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娟娟



小學階段是培養青少年“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的一個關鍵階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閱讀鑒賞”板塊和語文學習系列任務群中的“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交流”“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等板塊對整本書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國家高度重視青少年閱讀活動的開展。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對推進青少年讀書活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實施方案,許多省市也出臺了實施計劃。這一切對推動青少年閱讀活動營造了良好氛圍。
如何切實推進青少年閱讀活動,學校、家庭和社會需要共同努力。本設計以教師指導五年級小學生閱讀《伊索寓言》整本書為例,總結探討整本書閱讀的基本策略與有效途徑與方式。
一、閱讀活動背景
我們課題組開展的小學生整本書閱讀實踐研究是在縣城小學和農村鄉鎮小學同時進行的。為了把握小學生真實的閱讀現狀,課題組開展了問卷調查與訪談活動,診斷了存在的具體問題。我們發現,縣域范圍內的絕大多數小學生的閱讀量達不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基本要求。新課標對小學各學段的課外閱讀量有明確要求: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三個學段,課外閱讀總量累計起來在145萬字,但小學生的實際課外閱讀量遠遠低于這個標準,令人吃驚!我國第20次全民閱讀活動調查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和電子書閱讀量均較上年有所提升。其中,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8本,高于2021年的4.76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3本,高于2021年的3.30本。與成年人對比,我們課題組梳理的結果是,縣域范圍小學生紙質圖書閱讀量為人均1.78本。縣城小學略高于農村小學。
什么原因導致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偏低呢?這其中的原因比較復雜。歸納起來,與下列因素有關。
一是應試教育觀念作祟。教師、家長等不重視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認為與考試成績關系不緊密。上課、刷題是許多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常態。在偏遠農村地區,留守兒童數量較多,隔代監管,家長整體文化水平不高,認識不到課外閱讀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二是農村一些小學,經費緊張,圖書資源嚴重匱乏,師生借閱圖書面臨諸多困難。
三是學生所在村落或社區無法提供公益性閱讀條件與環境,學生無書可借、無書可讀。
四是部分小學生對課文閱讀缺乏興趣,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外閱讀處于被動狀態。
五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缺乏對課外閱讀活動的科學有效指導。
六是學生貪玩電子游戲、手機,浪費了時間,擠壓了課外閱讀的空間。
上述情況是造成小學生課外閱讀量偏低的主要原因。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正確對待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采取科學合理的途徑與方式,切實改變現狀,讓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能夠正常開展。
二、閱讀準備
(一)制訂課外閱讀計劃
指導小學生閱讀整本書,語文教師及班主任要制訂一個目標明確、思路清晰、重點突出的閱讀計劃,按計劃指導學生分階段完成小學六年的閱讀任務。沒有計劃,學生和家長都會感到無所適從,對在什么階段讀什么書會感到茫然。因此,教師要扮演好實施整本書閱讀的指導者,不僅要參與讀書計劃的制訂,還要進行廣泛閱讀。教師不讀書而去指導學生閱讀,其指導效果無法保證。
(二)籌備課外閱讀文本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求學生閱讀,學生手頭必須有書。欠發達地區的許多農村小學生,所在家庭的藏書量十分有限。要求學生讀什么書,教師要了解學生手頭的資源情況。農村小學的圖書室,藏書量也很有限,同一本書的數量大多在5~10本,根本無法滿足一個班級同一時空的閱讀要求。因此,準備足夠量的閱讀書籍對師生來說是一個難題。
我們的做法是,在學期初公布本學期閱讀計劃,以便學生做好準備工作。我們要發動多方力量籌備書籍,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我們經常用四種方式籌備書籍:借閱學校圖書;發動家長購買書籍;跨年級與學校借閱;教師提供,這樣能基本滿足全班學生的讀書需要。
三、閱讀指導過程
(一)介紹作品,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就要善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的做法是,了解作品,閱讀作品,介紹作品。以《伊索寓言》為例,這本書很適合小學五年級學生閱讀。
1.制作書籍簡介卡片,了解作品概況(見表1)
《伊索寓言》的中譯本較多。我給學生推薦介紹的是由王江梅翻譯,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發行的版本。這本書由作品、名師導讀、名師案語、名師點金、學習拓展和知識精練等六部分組成。其最大特點是對學生的閱讀方法及思考方向給予了充分引導,很適合閱讀方法還不夠熟練、閱讀經驗還不足的小學生閱讀。
2.講述精彩故事,激發閱讀興趣
教師:《說謊的猴子》是《伊索寓言》里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猴子因撒謊被海豚弄下海淹死了。聽了這個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請說一說。
生1:我討厭這只猴子,它不該說謊話。
生2:我喜歡海豚,它善良、有智慧,也很勇敢。
生3:猴子的經歷告訴我們,撒謊是要受到懲罰的。
生4:猴子雖然聰明,但很愚蠢。它因為撒謊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教師:大家的發言很精彩。《伊索寓言》這本書中還有更精彩的故事,大家喜不喜歡這本書?
