更開放包容的理念,例如,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師資培養中引入國際元素和跨文化交流內容,增設國際交流項目、組織海外實習和引進外籍教師,加強對國際事務和全球問題的關注與教學,引導學生深思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存與合作。
(一)加強制度創新與政策支撐
1.搭建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政策平臺
搭建職業教育國際化政策平臺對于實現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戰略至關重要,其要求政府、教育機構和行業企業之間建立有效協同機制,健全職業教育制度框架。其中,政府部門需制定明確政策指導和戰略規劃,確保職業教育國際化方向與倡議目標一致,包括設立相關法規標準、財政支持、建立國際交流合作框架。[3]教育機構應響應政府政策,通過教育體系改革、課程優化和教學質量提升,提高國際化水平,鼓勵與國際教育機構合作交流,引進國際先進教學理念,同時分享我國模式經驗。加強學校和企業合作,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能人才,企業提供實習實訓基地、研發課程內容、促進學生就業等,與教育機構深度合作,增強課程實用性和針對性,提供國際實踐機會。
2.推動教育體制與機制的創新改革
推動職業教育體制與機制創新改革旨在創新教育體制,打破傳統模式局限,建立開放、靈活、高效的管理運行機制,適應全球化教育需求挑戰。此改革的重點在構建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教育體系,創新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升教育質量,培養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其中,包括引入靈活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根據行業發展和國際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教育內容。教育機構應加強與國際同行合作交流,借鑒先進教育理念和經驗,提升教學國際化水平。同時,改革還需提升教師國際化水平,引進外籍教師,鼓勵國內教師參加國際交流培訓,豐富師資隊伍國際視野和教學能力。此外,創新教育評價機制中,關注學生綜合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加強校企合作,通過企業實踐提供實際操作和國際交流機會,提升教育質量和學生職業技能。
(二)推動國際合作與資源整合
1.建立國際教育合作網絡
建立國際教育合作網絡可以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文化價值觀的國際交流融合,加強與國際伙伴的多層次合作關系,包括與外國教育機構的合作、參與國際組織項目及企業合作。[4]為此,我國職業教育機構需增強國際化能力,創新政策和機制,適應國際合作需求。例如,通過雙邊或多邊協議,與國外院校共同開發課程,共享教育資源,實施師生交換計劃;同時,與國際組織和企業合作,進行聯合研究項目和實習實訓,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此外,利用信息技術搭建虛擬平臺,例如,在線教學和遠程研討,跨越地理界限,實現資源共享和知識傳播,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
2.整合國內外教育資源及優勢
整合國內外教育資源與優勢的核心是通過跨境合作和資源共享,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教育質量和效率。具體實踐中,引進國外先進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技術,將我國教育資源、特色課程和模式推向國際市場。此外,整合國內外教育資源還需依賴現代化信息技術,例如,建立在線學習平臺、虛擬實驗室等,突破地理限制,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提高教育資源可及性和服務覆蓋面,為學生提供廣泛多元學習選擇。
(三)建設國際化視角的課程與教學模式
1.開發符合國際標準的課程體系
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關鍵之一在于開發符合國際標準的課程體系,此過程要求綜合考慮全球職業技能發展的趨勢和國際勞動市場的需求,確保課程內容與國際標準相吻合,且滿足國際市場的實際需要。[5]為此,職業教育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需兼顧國際視野與本土實際,引入國際最新的技術和理念的同時,考慮我國的行業特點和發展需求。基于此,職業教育機構可以開發出一系列既符合國際水準又具有我國特色的課程,課程應涵蓋最新的技術進展、工業趨勢以及跨文化交流和國際合作等方面的內容。例如,在工程、信息技術、商業管理等領域,結合國際認證體系的要求,開發出符合國際標準的專業課程。此外,職業教育機構應加強與國際教育機構和行業企業的合作,共同開發和審定課程標準。
2.引進與融合國際先進的教學方法
引進與融合國際先進的教學方法通過吸收和整合全球教育界的創新成果,為我國職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視角。具體實踐中,涉及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包括對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全面更新。首先,職業教育機構應積極引入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如學習者中心、項目化教學、協作式教學等,這一理念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傳統的教師主導、以理論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形成鮮明對比。通過將這些先進理念融入教學設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其次,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例如,利用在線學習平臺、虛擬現實(VR)技術、人工智能(AI)輔助教學等現代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和互動性強的學習體驗。現代技術的應用擴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界限,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模擬真實工作環境的學習機會。此外,為了更好地融合國際先進的教學方法,職業教育機構還需加強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建設,例如,鼓勵教師參加國際培訓和研修,引進知名國際企業工程師現場指導,以及與國際教育機構進行師資交流等,提高教師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教學能力。
(四)加強校企合作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1.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
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旨在打造教育與產業需求之間的緊密聯系,確保職業教育的實踐性和市場適應性。其中,深度合作意味著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更涉及企業在課程開發、教學內容、技能培訓以及創新研究等方面的直接參與。具體而言,職業教育機構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可以表現為共同設計課程,使得教學內容與行業最新技術、工作流程及職業標準緊密結合。此模式下,企業可以提供專業的實踐指導,確保教育內容不僅理論扎實,同時具有實際操作的指導性。例如,在工程、信息技術、商業管理等專業領域,企業可提供案例研究、項目管理的實踐機會,使學生能夠直接參與真實工作環境,更好理解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同時,企業提供實習實訓,讓學生在企業中獲得工作經驗,了解行業動態,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此外,職業教育機構與企業可以共同開展研究項目,促進學術研究的應用轉化,為學生提供參與真實項目的機會,讓學生實現學以致用。
2.重視實踐技能與實地操作的教學方法
重視實踐技能與實地操作的教學方法的核心在于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確保學生能夠在掌握專業理論的同時,獲得必要的實踐經驗和技能,這一轉變從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向更加注重實踐、體驗和操作的教育方式轉變,旨在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創新能力。具體而言,職業教育機構與企業、行業緊密合作,設計和實施以實踐為中心的課程和項目。通過設立模擬工作環境、實驗室、實訓基地等,讓學生在真實或仿真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學習和訓練,理解和應用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例如,在機械制造、電子技術等專業中,學生可以直接操作設備進行實物制作或實驗,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此外,實地操作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我探索。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指導者和協助者,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思考和自主學習。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職業教育在國際化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但仍需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國際合作等方面持續深化改革。未來,通過實施有效對策,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將更好地滿足全球市場需求,為培養國際化人才做出貢獻,進而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制定職業教育的中國標準、中國方案。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新冠疫情對職教國際化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D/2021/03/116)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武博.“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業教育國際化中的區域優勢研究[J].職教通訊,2023,(11):30-37.
[2]李春若.“一帶一路”背景下農民工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路徑分析[J].國際公關,2023,(17):161-163.
[3]霍琳.“一帶一路”視角下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理念與路徑[J].國際公關,2023,(16):137-139.
[4]呂晉.“走出去”戰略背景下旅游類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實踐路徑探析―― 以南京旅游職業學院為例[J].我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3,(08):138-142.
[5]王屹,逯長春.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政策與行動:十年回顧與前瞻[J].當代職業教育,2023,(03):4-15.
(作者單位: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