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偉
[摘 要]在小學階段學習文言文,有助于學生品味經典、感悟古代人物的智慧、傳承文化精神。在統編教材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文言文的特點及學生接受認知事物的特點,以兒童為本,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誦讀、理解和思維發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感,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統編語文教材;文言文教學;兒童本位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31-0023-03
文言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具有著豐富的言語智慧與深刻的思想內涵。在小學階段,學習文言文不僅可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還可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統編語文教材選編了15篇經典的文言文,有寓言、神話故事、名人傳記等,具有多樣化的特點,為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點提供了條件。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兒童本位,從兒童視角引領學生學習文言文,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今后的文言文閱讀奠定基礎。
一、關注誦讀,培養審美情趣
誦讀是語文的傳統教學方法,也是學習文言文的不二法門。與現代文相比,文言文誦讀更講究抑揚頓挫。在文言文教學中,采取誦讀的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之美,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促進學生對文言文內涵的理解與把握。統編語文教材每篇文言文的課后練習中都提出了讓學生誦讀的要求。因此,教師要依據課文特點,采取多種誦讀方式引領學生真正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準確把握誦讀文言文的停頓、節奏等,讓學生真正讀出文言文的內涵與意蘊,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魅力。
(一)教師范讀,欣賞感受美
文言文語言凝練,一些生僻字更是給學生的閱讀帶來困難。學習文言文時,教師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誦讀,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韻味,而且受向師性的作用,學生會更加積極參與誦讀,這為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言文奠定基礎。如三年級上冊的《司馬光》一文,是學生接觸到的首篇文言文。此時,學生對文言文的朗讀技法一無所知,教師的范讀就顯得格外重要。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把課文范讀給學生聽,讓學生注意傾聽自己是如何停頓的,然后讓學生跟著自己讀,并多跟讀幾遍。當學生對朗讀的語氣、語調、停頓等有了大致的了解與把握后,教師讓學生自由誦讀。這樣由扶到放,契合學生的朗讀規律,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誦讀文言文是有規律可循的。這樣,學生的誦讀興趣會更加濃厚,為學生積累背誦文言文的經驗奠定基礎。
(二)學生自讀,展示語言美
自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常見形式。教師應給學生留足自讀的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朗讀節奏一遍遍地讀好課文,盡量讀得正確、流利。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的《楊氏之子》一課,由于學生已經有了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且課文語言風趣幽默,易于學生理解,所以教師先讓學生自由誦讀,然后交流匯報,比一比誰能夠把文本語言風趣幽默的特點讀出來。這樣引導學生誦讀課文,激發了學生誦讀的積極性,學生會盡力地把文本語言的風趣幽默讀出來。在自讀、比讀、賽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把誦讀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誦讀得正確與否,還要注重對學生誦讀的展示,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關注理解,夯實詞句基礎
學習文言文,理解詞句意思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基于學生及文言文的特點,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與感悟,避免機械、碎片化教學現象的產生,使學生在深入淺出中學習文言文。
(一)字詞理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字詞和現代漢語有很大不同。對這些字詞,教師可以采取追根溯源的方法引領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字詞的意思。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的《司馬光》一課,對“甕”一詞,教師先讓學生借助注釋與插圖明白古時候“甕”指的是口小肚大的陶器,然后借助多媒體把“甕”的漢字演變規律展示給學生看。這樣,追溯字理,既避免了機械教學現象的產生,又使學生對“甕”一詞的感受更加深刻,活化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讓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更具趣味性。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取多種方法引領學生理解詞語,以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為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二)句子理解
對一些難讀懂的句子,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這種方法可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更加深刻。如教學五年級下冊《自相矛盾》一課,教師可以緊扣“譽”字引領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讓學生說說“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這兩句話的意思。有了“譽”字的理解作為基礎,學生把自己看作賣矛和盾的人,用各種語言夸自己的矛與盾,促進了學生對句子的深度理解,真正讀懂了課文。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句子的特點,采取合適的方法帶領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以提升文言文的教學質量。
三、關注思維,多維策略落實
統編語文教材選編的文言文具有語言簡潔、凝練、形象等特點。學習文言文既可以使學生的認知、理解等低階思維能力得到培養,也可以促進學生應用、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托文本,找到思維訓練點,對學生進行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依托課后練習,發展學生思維
統編語文教材每篇課文后面的練習題都提出一個指向文本主題,或者可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教學時,教師應聚焦課后練習,引導學生閱讀探究,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的課后練習,讓學生說說為什么“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借助注釋,了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當學生厘清事情的起因、經過與結果以后,教師再讓學生結合課后練習題進行思考,說說自己的理由。為了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為學生搭建這樣的學習支架:“樹在道邊而多子,假如是甜李,會怎樣?正因為……所以……”這樣引導學生閱讀思考,不僅使學生明白王戎得出這個結果的原因,還可以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二)提供思辨話題,發展學生思維