學生:喜歡!
(設計意圖:要讓學生讀完整本書,教師首先要做一個愛讀書的人。教師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了解作品,熟悉作品,這樣才能引導學生讀完作品,欣賞作品,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介紹作品并推薦作品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必要環節。)
(二)制訂閱讀計劃,明確閱讀重點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伊索寓言》,全書19萬字,選編了60篇寓言故事。花多長時間才能讀完整本書?我和學生商量制訂了閱讀計劃。考慮到此書編譯過程中對原作進行了篩選,我要求學生最好讀完60篇故事。對于學困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要求讀完40篇故事。
(設計意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5~6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是這樣表述的:“閱讀整本書,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積極向同學推薦并說明理由。”結合校情與學情,我制訂本次閱讀計劃,目的是督促全班學生根據班級閱讀計劃,在大致相同的時間內讀完一本書,完成一次閱讀計劃,提升班級整體閱讀水平。有明確的閱讀計劃與要求,也避免了學生讀整本書的盲目性、隨意性,有利于完成閱讀重點任務與目標,如概述故事與概括能力培養、摘抄優美語句詞語與語言積累、分享讀書心得與表達主見等,具體的閱讀實踐關系到學生語文閱讀素養的培養。)
(三)督促檢查閱讀過程,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文教師或班主任布置了閱讀任務與計劃后,還要對閱讀活動進行檢查。另外,學生閱讀的過程也是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過程。在操作過程中,筆者所在的課題組采用了這樣的方式。
1.檢查學生讀書筆記完成情況。讀完一篇故事,讀書筆記上呈現的內容是否包括來自閱讀文本的精彩語句、優美詞語;概述故事情節,心得體會。
2.檢查學生的閱讀進展情況,看是否按照計劃完成了每天的閱讀量。對閱讀速度比較慢的學生提出意見與建議。
3.讓讀書優秀的學生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學生的閱讀基礎、認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讓讀書優秀的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影響帶動學習困難的學生,讓他們獲得某種啟發,從而注意完善自己的閱讀過程。
表3是五年級一名學生的讀書筆記,可供學困生學習借鑒。
(四)分享交流課外閱讀成果
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倡導學生讀整本書,營造讀書交流的氛圍,以此來推動閱讀實踐活動的開展,把課外閱讀推向高潮。班級或學校層面舉辦課外閱讀分享交流活動,有助于推動閱讀活動,提升閱讀質量。分享交流課外閱讀成果,是對課外閱讀質量的一種評估與驗收,也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我們在實踐中的做法是這樣的:
1.進行小組評選,每個小組評選出2~3名學生參加班級讀書交流分享活動。
2.利用讀書時間,召開班級讀書分享交流活動,各小組推選出的代表依次發言交流讀書成果。
3.評委打分,評選出“讀書之星”,予以表彰獎勵。
4.指導教師總結本次活動,為下一步閱讀活動提出要求。
5.在班級群展示“讀書之星”讀書筆記及發言視頻,引導家長重視學生課外閱讀。
四、整本書閱讀指導活動反思
小學生語文閱讀素養的提升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重視對教材的閱讀,又要重視課外閱讀,倡導小學生閱讀整本書是深化閱讀活動的重要舉措之一。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要緊密團結,發揮各自的優勢,采取多種途徑與方式,組織小學生參加課外閱讀活動,培養他們愛讀書、讀整本書的好習慣。
時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家長和教師要更新觀念,重視課外閱讀,重視學生閱讀興趣和習慣培養;學校和社會要為學生閱讀創造環境,提供條件,讓他們不再為無書可讀而苦惱;完成閱讀任務與目標,教師層面要發揮主導作用,給予方法指導,搭建交流平臺,要把讀課外書、讀整本書活動推向高潮。
(作者單位:甘肅省正寧縣西關小學)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