文言文語言簡潔、凝練,為學生展開想象提供了空間。教師要抓住課文中的思辨點,引領學生分析、想象、辯論,以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的《司馬光》一課,教師結合課文內容提出思辨話題:“你覺得在當時情形下,司馬光砸缸救孩子的方法好不好?理由是什么?你還想到了哪些可以救孩子的方法?”又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的《囊螢夜讀》一文,教師可以提出思辨話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不再用油燈照明。你覺得我們還有必要學習這樣的課文嗎?為什么?”這些思辨話題的提出,能有效地撬動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的思維不容易被帶偏,避免了學生回答問題千篇一律現象的產生,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三)思維語言結合,發展學生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語言與思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不僅是思維的工具,還制約著學生思維的發展。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找準語言訓練點,引領學生想象、補白等,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的《守株待兔》一課,可讓學生想一想:“宋國人是如何笑話這位耕者的?這位耕者回到家里后,他的妻子和兒女們會說些什么?”教學四年級下冊的《精衛填海》一文時,可讓學生先想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精衛分別是怎樣填海的,再寫下來。教學四年級下冊的《鐵杵成針》一文時,讓學生想象一下李太白回到家以后是怎樣發奮學習、完成學業的。教學六年級上冊的《書戴嵩畫牛》一文時,可讓學生想象:“聽了牧童的話以后,杜處士會說些什么?圍觀的群眾會說些什么?這件事傳到戴嵩耳朵后,戴嵩又會說些什么?”教師抓住文本空白點,引領學生想象補白。這樣把學生的思維訓練與語言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促進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四、拓展閱讀,豐富學生認知
統編語文教材選編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對文言文的特點有初步的了解,為學生初中階段的閱讀學習奠定基礎。教材選編的文言文總共有15篇,這對學生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學文言文的特點,從內容、體裁、主題等方面引領學生進行拓展閱讀,以延展學生的閱讀空間,發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
(一)同一主題文章的拓展閱讀
教師引導學生就同一主題的文章拓展閱讀,可以深化學生對此類課文主題的認知,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如學習完《司馬光》以后,教師鼓勵學生拓展閱讀文言文《曹沖稱象》;學習《囊螢夜讀》《鐵杵成針》后,鼓勵學生拓展閱讀《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等;學習《古人談讀書》后,鼓勵學生閱讀《論語》《童蒙須知》等,讓學生了解古代人讀書的更多故事;學習《書戴嵩畫牛》后,可以引領學生拓展閱讀《書黃筌畫雀》。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按照主題拓展閱讀,可以讓學生由一篇學會一類,豐富學生對同類主題文言文的認知,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
(二)同一體裁文章的拓展閱讀
統編語文教材選編的文言文體裁豐富,有普通的記敘文,也有神話、寓言故事等。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具有相同體裁的文章,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如學習《守株待兔》后,教師就可以把《鷸蚌相爭》《亡羊補牢》《揠苗助長》等故事的文言文版拓展給學生閱讀,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寓言形式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明白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又如,學習《精衛填海》后,教師可以把《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共工怒觸不周山》《夸父逐日》等文言文版拓展給學生閱讀。教師依據文言文的體裁特點引領學生拓展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對文言文的初步認知,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五、傳承文化,自然浸潤滲透
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之一。文化的理解與傳承不應直接灌輸,而應注重在課堂中對學生無形的浸潤與熏陶。一般來說,文化的理解與傳承要凸顯出多方面和多元化的特點。
(一)多方面浸潤
文言文承載的文化元素是多方面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課文特點,相機引導學生對文化進行理解與傳承。指向理解與傳承的教學可以從音韻美和節奏美展開,可以從感受語言的豐富內涵展開。如六年級上冊的《伯牙鼓琴》一文,向我們傳遞的是古代的知音文化。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了解伯牙與鍾子期之間的珍貴友情;然后讓學生借助搜集的與知音有關的資料,以及課后“資料袋”中關于知音文化的內容,說一說自己對知音的理解與看法,思考怎樣才能成為知音。通過學習交流,學生明白了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朋友方能稱為知音。這樣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不僅能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知,而且促進了知音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有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多元化滲透
傳統文化只有與學生現實生活相結合,才能讓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根植于學生的心田。教師要尊重兒童的價值取向,從多元化視角給學生以引領,促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與傳承,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如四年級下冊的《囊螢夜讀》一課,傳遞的是一種勤學文化。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習這樣的課文,并不是讓學生也去捉螢火蟲來照明讀書。站在車胤的立場,這種做法可以理解。那作為一名學生,如何傳承課文中的勤學文化呢?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說一說。又如《古人談讀書》一文,傳遞的是一種讀書文化。作為新時期的少年兒童,如何讓讀書文化得到繼承與發展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談談古人對讀書的認知,再結合查找到的現代人關于讀書的言論進行探討,吸其精華。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科學地傳承文化。
綜上所述,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兒童視角出發,以兒童為本,引領學生誦讀課文、理解思考、拓展實踐,關注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與傳承,以凸顯文言文的教學價值,真正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彭云.“之乎者也”亦芬芳:淺談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2(17):59-61.
[2] 何裕奮.讀·解·品·拓: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梯度教學的實施策略[J].新教師,2022(6):25-27.
[3] 印斐.助力閱讀興趣,品悟文言魅力:統編版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2(19):116-118.
[4] 劉穎.立足兒童立場 探析文言文的教學策略:以小學語文統編版《司馬光》教學為例[J].西藏教育,2022(7):24-26.
[5] 鄭昊楠.提升統編版小學語文文言文大單元教學有效性[J].天津教育,2022(24):118-120.
(責編 韋雄)